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疗精神疾病的过程中,一些患者朋友经常会遇见这几种情况:治疗遇见瓶颈、服药疗效不佳、难以耐受不良反应、依从性差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神经调控技术”?今天介绍的这种非药物治疗的新方法,全球已有数十万脑功能性疾病的病人从中获益。随着适应证的不断扩展,或能帮助患精神疾病的朋友们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经调控技术的种类

这种技术是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较为前沿的新兴方法,利用光、磁、电、超声等物理性或化学手段对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发挥兴奋或抑制等调节作用。

下面给大家重点介绍深部脑刺激(DBS)、迷走神经刺激(VNS)、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这3种神经调控治疗方法。

01

深部脑刺激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神经外科干预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是通过立体定位技术,在脑内埋入特定电极,利用电极在皮层或皮层下区域传递高频电流,从而进行神经调控,逐步达到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它的优势在于微创、精准定位、个性化诊疗、可调控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装置的一根电极导线放置于生物标记物的大脑区域,另一根放置于大脑的抑郁神经回路区域。装置永远开机,当检测到特定生物标记物时,会向另一导线发出信号

这种技术,其实最初是被用于治疗顽固性震颤,后来逐渐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多发性抽动症引起的抽搐等多种运动障碍。目前深部脑刺激被研究用于更多的疾病,包括癫痫、慢性疼痛、强迫症、重度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痴呆引起的记忆障碍等,为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我们来看一个“深部脑刺激疗法成功治愈患者”的案例。

2021年10月,美国的科学家团队在《自然医学》上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备受业界关注。研究人员在一名患有严重抑郁症且多次治疗失败的36岁女性患者脑部,植入一个只有火柴盒大小、类似神经起搏器的装置,持续了15个月,最后成功缓解了她的难治性抑郁症,使病情得到改善。患者也表示,使用这种疗法后,几周内,她的自杀念头就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正在检查患者的装置

当然,这项研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因为患者脑回路的差异性,未来还需要多次重复试验。能否被推广至更多人群,仍是未知数。还有一点,就是该疗法虽然是微创,但仍然属于创伤性手术,使用时还应慎重选择适应证。

02

迷走神经刺激

是将电极缠绕患者左侧迷走神经主干,通过电刺激迷走神经的治疗方法。传统的迷走神经刺激会通过外科手术在胸部皮肤下放置刺激器(也就是脉冲发生器),但目前已经有新型无创的迷走神经电刺激装置,不需要通过手术植入刺激器,也能实现治疗效果,并且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应用。

迷走神经刺激术起初是用来治疗难治性癫痫(这也是它应用最广的适应证)的医疗手段,后来,美国FDA批准它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至少四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失败的严重复发性抑郁)。另外,对于心理疗法和电抽搐疗法无效的患者,会有一些帮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同时,不能放弃其他标准抑郁症治疗手段,联合应用有利于病情恢复。该疗法的治疗适应证也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支持,比如应用于双相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那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它就绝对安全呢?虽然这种疗法的治疗效果好、传统手术并发症不常见,但只要是外科手术,就会有风险,可能会有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睡眠呼吸暂停加重等不良反应。所以,未来,依旧需要更多的研究,优化这项技术,使治疗效果的最大化的同时,不良反应最小化。

还有一点,就是这种疗法和上面介绍的深部脑刺激技术一样,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也有可能几个月后才见效,临床需因人制宜、慎重选择

03

深部经颅磁刺激

与电刺激不同,磁刺激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经颅磁刺激是一种用磁场刺激大脑神经细胞的无创疗法,而深部经颅磁刺激是经颅磁刺激的一种变体,相对常规的经颅磁刺激如重复经颅磁刺激,原理并无本质改变。

与常规经颅磁刺激“8字型线圈”相比,深部经颅磁刺激技术采用的“H型线圈”,可以刺激更深的脑部区域。

深部经颅磁刺激技术可以提高难治性抑郁的治疗效果,对重度抑郁症的治疗既无创又耐受性好。有研究表明,深部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4周,可使先前接受过抗抑郁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的缓解率增加11%。

另外,对于老年抑郁患者以及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深部经颅磁刺激疗法有更显著的疗效。除此之外,还可用于治疗慢性神经性疼痛以及强迫症等。

当然,同上述两种疗法一样,深部经颅磁刺激疗法最好配合其他常规治疗,且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另外存在适应证有限、治疗稳定性不佳等问题。

但总体而言,神经调控技术为精神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干预手段,我们希望日后这些新技术,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能造福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1] 解虎涛,张建国.神经调控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3(04):559-563.

[2] 王榕,陈小异,杜雪,等.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0):9.

[3]Scangos, K.W.,Makhoul, G.S., Sugrue, L.P.et al. State-dependent responses to intracranial brain stimulation in a patient with depression. Nat Med 2021,27, 229–231.

[4]Scangos KW,Khambhati AN, et al. Closed-loop neuromodulation in an individual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Nat Med. 2021 Oct;27(10):1696-1700.

[5]Romanella,S.M., et al., Sleep, Noninvasive BrainStimulation, and the Aging Brai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geingResearch Reviews, 2020. 61: p.101067.

[6]Deng, Z.-D., et al., Device-Based Modulation of Neurocircuits asa Therapeutic f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Toxicology, 2020. 60(1): p. 591-614.

[7]Treatment of depression with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using an H-coil (dTM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med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ethical aspects. An HTA Report [Internet]. Stockholm: Swedish Agency for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Assessment of Social Services (SBU); 2020 Nov 27.

[8]张迪,于猛,刘霞.神经调控技术简述[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8(08):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