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生活着一群与当地人不同肤色的人。

最早定居在这个山村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孙马秃塔儿。

地处中原腹地的小山村为何会遗落一支成吉思汗的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河新、李梅荣丨撰文

01/

中原腹地,

为啥生活一群成吉思汗的后代?

平顶山是一座年轻的城市。然而,年轻的平顶山却一点也不缺底蕴,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

商周时代,这里有个国家叫“应”,以鹰为图腾。直到今天,平顶山人还是会自称“鹰城儿女”。

湛河是平顶山的一条主要河流,湛河东南部的沙河之滨,有一座绿意盎然的圆形小山丘,名叫荆山,虽然只有海拔不足百米山下,却大有来头。

荆山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得名,传说卞和就是在此处发现了和氏璧。

荆山脚下有个依山而建的村落,叫荆山村,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周边村庄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这里暗藏玄机。

首先来说,村民大多姓马,说起来几百年前都是一家。他们肤色略深,说话速度很快,性格异常爽朗。他们见面不是问“喝汤某”,而是老远的就喊:“吧嗒一度--bada-yid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逢年过节或者重大盛会,他们会把酒杯斟满,用双手毕恭毕敬奉到客人面前。然后他们还有一串复杂的“套路”:

先将右手无名指浸入酒杯蘸酒,然后向上弹一下,向下弹一下,对着客人弹一下,最后还要点一下自己和被敬者的额头,再双手合十,念叨一些外人听不大懂的话。

主人做完这套流程,客人也要跟着做一遍,才能把酒一饮而尽。

他们家里供奉的祖宗牌位也和周边有很大不同:汉人牌位上一般只上溯三代祖先,而荆山村的马姓村民,都是以始祖为中心,各代祖先分列左右,左昭右穆。而且,很多人家里都挂着一张成吉思汗的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趁着周末,约几个文友一起去探访具有厚重文化、传奇故事、神秘之地荆山村。村民马德强把我们带到了山顶,他指着一座墓冢说,荆山村的马姓村民,都是他的后人。

这是一座元代贵族墓葬,墓主人叫马秃塔儿,是元朝蒙古侍卫亲军千户。马秃塔儿墓是中原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蒙古族贵族墓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墓前元代墓碑、华表及神道至今仍存,墓碑书法浑厚有力,河南省仅有,全国罕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

按照血统来讲,马秃塔儿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孙。

02/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为啥会受到元朝高官的青睐?

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打了4年仗,马秃塔儿为忽必烈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忽必烈倚重,予以高官,来保卫大都的安全。

忽必烈去世后,元成宗执政,马秃塔儿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厌倦了宫廷争斗,无心为官,便上书辞官,获准后解甲归田。

那时,他的眷属都在范阳(今河北定兴县),离京城太近,容易受到反元起义的威胁。于是,他带着20多口家眷,举家南迁,定居在昆阳北的荆山脚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厌倦了争权夺利、骨肉兄弟自相残杀的血腥暴虐;二是他的两个弟弟相继在南阳任职,年龄越大他越是更加注重骨肉亲情。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年轻时南征北战曾在荆山附近驻扎,熟知这里的水土。

元朝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贵族高高在上,但马秃塔儿与执政中原的其他蒙古人不同,他为人和蔼,不事张扬,低调做事,同情弱者,与当地的汉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到荆山定居后,他虽享受着蒙古贵族的待遇和特权,却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大旱,禾苗干枯,百姓焦急。马秃塔儿带着随从,徒步到荆山以南的河山上,祈雨建庙,旱情很快缓解。此后每逢干旱,他都前往祈祷,据称多次应验,一时传为美谈。

特别重要的是,他家法严明,决不允许家族之人利用显赫的社会地位欺压平民百姓,更不准欺男霸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墓碑正面拓片

当时元朝制度赋予蒙古贵族有一种特权,就是当汉族人新婚之夜,蒙古贵族可以享有三日的初夜权,马秃塔儿反对并废除蒙古贵族强行占有汉人初夜权的野蛮之事。他规定,汉族人新婚,由汉族人闹房三日,夜不熄灯,禁止蒙古族人的侵扰。

不但如此,他还号召儿女和子孙后代与当地的汉族村民通婚,结为儿女亲家,成为百年之好。

马秃塔儿这些举措,极大地促使了荆山汉蒙两族的交融。他去世后,按照元朝礼仪深葬于荆山上,由蒙古族武官武德将军根据皇帝御旨,修建了墓石、神道碑、翁仲、华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后来,元朝灭亡,汉人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马秃塔儿的后人担心罹祸,为保全性命,就把马秃塔儿墓前的爵碑埋入地下,并隐去身份,易名改姓,取始祖名字的首字为姓,定姓为马。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四海升平,马氏后人才把墓碑挖出,立在墓前,并立附碑记之。

马秃塔儿虽然去世了,后人甚至改名换姓,但蒙古族和汉族通婚这一传统,即便是7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人在执行。

03/

蒙古族演员斯琴高娃,

在荆山祭拜马秃塔儿

历史沧桑,700年岁月匆匆,他们在河南生根繁衍,和当地百姓通婚交融,血脉相连,根深叶茂,早已与当地人融为一体,成为民族大团结的一个缩影。

蒙古族村民们深感荣耀的是早在1987年荆山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我的婆家亲姑姑就是一位汉族女子,为人善良,家教严明,身材窈窕,是一位典型的知书达理淑女。经媒妁之言,主动提亲,美丽的姑姑与荆山蒙古族的小伙儿喜结连理。

只是,荆山马姓村民始终没有忘了马秃塔儿,没有忘记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

由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不再骑马牧羊,与祖地远隔万水千山,可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草原的儿女,马背上的子孙。

今年69岁马德强,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第28代嫡孙,是马秃塔儿的第24代嫡孙。在马德强家里,有几本他亲自编撰的几本厚厚的《马氏家乘》,记载了马秃塔儿之后,马氏家族人丁繁衍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马氏家乘》几百年历史画卷呈现眼前,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悠悠往事悄悄爬上眉头,映入眼帘,融入心田,定格在永恒的记忆里。

还有一段趣事,1995年,全国第二届曲艺节在平顶山市举办,著名蒙古族艺术家斯琴高娃来平顶山参加全国第二届曲艺节。

当她得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根植沃土,繁衍生息着同根同族的蒙古族家人时,欣喜万分,在平顶山参加曲艺节期间,她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认亲心切。

她来到马秃塔儿墓前祭拜,噙着泪花,面带微笑,她那双因激动而略带颤抖的双手,一点点擦拭墓冢穹顶的尘埃,她是那么虔诚、那么专心恭敬,那么小心翼翼,热泪在眼眶中打转,最终她情不自禁,潸然泪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秃塔儿墓冢

斯琴高娃认亲后,她还利用外出演出后的业余时间第二次专程来到荆山村。因为这里有她思念的兄弟姐妹,挂念的父老乡亲。

即便是天南地北、天涯海角,远隔千山与万水,也隔断阻挡不了亲情,反而更加珍惜。

那次来正好赶巧马德强之子马国杰喜得千金,斯琴高娃为马德强的孙女起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又洋气好听的名字“马爱艺萨”。

还专门为她的家人马德强带来了草原蒙古族、最具家乡风味的奶酪、奶疙瘩、马奶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今天,马德强说起这段往事时,还是那么自豪,激动不已,神采飞扬。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