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看了一部日剧《住宅区的两人》,剧中两位年过50中年闺蜜通过一个个真实、可爱又扎心的松弛片段诠释出:寻常生活的每一刹那都是生命中无可取代的,温馨又治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似乎正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所缺失的。每天被生活搞得焦头烂额,被短视频硬控所有碎片化的时间,被领导老板定下的KPI压得喘不过气来……

早已无暇感受生活中的一些小美好,宁愿在不搬砖的时候放空、挺尸、刷着不超过1分钟的无脑内容,也不愿意去独立思考、去沟通聊天,甚至连提问的能力都丧失了。

这正是我们身处的流量世界:一些人莫名其妙的爆火,一些人不明所以的翻车,看客们忙着吃瓜、忙着口嗨。但要问这场网络掐架的始末,却无人知晓,因为手机两端忙着发评论、发帖子的两个人根本就不认识彼此。

所谓节奏,所谓热搜,就这样被如法炮制,产生了一波又一波巨额流量,再经过一批又一批渴望“走红”账号的“剐蹭”“擦边”,复制出大量同质化、无意义的垃圾内容。

而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部好的电影在微短剧霸屏、口水歌泛滥、带你五分钟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的短视频时代,似乎早已成为了上个世纪的“古董”

每个人都在嗷嗷待哺,咀嚼这些已经被肢解N轮的二手“知识”。看似是在为知识付费,但大脑早已在“五分钟教你精通XXX”中成功退化,厌倦思考、拒绝理解、在信息茧房中自娱自乐。

于是,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的下沉元年

流量成为检验价值的唯一真理,博主大V取代媒体成为新的话事人,人类的精神食粮则迎来全面倒退,从吃细粮到炫粗糠。

懂王重回白宫,正是这种下沉的具象化。

以美国民主党为代表的精英阶层正在被美国老百姓所唾弃,“政治正确”从曾经的道德高地逐渐沦为部分人群眼中的道德绑架。

尽管哈哈姐的身份buff叠满,但作为黑人、高知女性以及少数族裔代表的她,显然已经难以俘获美国老百姓的“芳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好莱坞电影行业的一线演员、流行音乐的一线巨星,集体为哈哈姐拉票站台,嗓子都快喊破了仍旧无济于事。

“好莱坞集团”还是脆败“红脖版人民的名义”。

这就不得不提,今年美国的年度大瓜——吹牛老爹Diddy的被抓事件。

今年3月份,警方突袭了Diddy位于洛杉矶的豪宅,缴获了大量毒品以及1000瓶婴儿油。今年9月底,这位背负着大量性侵罪名的明星正式被批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生于1969年的肖恩·康布斯,外号“吹牛老爹”(Puff Diddy),不仅是说唱歌手,也是许多巨星的音乐制作人,还是最富有的音乐行业名人之一。

他连续三次获得格莱美奖,2006年入选了《时代》百大人物,《财富》杂志在2002年评选的40岁以下企业家中,他排行第12名。

凭借强大的人脉,Diddy不仅在好莱坞立足,更成为美国娱乐产业的核心人物之一,拥有一个完整的娱乐帝国系统。

就是这样一位好莱坞巨鳄,开创了美国上层社会一票难求的奢华大party,体坛明星、歌坛天王天后、电影大咖、华尔街精英,甚至是奥巴马等民主党大佬都是Diddy大趴的座上宾。

然而令美国民众大跌眼镜的是,这场光鲜奢华的娱乐盛宴背后,竟是由黑色产业、未成年性侵、毒品和鲜血组成。

可以说,稍早爆出的爱泼斯坦名单和Diddy派对名单不仅彻底撕开了美国精英权贵阶层的遮羞布,更让美国老百姓毫无留恋的彻底倒戈:回归保守、回归现实。

什么政治正确、自由民主、环境保护,这些被包装得冠冕堂皇的“政治概念”显然都比不过特朗普穿着环卫背心站在台上说“2.5亿美国人不是垃圾,你们是美国的心脏和灵魂”。

美国底层百姓只在乎自己的缴税、油价、房租以及非法移民会不会抢走自己的工作。

而大洋彼岸发生的这一切似乎都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权力结构重新洗牌的时代,传统的上层建筑受到来自底层民众和新兴技术的双重冲击。

