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上时不时泛起这样一种声音:“现在好多大学的目的可不是教书育人了,反倒更像个批发文凭的销售公司。” 这话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无数人热议。那这说法,到底是犀利的真相揭露,还是偏激的片面之词呢?
支持者们的论据听起来确实有些扎心。从一些直观现象来看,部分大学在招生时,宣传重点似乎放在了学校的排名提升、校园硬件设施的豪华,以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数据上,而对于师资力量的深耕、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科内涵的打造,却只是蜻蜓点水般带过。就好比商家推销产品,着重展示包装,而非产品内核。
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些大学专业课程陈旧,跟不上行业瞬息万变的发展节奏。学生们在课堂上学的是早已过时的理论,等到毕业求职,才发现自己所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可即便如此,每到毕业季,文凭依旧按部就班地发放,仿佛只要修满学分,不管知识储备如何,“出厂合格证书”—— 文凭就到手了。这流程,和标准化生产、批发产品何其相似。
然而,倘若就此给大学扣上 “文凭销售公司” 的帽子,那也太冤枉了绝大多数兢兢业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每一所正规大学里,都有那么一群教授、讲师,他们为了一堂精彩的课,挑灯夜战备课;为了指导学生的论文,逐字逐句批改,从选题的斟酌到参考文献的核查,事无巨细。他们所图的,绝非是把学生 “批量送出校门”,而是希望看到学生真正成长为有知识、有担当、有专业素养的人才。
大学也在与时俱进地改革。许多高校加大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投入,邀请业界大咖进校讲学,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项目,为的就是让学生能接触到前沿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毕业后无缝对接社会。而且,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愈发严厉,从论文查重率的严控到学术造假的 “零容忍”,这都是在捍卫大学作为知识殿堂的神圣性,确保文凭的含金量。
当下大学或许存在一些弊病,让部分人产生了 “批发文凭” 的错觉,但不可否认,其教书育人的初心从未泯灭,并且一直在为培养国之栋梁努力奋进。我们看待大学,不能一叶障目,既要正视问题,督促其改进,也要看到背后无数教育者的付出,相信大学依旧是那座孕育希望、塑造未来的神圣象牙塔。毕竟,当莘莘学子怀揣梦想踏入校门,四年后带着知识、能力与情怀离开,这一路蜕变,就是大学育人最好的答卷。
各位朋友,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你与大学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