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3年一轮回
公元221年,刘备经过了近两年的准备后,决定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同时也叫刘备东征!这既是刘备最后一次统兵出战,也是刘备输得最惨的一次。
在26年前(公元196年),张飞醉酒后不但丢了徐州,还把刘备的老婆也扔给了吕布,让刘备输得几乎倾家荡产。但刘备却没有绝望。因为那时刘备才35岁,还输得起。同时,那时也正是群雄并起之时,刘备还有空间腾挪,拥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事实印证了这点,刘备厚着脸皮 “反主为客”,先寄居吕布手下。随后又反了吕布,落入了曹操手心,搞出来一个“青梅煮酒论英雄”的美谈。跟着便跳出曹操手心,被击败后,又寄居袁绍手下,最终撒丫子逃到荆州,投奔了刘表。
人们都说,刘备脸皮太厚,是其生存下来的根本。这根本不是刘备脸皮的问题,而是当时的历史环境,给予了刘备在夹缝中生存的空间。以为曹操、吕布和袁绍,甚至刘备,不想干掉刘备吗?比谁都想,只不过干掉刘备,实在是得不偿失罢了!
就这样一晃13年后,公元208年,长坂坡一战,刘备被曹操追杀得狼狈不堪。虽有传奇般的张飞“据水断桥”和赵云保护着阿斗和甘夫人于乱军中回归。可依旧掩盖不住刘备的狼狈,他的两个女儿,就成了曹操的战利品,从此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这一战,刘备输得底裤都掉了,但他依旧没有绝望。因为他拥有了诸葛亮!刘备是鱼,诸葛亮是水,刘备坚信有诸葛亮在,他必会鱼跃龙门——不是诸葛亮有多神,有多开挂,而是诸葛亮,实则是代表着荆州地区人才的态度。
三国有两大人才基地,一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其人才大部分归了曹操,一是以诸葛亮为尊的荆州,其人才大部分追随了刘备。而曹操和刘备的对抗,从这个角度可以视为是“颍川人才和荆州人才的擂台赛”。
其中,尤其是荆州人才,在刘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是蜀汉的核心力量。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都来自于荆州。当然还有坑惨诸葛亮的马谡,害惨魏延的杨仪,也是荆州人才。
所以刘备不绝望,他在“水中”,有荆州人才在,就有希望。事实也证明了这点,荆州人才中跟诸葛亮齐名的,另一位翘楚庞统,便是刘备夺西川的头号功臣,一举奠定了刘备的霸业根基。
冥冥中似乎真有天意,刘备13年一轮回,又一个13年过后,在花甲之年,他虽开启了东征孙权之战,却最终败在夷陵。这一次刘备彻底绝望了,不久后便病逝于白帝城,却留下了一个至今,依旧被后人争论不休的问题:刘备该不该打夷陵之战?
二、该不该打夷陵之战
三国有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刘备东征)。官渡之战,宣告了曹操取得了北方霸主地位。赤壁之战,则代表着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那么夷陵之战呢?其实就是意味着蜀汉,退出三国争霸擂台。
明白了夷陵之战的重要和意义,咱们再来讨论到底该不该打。占主流意见的可称之为“赵云派”,说得非常透彻:如今的主要矛盾,是蜀汉跟曹魏的矛盾。即便要打,也应先揍曹魏。只要干掉了曹魏,东吴就不足为虑了。况且曹丕篡汉,也给了我们开战的理由和机会,毕竟中原地区依然存在着“汉室力量”,这是我们伐魏的盟友。因此,我们不能跟东吴开战,这等于跑偏了!
潜台词就是:我那皇上大哥啊,你咋就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呢?
为何刘备“不重用”赵云?哪怕夷陵之战,这么关键的战斗都不带他去?这就是原因之一。赵云坚决反对。不过,刘备果真不重用赵云吗?未必!咱就不说,刘备依然安排赵云,做蜀汉四大都督之一,坐镇江州的重要性了。
就说赵云敢这么不给刘备留面子的反对,是不是就证明了,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呢?因为蜀汉重量级人物中,也就只有赵云敢反对。其余者全都无言。从这个反常情况就能推导出,当时刘备东征是何其决然,没人敢来逆龙鳞。
在这种情况下,赵云还敢这么说话,且事后没受一点处罚,还寄予重任,就足以证明赵云的重要性了。
那么有否主战派?必然会有!只不过如同赵云一人,就代表反对意见一样,刘备一人就代表了主战意见。但不论怎样,认为刘备不该打夷陵之战,显然在如今已经形成了主流意见。
一则,赵云说得很透彻,无需多解释。二则就是刘备战败了,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调侃来言,事后诸葛亮是大多数,这点自古及今是一样的。
不过,此刻显然出现了一个疑问,既然如此,为何诸葛亮不劝阻呢?倘若他也劝阻的话,从理论上来分析,显然是能阻止刘备东征的。莫非诸葛亮是支持刘备打夷陵之战?
三、诸葛亮事后的一句话
如今普遍观点都认为:诸葛亮是不支持的。因为事后,也就是刘备夷陵兵败后,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就是说,若法正还活着,必能阻止刘备东征,就算东征了,法正也一定能让刘备,不至于败得这么彻底!
关键点在下半句意思是:刘备东征与否不是重点,重点是败得太惨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刘备东征,从如今的史料分析判断,最多带了六万人马。从规模上来看,想依靠这六万人马就灭掉东吴,几乎不可能!因此从兵力上来分析,刘备的真实意图,便是夺回荆州。
只要荆州在手,蜀汉就保留着争霸天下的席位。这同时,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强调的。从荆州方向攻击中原,比后来诸葛亮从汉中方向出兵,要便利和有效得多。因此从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分析,很有可能诸葛亮是支持刘备东征的。既,必须要跟东吴打一仗。
而从当时的态势来分析,孙权自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后,便开始频频在西川方向用兵了,堪称是大军压境,所谓“欲进图蜀”。别以为孙权只想在江东称霸,人家也是三大雄主之一,想要一统天下的。
站在孙权角度来分析,如今三国鼎立,是先干最强的曹魏,还是趁势灭掉“羽死军衰”的蜀汉?自然是蜀汉!
明白了这些,再返回头看赵云的意见。在这种态势下,谁跟谁才是主要矛盾?长远来看依然是跟曹魏有关,但短期内,蜀汉和东吴的矛盾,是不是已经上升为了主要矛盾了?
合作也好,联盟也罢,哪怕是和平,那都是打出来的!你拳头多硬,就能拥有多坚实的合作或联盟。当年在赤壁之战后,周瑜不是一直念叨着,要进川灭刘璋,把局势导入“双雄争锋”吗?根本就没把盟友刘备当盘菜!这是一个道理的。
刘备和诸葛亮,对这种态势何尝看不真切?因此刘备东征,大方向上是没错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当刘备东征后,之前一直咄咄逼人的孙权,立刻就开始求和了。
哪怕后来刘备都败得那么惨了,但当他强悍驻守在永安,誓不回成都后,孙权依然“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胜利者向失败者求和,这堪称三国一大奇观了吧!
自关羽丢失荆州后,就意味着蜀汉退出三国争霸格局,进入等死阶段。若刘备能打好这一战,拿回荆州,则依旧保留希望。打不好,继续等死,无非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故而,从分析诸葛亮那句话的下半句可知,诸葛亮大概率是支持打的,只不过他实在没想到,会败得如此之惨。因此这才抬出法正,既有惋惜,更多的却是无奈,并非诸葛亮不支持刘备东征。
这同时也是刘备为何在夷陵之败后,会那么快就去世的原因,他奋斗了一生的希望,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