这个新兴技术,正是升级版的奶头乐——私人订制、按需推送的网络内容。

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有这样一个概念:

通过反复练习或暴露于特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神经可塑性。

说白了,就是重复一个动作,会导致大脑发生生理变化。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你每天花大量时间刷短视频,可能就不仅仅是浪费时间的问题了。那种持续的、短暂的刺激,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人的神经回路。

确实有不少人刷太多短视频之后,发现自己对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没法集中注意力,或者说没法集中很长时间的注意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干一会儿活,就要拿起手机无目的地刷刷,然后又再次投入到工作中,这时你的思绪已经不是一气呵成的了,而是断断续续的。

这可能就是你的大脑,在生理结构上已经也被短视频给影响了。

不过短视频其实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这里说的是“过量”,或者说沉迷。

而且你会发现,当你长时间刷短视频,连追剧、追综艺、看电影都感觉沉不下心,频繁拉着进度条,最后甚至直接关掉,转头去短视频平台看那些五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的切片。

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查尔斯·杜希格也探讨了习惯是如何通过神经回路的形成来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并最终影响大脑的工作方式。

习惯的“可怕”之处正是在于它能自动化地影响人的日常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更可怕的是,在去中心化的短视频时代,信息茧房被铸造成了铜墙铁壁,不仅密不透风,而且“异族”免进。

无论是在某红书、还是某音,平台只推给你你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让你欲罢不能,一直不停地刷手机。

而你的社交平台显示的内容可能跟你同事的风马牛不相及,彼此之间有着厚厚的次元壁。

这正是算法的“魔力”。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2001年出版的《网络共和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即:

人们倾向于只接触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信息环境。

在互联网平台越来越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机制中,个体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这可能会导致视野的狭窄和社会的分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得通俗点就是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极端,缺乏共情,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

比如,当一个相似内容你看上10遍,你的认知早已经被强化了,并且点开评论发现,你的观点还有一堆支持者,进而让你更加笃定自己的认知。

这就是为啥现在网上那么多谩骂、造谣,大家都抱着一种反正不用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宣泄情绪就对了,所谓真相根本不重要。

信息茧房不仅影响个人的认知和决策过程,还可能对公共讨论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它限制了多元视角的交流,减少了社会共识的可能性。

所以如今的热搜已经成了网络舆论的垃圾场,擦边则成为了普通人逆袭的最佳赛道,夸张的谣言更是被肆意传播……

因为人天生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就喜欢看刺激直接的内容,沉迷于肾上腺素带来的短暂快感。

现在再回看2024年的热搜、热梗、抖音神曲、霸榜神剧,有些的确是戳中了时代的脉搏和当下的情绪,但更多的就是批量化的低俗炮制,让人们在一个又一个30秒、60秒中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古至今,人类世界中一直是20%人口掌握着80%的财富,而其余80%的人口则是被边缘化的。

为了维持社会稳定,避免这80%的人对现状产生不满情绪,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早在1955年就提出了经典的“奶头乐”理论:

通过制造大量廉价且容易获得的娱乐内容来转移这些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快乐”中,从而减少他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这些大型的、甚至是具有垄断性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算法,提供着大量的娱乐消遣内容来“汲取”公众注意力,通过市场营销策略鼓励人们追求即时满足和个人享受,“安利”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注意力是被摧残的、思考力是被剥夺的、购买力是被塑造的、行为是被左右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不断下沉的流量时代,如何免疫于这些“精神鸦片”,重新掌控自己“身心”的主导权?

保持独立性的、审慎的、批判性的思考才是避免被割韭菜的唯一“解药”。唯有这样,你才会对:

教育机构炮制的育儿焦虑和噱头、各路品牌描摹的虚假生活方式、大小博主大肆安利的各种产品、让你一夜暴富的知识“培训”……全!部!免!疫!

当然,习惯独立思考不等于不娱乐、不消费,只是要知道“适可而止”和“为我所用”,别被忽悠和收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人生苦短,作为一枚社会牛马,我们即使睿智如饲主,也还是难以逃离养殖场的方寸之地,改变不了耕地搬砖的命运

但起码可以少些“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多些“彼为鱼肉,我作龙腾”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