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追悼会上,周总理为何大发雷霆?
笙箫起落
2025-01-06 15:48山东
1971年5月,李四光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然而,这样一位曾经闻名于世的地质学家,曾经带领中国人民摘去“贫油国”之帽的科研工作者,他的追悼会上竟然只来了他的家人和少数几个朋友。
原来因为某些人的干涉,中央并没有准备给李四光举办像样的告别仪式,也没有通知大家追悼会的具体时间。追悼会在一间简陋的小礼堂里举行,狭窄的空间里站不下人,大家只能站在外面淋雨。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某些人竟认为没有念悼词的必要,所以连一段像样的悼词也没有为李四光准备。
为此,来参加葬礼的周总理大发雷霆:“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待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没有一场像样的葬礼,难道不让人寒心吗?”随后,他向李四光家属表示深深的歉意。
然后,他掏出了李四光女儿李林的信,作为悼词念了起来。此时的周总理又想到了多年前二人的谈话......
民主革命思想的萌发
1889年,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困家庭里李四光出生了。因为排行老二,父亲为其起名李仲揆。这个名字后来怎么改了呢?这就要从1902年李四光只身前往湖北武昌时的一个小插曲说起。
当时的湖北总督张之洞在当地大办新式学堂,既教古诗古词,也教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李四光对这样的学校很感兴趣,决定去那里求学。
到了学校,老师安排他填一张报名表。不巧的是,李四光一紧张把自己的年龄“十四”写到了姓名那格去。
为了省钱,他没有再买一张报名表。正在踌躇这事时,他无意中抬头看见了前方悬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于是,他顺手在“十”字下方画了两笔,就成了“李”字,又在“四”字后面加了个“光”字。
就这样,他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顺利地进入了学堂。
1904年,成绩优异的李四光被公费派往日本留学。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思想认知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在东京结识了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后,又有幸同孙中山成为了朋友。
在这些革命志士的影响下,李四光对民主革命思想有了全面的了解,也逐渐认识到了当前清朝封建思想的落后。在这一过程中,他决定剪掉辫子,加入到革命救国的队伍中。
1905年,还不满16岁的李四光在同盟会第一批入会成员中年龄最小。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回到中国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一职。但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李四光无法忍受北洋军阀的无耻统治,选择辞职。
远赴欧洲寻求科技救国之路
面对国内复杂的政治形势,李四光决定继续学习新科技以求找到救国之路。于是,1913年,他又一次踏上了远赴重洋之路,来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进修。此后的六年里,他钻研于地质学科,最后获得了硕士学位。
手握这样的学历文凭,李四光完全可以留在国外过安稳的生活,但是他没有。当初选择地质学,就是因为他考虑到祖国地大物博,地质方面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因此,尽管国内战争不断且民不聊生,他仍然决定回国效力。
恰逢此时他接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于是,李四光毫不犹豫地收拾行李奔赴北大,担任地质学教授。李四光一边教学,一边联合其他学者为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做准备。
幸运的是,这一学术机构作为中国地质学的权威机构,至今还在。更让人欣喜的是,李四光等人的努力也被国民政府认可。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由李四光牵头筹备国立武汉大学。
然而,迫于战争压力,他在各地的科研项目被迫中止。那段时间,他埋头于学术创作,出版了很多书籍。这些著作不仅在国内受到很大反响,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很多赞同。
这期间,李四光又遇到了一位日后将要改变他政治人生的重要人物—周恩来。在国统区负责联合抗日的周恩来一见到李四光就感慨道相见恨晚,二人如同老朋友一样相谈甚欢。
李四光爱国却从未想要加入任何政治派别,也一直是个无党派人士,只专心致力于国家建设。这次同周恩来的促膝畅谈后,他对共产党也有了一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