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张家钰 | 2024

在当今音乐界创新迭起的时代,如何成长为既前瞻又不失传统的作曲家?青年作曲家陈泽峣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及优秀的作品给予了典范性的回答。原为理科生的陈泽峣,因对音乐的热爱,萌生了作曲之志。然而,从理科到人文社科这一较大的学科跨度似乎在凸显,他需要倾注更多的努力。但在他的跨专业学习过程中,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并没有割裂,而是以更为清晰的逻辑与细腻的情感相结合,成为其创作之独特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青年作曲家陈泽峣 | 基于逻辑,融入想象的音乐探索者

从理科生到作曲家

高中时,陈泽峣对校园歌曲的创作充满热情,埋下了热爱作曲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在2021年的北京得以生根发芽。浇灌、照料“种子”成长、开花的,正是他的恩师——作曲家宝玉。在面对系统的专业课学习时,宝玉老师曾对陈泽峣说:“从无到有,创造奇迹”。高二的他因音乐基础薄弱,需重拾乐理,通过老师的悉心教授,他仅用一个月便完成乐理学习,进而快速拉近了他与作曲的距离。当时,与题相伴已成为少年的日常,努力与坚持才是他出彩的底色。

在“日夜浇灌”后结出的“果实”往往是幸福的。陈泽峣的作品荣获第九届常青藤国际音乐大赛作曲比赛青少年组一等奖,这无疑是他几年学习累积的最好回报。同时,浙江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录取通知书,也如同一把开启新世界的钥匙,引领他更深入地踏入作曲的殿堂。如今,他追随安承弼与韩贞恩老师的指导,探索更广阔的音乐天地。展望未来,他以梦想为翼,期待在大学深造中拓宽创作视野,深化思维,塑造独特风格,实现更多创新与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习作到创作的飞跃

在陈泽峣的音乐创作道路上,从习作到创作的转变无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得以眺望更远的音乐天地。宝玉老师的悉心指导如同明灯,照亮了他的前行之路。老师的那句教导“每个音都应有其合理的解释,知其来源,明其去向”,深深地镌刻在了陈泽峣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核心理念。

宝玉老师不仅向陈泽峣传授了丰富的作曲技法,还引领他深入探究音乐史的发展脉络。老师强调,唯有真正洞悉技法的根源与本质,方能在创作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通过这种系统性的学习,陈泽峣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创作基础,更对音乐创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更为清晰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偏爱古典框架、浪漫语汇的现代风格作曲家

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艺术歌曲……仅从节目单上看来,西方古典音乐体裁似乎得到了陈泽峣的偏爱。看作品结构,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弦乐四重奏》以及《第一钢琴三重奏》等作品,普遍结合运用了奏鸣曲式,这种在维也纳乐派手中得到成熟的曲式结构无疑是体现创作者逻辑性的有效证明。再细细聆听音响,我们可以发现,在古典音乐的框架内,陈泽峣巧妙地融入了晚期浪漫主义的和声语汇,通过离调和弦、和弦外音、高叠和弦以及兴德米特音程等现代创作理念,赋予了作品鲜明的现代音响特征。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在旋律上寻求突破。他的作品在展现现代音响效果的同时,保持了旋律的优美与可听性,正如他本人所言:“我倾向于复调化的写作方式,通过不同乐器或音区的旋律模仿与变形,来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互动性。同时,我也非常重视旋律的吸引力,希望通过动人的旋律及其发展,与听众建立深厚的情感共鸣。”

正是创作上这种对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理性与感性的平衡把握,造就了陈泽峣作品的独特性,使之给听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陈泽峣以音符为墨,细心勾勒着自己的创作与成长之路。他勇于突破学科的壁垒,凭借着对音乐的深切热爱,在音乐世界里开拓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不仅是对“如何成长为既前瞻又不失传统的作曲家”这一问题的生动解答,更为所有怀揣音乐梦想的青年树立了值得效仿的典范。

就在12月22日,备受期待的陈泽峣·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于北京·朗新伦音乐厅华丽启幕。这场由常青藤国际教育协会与亚洲爱乐乐团联合举办的音乐会,旨在为音乐爱好者们呈现一场视听盛宴。让我们一起聆听陈泽峣与亚洲爱乐乐团室内乐重奏组为我们带来的“玉音绕莲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张家钰,浙江绍兴人,党员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师从李鹏程教授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