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中印边境战争,打断了印度工业化道路?
人间六月天
2025-01-06 10:21江西
2025 年新年伊始,英国《金融时报》毫不留情地给印度经济浇了一盆冷水。该报长篇累牍地指出“印度经济已然丧失动力”,其依据在于外资正纷纷撤离印度……
曾经在股市上备受追捧的“印度热”,如今正迅速降温。印度面临着诸多难题,经济活动杂乱无章,高通胀问题严峻,平民的生活愈发艰难,家庭储蓄也被消耗殆尽……
文中还满怀痛惜地提及: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美国企业曾将印度视作替代中国的“新型制造业中心”。印度政府与企业也妄图取代中国。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印度在贸易上对中国的依赖与日俱增,这对美国的贸易战略构成了挑战……
说白了,印度制造业堪称是扶不起的阿斗,白白浪费了西方的一番苦心。
被誉为印度最强经济学家的拉詹(前印度央行行长),在去年 11 月曾公开向印度建言:放弃制造业的幻想,转而发展服务业!
这番话让印度人倍感沮丧,或许这正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他们不愿直面现实罢了。
印度制造业的萎靡不振,归咎于其未能构建起一个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对于印度国内工业化进程的中断,存在诸多讨论,甚至有部分观点将其归结于 1962 年的中印边境战争,网络上也存在类似的看法。
从主观层面来讲,中国从未有过打断印度工业化道路的念头。况且,中国也无暇顾及印度的事务,我们仅仅专注于建设好自身的工业体系。
从客观角度分析,1962 年的战争的确对印度的工业发展计划产生了影响。但战争仅仅是一个诱因,真正的问题实则在于印度的利益集团。
倘若印度能够将尼赫鲁所制定的“五年计划”一个接一个地持续推进下去,印度的工业也不至于沦落到如今这般境地。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印度人想要接力推进工业化是不可能了,倒是有可能满世界地制造混乱。
那么,印度是如何将工业搞砸的呢?
1962 年,正值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阶段,其重点在于发展重工业,同时兼顾农业。
印度并非一无所有,但资金并不充裕,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总预算需要 1025 亿卢比,其中农业投入占比最初为 16%,经过激烈争辩后,提升至 23%,剩余部分主要用于工业投入。
印度政府能够筹集到的资金(卢比)来源如下:
不含增税的经常性收入结余,55 亿。
铁路收入,10 亿。
国营企业盈利,45 亿。
国债净值,80 亿。
小额储蓄,60 亿。
职工储蓄,26.5 亿。
钢铁平准基金,10.5 亿。
非计划拨款项目结余,34 亿。
企业增税,171 亿。
外国援助(贷款),220 亿。
财政赤字,55 亿。
总计为 767 亿卢比,这与所需的 1025 亿卢比预算资金存在较大差距。
印度政府不得不削减一些工业项目,经过压缩后,仍然需要 810 亿卢比。而电力、矿业、交通、化肥、军工等项目是无法再进行削减的。
那么,资金缺口该如何填补呢?
印度内部出现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向大地主、大企业、土邦王公、刹帝利家族征税;另一派则主张削减大量工业项目,增加国防预算,发展私营经济。
征税是不可能的,倘若得罪了这些人,国大党还如何争取选票呢?
削减工业项目,尼赫鲁也无法接受,因为这意味着“五年计划”将被破坏。
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印度却不知死活地去挑衅中国。
印度媒体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疯狂鼓吹“前进政策”,似乎印军只要向前推进,就能够逐个侵占中国的边防哨所。
尼赫鲁对这种战争叫嚣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试图以此转移国内的矛盾。
自 1959 年边境发生小规模冲突以来,中国一直对印度好言相劝。
然而,印度却将中国的善意误解为中国人惧怕战争,再加上美国和苏联对印度的袒护,印度政府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认为中国军队不敢在边境开战。
由于印度的一意孤行,中国被迫发起了对印自卫反击战。
短短几天时间,印军便溃不成军,一败涂地。
12 月 1 日,中国宣布撤兵,并陆续归还了印度战俘和武器。
印度利益集团却趁机大肆炒作中国准备大规模“入侵”的谎言。
他们以备战为借口,要求废除“五年计划”,反对发展国营工业。
尼赫鲁并未让步,他强调:“五年计划”中的发展重工业计划对印度的国防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先发展了重工业,未来的国防力量才能得以提升。
但私营企业家们全都站在了尼赫鲁的对立面,他们在国大党中寻找自己的“盟友”,试图取代固执的尼赫鲁。
反对党(人民联盟、国民志愿团、社民党、印度人民党、自由党)也看到了打击国大党的机会,纷纷加入了反对“五年计划”的阵营。
1963 年 2 月 28 日,财政部长莫拉尔吉·德赛向国会提交了预算报告,仅国防费用就高达 86.7 亿卢比,相较于 1962 年整整翻了一倍。
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如此畸高的国防费用究竟从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