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巨大的产能,但却找不到相应的需求,找不到相应的市场。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困境。于是,就有了种种看起来合乎逻辑但实际上有点想当然的应对思路。
需求不外乎是两部分,内需与外需。内需实现的途径是消费,外需实现的途径是出口。所以,我们的精力就用在了这两个方面,促进出口,刺激消费。这个不行用那个,那个不行用这个。而背后的假设就是,这两者都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就看我们的政策或做法得力不得力,有效没有效了。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难道就没想想这两者的弹性空间其实都是很有限的吗?我们就没想想,如果这两者的空间有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先说外需的空间。我们的习惯思维是,内需不行寄希望于外需就是出口。仿佛外需是一个无限大的弹性空间。但真的有这个空间吗?根据高盛的报告,中国制造业七大行业中,有五个产业超过全球的需求:其中,光伏组件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97%,锂电池的产能是全球需求的153%。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是世界工厂,我们的产能本来就是为世界市场准备的,我们产能的一个重要出路是在外部市场。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这个世界市场也是有限的,外需的弹性空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如果我们一味依靠外部市场解决产能问题,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不外乎是下面的两个结果。第一,出口的内卷。第二,必然招致更多国家的抵制。
再说内需。前面说到的那种想当然的思维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出口受阻的时候,就寄希望于内需,仿佛内需也是无限大的空间,就看有没有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来提振和拉动了。
但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尽管中国是当今最大的世界工厂,尽管我们的产能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世界市场准备的,尽管出口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但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内需还是主要的。2023年,中国GDP为17.89万亿美元,出口总额为3.4万亿美元,出口占GDP的比重为19%。
也就是说,我们产能中的80%以上还得靠内需来解决。现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卡在这里。而这个问题是非常难办的。为什么?就整个社会来说,过去那种大规模的集中消费不可能很快就会重来。(《孙立平:需求空间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