跨年档是一年最重要的档期,能选择这个档期上映的电影,通常不容小觑,不过,诸多跨年档电影里,最期待的还是徐克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虽然《射雕英雄传》的故事已经了然于胸,从原著到83版到后来各种版本,郭靖黄蓉的故事,乃至衍生出来的各种故事被一再温习,甚至各个版本的演员的生平,也经常被拿出来盘点,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射雕英雄传》仍然怀有一份期待。
徐克版《射雕》,采用了原著第34章到第40章的故事,从“岛上巨变”“铁枪庙中”“大军西征”直到“华山论剑”,基本就是《射雕英雄传》故事的最高潮部分,从“岛上巨变”开始,“江南七怪”离奇死在桃花岛,险些背上盗窃的污名,从这里开始,《射雕》故事开始向高潮进发,一边是江湖恩怨,几路人马重返现场,破解当年的谜底,另一边是世界的巨变,两条线索,最终在华山论剑中,交织在一起,江湖的恩怨和时代的巨变,在这里变成一声叹息。在小说的最后,郭靖和黄蓉辞别托雷,南下回家,“两人一路上但见骷髅白骨散处长草之间,不禁感慨不已,心想两人鸳盟虽谐,可称无憾,但世人苦难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大时代的故事告一段落,新的故事,新的人,还将在《神雕侠侣》《天龙八部》中得到延续。
徐克和金庸渊源极深,也和武侠时代渊源极深,他曾是83版《射雕英雄传》的执行导演,也曾经在九十年代,借用金庸故事的设定和人物,拍摄了《笑傲江湖》和《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并担任《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的编剧,虽然他只担任过两部金庸电影的导演,但他还有《青蛇》《黄飞鸿》系列,以各种方式参与过的武侠电影,更是不计其数。他对武侠电影、对金庸电影乃至电视剧的影响显而易见,从徐克开始,我们开始接受一种全新的武侠美学,故事里的人上天入地,衣袂飘飘,彩旗彩带助长声威,加上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美术设计,以及富含时代特色的象征和隐喻。从徐克开始,武侠电影全面进入浪漫主义时代,故事越来越夸张,越来越传奇,用的布料越来越多,美术、服装、音乐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种浓艳、鲜明又浪漫的电影美学,开始蔓延。我们在那之后的武侠影视,在古偶和仙侠剧里,都可以看到徐克的存在。
不过,到了2000年后,徐克或许意识到时代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实主义正在取代浪漫主义,所以,他开始推翻自己,用现实主义的方式拍摄武侠片,这就是《七剑》,一部“反徐克”的电影。中国观众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侠客穿着破衣烂衫种地、抢收粮食,不由大为震惊,有影评人说,她对这部电影一早就没有期望,因为“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你见过朴素的纪实的童话吗?你觉得那能好看吗?”显然,这是一个尴尬的时刻,浪漫主义退潮了,但现实主义该怎么推进,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武侠的尴尬时刻,其实已经发生过一次了,不过是在现实世界里,徐浩峰导演反复讲述的,就是这个时代,侠客的消失,以及江湖和武林的消失。在他看来,民国时代的武馆,出现在特殊的时刻,有特殊的含义。在《逝去的武林》中,他说,开武馆这种形式,是从民国之后才出现的,武馆既是社团招募新血的地方,也是军队招募士兵的地方。但是,开武馆这种广收门徒、量产弟子的形式,是没法传授武功的,因为武功不只是武功,还包括一整套完整的世界观,必须要用漫长的时间来培育。在那个“武术”成为“国术”的时代,武术逐渐成为了服务国家、保卫家园,凝聚有志青年的工具,传统武林的人际关系,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形势了,武林终于慢慢消失。
更重要的是,民国社会也和封建皇权时代的社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现代国家和工业文明初步发展成型,各种国家机构和法律法规建立起来之后,过去江湖上“有仇必报”“杀人偿命”的原始逻辑肯定是不能被接受的。我们只有在电影里,去体会侠客走天涯,江湖熙熙攘攘的情景了。
徐克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会采用什么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呢?是浪漫主义的?是现实主义的?“身份低微的人,未必不能行侠仗义!?”这样一句关键的台词,已经说明,他准备响应这个时代草根逆袭的心声,给郭靖打上一个全新的光环,那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这种更为关键的取向,就成为我观看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