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芳

北大才子回国养猪、清华博士返乡种地……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放弃留在“一线城市”拼搏,选择回到农村,扎根沃野。据统计,2012-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这些“洄游”青年,作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值得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更多关注。

近年来,青年返乡创业的趋势,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大城市的高竞争、高房价、高消费对青年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故乡的自然风光和广阔天地提供了新的机遇。

“洄游”青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青年们返乡创业,一方面为传统产业带来新活力,将农产品、手工艺品提升至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的DIY木雕、农耕体验等。另一方面,他们参与乡村治理,通过讲座、文娱活动为乡村的组织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

“洄游”青年是平衡城乡发展的调和剂。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洄游”青年模糊了城乡界限,在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他们利用数字技术、专业技能,推动乡村农旅、农产品购销等与城市接轨,促进城乡市场交易频繁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电商和短视频成为返乡必备“工具箱”。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习得的产品营销、开拓市场、品牌塑造等知识,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可转移能力”。当前“洄游”青年正呈现高学历、高技能的“双高”特征,高校毕业生、城市白领、留学归国人员逐渐成为返乡主力军,他们在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完成了技术的迭代和能力的提升。

然而,“洄游”青年也面临挑战。一方面,乡村创业资源有限,配套不足、用工难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地区观念保守,对新事物接受度低,重血缘、分地缘,可能让青年们难以适应。为了让青年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立政策、强保障。出台并细化对新农人的帮扶方案和配套政策,建立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合理配置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通过设立专项创业基金、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创业者权益,降低创业门槛。同时,完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配套相关政策,对“洄游”青年的子女教育、老人赡养、就医落户等方面给予优待,为青年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是搭平台、推技术。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外部人才引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为新农人提供技术支持。采取“基地+项目”“授课+实训”等方式,帮扶技术型新农人提高生产经营水平。还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加大人才输送。同时,还可以考虑把“洄游”青年纳入农村治理队伍,让他们积极参与村务管理,给基层组织带来生机活力。

三是破盲区,树形象。应有意识地提升务农者的形象,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逐步认可“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在高中、大学阶段开展爱农知农教育,特别是在大学的职业规划等课程中,具体讲解当前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消除大学生对农村的认知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