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杉学者项目由红杉中国和成员企业联合策划,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提供创业企业的全职工作+快速成长的机会。学者项目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经连续运营了5年,期间收到了12000+的申请,累计有37家红杉成员企业参与联合培养。

在红杉学者2024年度聚会上,我们也邀请了红杉中国合伙人张涵,与职场年轻人面对面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您在上一家公司,仅用6年时间就从投资经理做到合伙人,如何在职场中收获更快速的成长?在这过程中如何把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关联起来?

首先你得选对一条“正确的船”。整体来说,无论是创业还是职业,选择都应该顺势而为。2010 年我加入投资行业的时候,整个行业蒸蒸日上,大家每天都很积极,但现在回头看的话,若能再早几年加入这行,我的进步可能会更快。

刚入行的时候,是刻苦学习最基础的知识的时候。我在这个阶段花了三年时间——前三年并没有升职,后面也是因为自己的坚持,才能参与到一些非常不错的创业项目中,进而获取了人生第一个IPO,这才进入职业生涯发展的快车道。刚入行的时候,微信还没有推广开来,我们只能靠打电话、发短信和发邮件来沟通;直到后来微信的普及,这才大大降低了这个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我认为,在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个人的目标和公司的目标之间是容易一致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功创业者有明显的共性特点吗?

我们一直在复盘,其实每个创业者感觉都不一样,如果聊共性还是要回归创业的本质。首先创业者要有比较原创的idea,你从第一天就要相信这事,要坚持下去,这是第一个共性。有一些人创业是被别人拉来的,当然这种也有成功的,我个人则更喜欢创业者带着自己的原创想法。

当这个idea产生那天开始,到最后创业者的公司成功的整个过程中有“建组织,聚人气”的重要阶段。创业第一天你只有一个人,可能是某天你闭着眼睡觉的时候,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第二天你开始找自己朋友来,兴奋地分享这个idea,把这个idea往外传播,你就已经在建你的组织了。其实把你的vision和创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这本身就是极度重要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叫“聚人气”,哪怕几十万人的大公司,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从这一时刻开始,你就需要考虑是不是要开公司,要开始琢磨融资的事情。如果找投资人,那又开启了一个新的讲故事、聚人气的过程,投资人对于创业想法的思考角度是不一样的,你得想办法做一个真正的创业者,有能力去让投资人参与到你的创业旅程。

好的创业者自己有一套价值体系和方法论,然后让这套体系被别人接受,大家才愿意在这么早期跟你一起创业,然后再往后边就变成了做产品、做市场,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客户,这些人都是你编织起来的大组织里边的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期投资决策中,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

分享一下我在某个投资企业中的经验教训,总结下来就是要尽量避免“非理性信任”,这可能也适用于其他职场人际关系。

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和日常生活中认识一位新朋友,逐渐跟他交往的过程是类似的。有时候投资人对创业者一开始是理性判断,但是相处时间长了,感性会占据上风,甚至会出现投资人自己逐步说服自己的情况,而这样就有些幼稚了。对于商业世界的合作,大家要保持清醒,人与人相处的过程本身,也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理性判断。有时候你最初的一些直觉和判断,不能轻易推翻。如果最早就认定这不是正确的创业行为,应该及时回归理性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看待新周期下的创业创新环境,哪些方向可能值得年轻人多花时间?

先说个具体方向,个人觉得AI从生产力工具的角度,是一个正确的大方向。同时,这个领域又有多家大模型公司,这些公司已经把基建做了一大半,而基建上面生长出来的应用是“泛应用”,它有纯软件,也有和硬件的结合,还有机器人……总之,整体方向我是极度看好的。未来它会是一场革命,也会改变各类组织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其次,商业和技术要结合,大家要尝试去理解。比如模型的技术边界在哪里?它到底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把两者结合到一起,有助于把一些事情想通。

此外还有一个态度想分享一下,这两年我个人复盘下来,创业公司最终出问题的地方,大概率是创业者“懒得管”的事情。比如财务方面,CEO没有财务背景,不想碰这么细节的数字,就招个人帮我做,自己又不想学,最后公司的风险可能恰好出在了这里。投资人DD(尽职调查) 的时候也是类似的,经常在脑子里面有“这东西应该不是问题”的思想,最后投资出了问题,往往就是当时忽视的东西。所以,作为创业者不要心存侥幸,创业公司有些职能不能完全交给别人负责,CEO是要为所有问题负责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部分同学有内部/外部创业的想法,应该如何做好初期的从0到0.5再到1?

第一,要自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超越常人的认知?这个方向是不是有别人做,比我更适合?创业、创新是九死一生的过程,往往成功的人都会比别人看得更远,或者认知比别人要高一个或者多个层级。

第二,我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包括你的人格魅力,加上你对创业的确信和认知,怎么能够让更优秀的人才加入?你的团队拼图缺哪几块?早期组建团队非常非常重要,不要只想着我就从周围最熟悉的几个人下手,要争取找到行业里最好的人,而不仅仅是你身边最好的人。但同时另一个难题来了,行业里面的优秀人才没跟你一起工作过,即使他被你说服了,愿意一起干,双方的信任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来建立,所以过程中需要找平衡。

第三,和找人同等重要的是,你要找对早期的用户群。就是有那么一个客户群体,这个群体天然和你做的东西产生化学反应,是最刚需的人,你的产品价值在他们身上特别能体现,他们会把你的早期产品骂得一塌糊涂,但是每天还在积极使用,这样的用户是最好的用户。

另外,在前期不要讲太宏大的故事。因为只有少数种子用户反反复复用你的东西,达到局部PMF,才能让你的产品通过用户反馈迭代,有机会变得更强壮。之后,你再把产品的用户群体泛化、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使用,进入正向循环。这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与实践的从0到1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第七届红杉学者项目将于2025年春季开放申请,欢迎提前联系:fzhou@hongshan.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