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浪地球2》剧照 图源网络

说一下辛弃疾、 三体 和无处不在的AI

文/云淡风轻

辛弃疾有一首写月亮的词叫《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这样的: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瞧瞧这一连串的问题!月亮落下后去哪了?莫非有另一个世界,月亮从这边落那边升?月亮为什么能悬在空中?为什么有圆有缺?嫦娥为什么离不开月宫?海底的鲸鱼会不会冲撞过去,碰坏了上面的华美宫殿?

面对皎洁的圆月和灿烂的银河,辛弃疾发出了这样的惊天之问,你可以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又何尝不是碰到了科学的边缘!这些问题在如今当然不算是问题,可是壹仟多年前,这却是神奇而无解的,而那时候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人们很自然地把它们当成超自然的现象,对此充满了宗教般的敬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湘空间拍摄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借一个高明的游戏揭示了科学对人类文明和认知的影响:哥白尼揭示了宇宙的基本结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牛顿建立了低速状态下的经典力学体系,同时由于微积分和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发明,文明进化至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得文明进化到原子和信息时代。

就是说:科学的边界延伸到哪里,社会的发展就到哪里,人类的认知也就到达哪里。

《三体》电视剧里,却更深一步地谈到了一个“农场主和火鸡”理论,这借用的是哲学家罗素讲的一个寓言故事:农场主养了一群火鸡,其中有个聪明的家伙,它经过观察总结发现,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星期三还是星期四,上午九点都有食物出现。于是,这只火鸡骄傲地宣称它发现了宇宙第一原理:食物会在上午九点降临。很长一段时间,这条定理确实准确有用,这只聪明的火鸡得到了所有火鸡的热烈追捧。但感恩节的前一天,火鸡们不仅没有得到食物,农场主把它们统统捉去杀了。

这“火鸡理论”是什么意思呢?人类的大脑会对自己的经验产生依赖,而经验往往并不牢靠,反而会固化思维,看不到发展,也看不到其它的维度。阅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有时会成为一把枷锁,把自己困在认知的牢笼里,最终导致毁灭。所以文明常常是脆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体》电视剧照 图源网络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这是《三体》中很著名的一句话。且不谈星际文明那样遥远的事情,就只看眼前,也令人警醒。

比如现如今,ChatGPT爆火全球,这样的AI时代让人目瞪口呆。却很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所谓人工智能,不过是噱头而已;他们认为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复制人类的大脑,因为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它能否深度模仿人类的思维,而在于它不能代替人进行这种思维判断。

有个写情书的例子:

ChatGPT写的是:每次我想起你,都会心跳加速,无法控制自己对你的感情。

海明威写的是:你现在属于我的,我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笔记簿和这支铅笔。

于是得出结论:人类的个性和温度是AI无法代替的。同样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故事,王安忆跟余华写出来的就不一样。

我倒是不大这样乐观。2016年出版的《人类简史》中,尤瓦尔赫拉利揭示了一个现代科学的真相:每种动物都是进化而成的算法集合,人类也是如此。

他说: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显示,所谓人的自由意志不过是大脑里一系列电化学反应的结果,人们可以通过刺激大脑里的电流,去创造某种感觉或者欲望。这就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人类是算法,每种动物都是进化而成的算法集合。在算法掌控的世界,算法的作用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只要运算正确,硅基和碳基没有差别,这样人类就失去了神圣性,人类成了无用阶级。当大数据算法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把很多决定权交给算法。

这个很容易理解:最简单的例子是导航,你是不是几乎在任何情形下都听导航的,导航是什么?就是强大的算法。

所以他认为现代科学的颠覆性在于:算法和数据成为了一种类似宗教的存在。全人类是一个数据系统,个人只是其中的芯片。AI可能没有温度,但是它知道你的温度点在那里,它会通过算法很容易地找到那个点。人的体验实际上是数据模式,数据不在乎人类的主观需求,正如人类不在乎其他动物的主观需求。只要有更好的算法和数据,人类这种生物算法最终就会自然被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假如认为这个结论暂时还有些极端,那么想一下吧:智能手机在飞鸽传书时代意味着什么?飞机高铁在骑马或步行的年代又意味着什么?从17世纪到现在,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在每一领域取得的任何重大成就,都意味着在这个领域内自然规律的发现,也意味着对超自然力量和神秘作用的否定,包括人脑。在未来的年代非有机生物,即智能软件代替神经网络,无机生命代替有机生命,又有什么是不可想象的呢?

而ChatGPT也正是一个强大的算法数据系统,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据说是一部只有在监狱里才能看得进去的长篇巨著,ChatGPT可能在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读完并牢牢记住。很多岗位可以被ChatGPT所取代,据说美国已有89%学生用它写作业。ChatGPT出现后,连大学论文都宣布死亡。有人已经用它生成了《老友记》20年后重聚的剧本,情节流畅自然。更何况它还在不断进化,甚至是人类不能控制的进化。

又想到《三体》。

《三体3》中有个细节:威慑纪元的某一天,程心在新纪元的小朋友AA为她放了一部全息电影,说是本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名叫《长江童话》,取材于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影片描写一个没有具体年份的上古田园时代,分别居住在长江入海口和源头的一对情侣的爱情。整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不可跨越,他们从未见面,连想象中的相会画面都没出现过,但他们的思念之情却被表现得无比凄婉动人。影片的摄影也十分唯美,长以江入海处江南的清丽婉约和源头青藏高原的雄浑壮阔相互映衬。影片丝毫不见商业化的张扬,故事像长江一样从容流淌, 令人陶醉...

而这个影片的创作者,并不是地球人类,而是四光年以外的三体人。

熟悉吗?惊悚吗?《三体》发表于2006年,距今还不到二十年!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幻情节却正飞快向现实奔来,那么,《流浪地球2》中的Moss,还有那不再属于肉体人类的数字生命,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浪地球2》剧照 图源网络

时代毁灭你,与你何干。《三体》中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尤其适用于当今时代。但是有一句话我不喜欢:宇宙很大,生活更大。其实我们的生活并不大,可以说在现今的科技发展中,人类的生活可能是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的。

刚刚过去的2024年被全世界称为AI的元年,画画的Ai,写文章的Ai,陪人聊天的Ai,酒店里的Ai,车子里的Ai,家庭里的Ai,人工智能已经无处不在。而2025据说将是AI爆发的一年,这顿爆发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是会不知所措还是乐在其中?或许,就像《三体》中的那个电影,我们在时间大河的江之头,江之尾却迷雾茫茫,望不见也看不透,我们必须谨慎勤勉,我们只能心存敬畏……

作者简介

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虫虫是空间的老作者了,文风幽默,别具特色,她老家在有“千年柿乡“美誉的富平,我们过去三年都和她合作分享过她家的柿饼,深受欢迎。今年考虑到各种情况,价格比去年低了一些,一年一次,不要错过啊!

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