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河连两岸,合作惠民生。迄今为止,深港已经携手走过42年联合治河的历程,深圳河从黑臭水体变为如今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河道,我有幸参与其中并见证了深圳河的点滴变化。深圳河的变化不仅惠及两岸民生,更是将深港两地紧紧连接在一起。

汪振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于1978年2月,江西乐平人,深圳市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主任。参与深圳市“十三五”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从事全市黑臭水体整治和水污染治理统筹工作。担任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主任以来,主要负责流域内市管河道及其附属设施、水质改善设施以及梅林水库的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承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联合治理深圳河干流及防治污染的谈判、交涉和协调等事务性工作,组织实施深圳河治理工程建设,负责编制流域防洪排涝联合调度方案、污水统筹调度方案和水资源利用调度方案,并组织实施。

13年间,我参与了“十三五”期间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筹建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等工作,见证了深圳河从臭气熏天到水清岸绿的巨变,自己也成为一名为深港两岸携手共治深圳河架设桥梁的“建造工”。

与深圳结缘

北环大道令人憧憬

我于1978年出生在江西省乐平市。自小我就怀揣着一个梦想——要通过读书走出小城,见识更广阔的天地。这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驱使我不断努力。1995年,我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

1998年下半年,读大四的我,有幸前往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实习。彼时的深圳,各项建设正如火如荼铺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深圳人忙碌的身影、疾驰的车流、高楼拔地而起的景象,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凡,这一切深深地震撼着我。

特区的春风吹拂着这座城市,也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在深圳实习的半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北环大道,宽阔的公路上,车辆飞速驶过,路旁绿树环绕,宛如一条延伸到天际的绿色长廊,这让长在县城、学在山城的我感到极为震撼。当时的我,望着北环大道,暗暗期盼,自己能成为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之一。

1999年,我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虽然身在重庆,但实习时种下的“深圳梦”,总在我心头萦绕。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我参加了深圳市公务员考试。2003年4月,我考入当时的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南山分局。历经多次岗位调整,2011年初,我来到深圳市水务局水政监察支队,担任案件审理科科长,从此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13年间,我参与了“十三五”期间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筹建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等工作,见证了深圳河从臭气熏天到水清岸绿的巨变,自己也成为一名为深港两岸携手共治深圳河架设桥梁的“建造工”。

深圳河的治理,是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地方政府共治一条界河的成功典范。双方跨越制度、法律规则与工作方式的差异,共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为深港合作树立了新标杆。

从淤泥遍布到风景如画

深港共绘深圳河新颜

深圳河,这条全长约37公里的深港界河,古称“罗溪”,从梧桐山发源,流经深圳、香港,最终汇入深圳湾,奔流向海。它汇聚着深圳、香港两地的8条支流,是两地人民共同的母亲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河两岸风光。河两岸一边是深圳市区,一边是香港水田(前)。新华社资料图

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条河流见证着香港和深圳的崛起发展,也默默承受了两地生产生活带来的污染。由于河床狭窄,河道蜿蜒,加上海潮影响,洪水宣泄不畅,历史上,深圳河两岸洪涝成灾,不仅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阻碍了深港两地的交流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的深圳河河畔。

1982年,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成立,开启了两地合作治理深圳河的新纪元。1985年3月,两地基本确定治河方案,并分四期逐步推进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根据不同河段的特征,主要采取了拓宽挖深、裁弯取直、生态治理等措施。

万事开头难。深圳河首期工程的开展不仅面临着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两地协作的极大考验。1995年5月19日,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工程师们头戴安全帽,身穿连体雨衣,脚踏泥泞,手持图纸,在治河一线奋战。他们不分昼夜,以坚韧的精神,书写着治水传奇。

经过不懈努力,深圳河治理初见成效。在深港共治深圳河的过程中,罗湖铁路老桥的改造令人难忘。这座横跨深圳河的老桥,承载着百年的沧桑岁月。然而,其桥墩却严重阻碍了河道的行洪,成为治理深圳河的一大“瓶颈”。施工场地狭窄,铁路运行不能中断,旧桥换新桥的任务艰巨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

经过深思熟虑,深港两地决定采取分步实施策略。先建临时桥,再拆旧桥。

2003年8月20日,夜幕降临,拆除路轨的行动展开。在工人们的吆喝声中,粗大的铁轨被缓缓移到路边,一颗颗道钉被撬出。随后,深港铁路两端同时与新建的铁路便桥完成对接,罗湖铁路桥上的路轨在这一刻断开。经过一夜的奋战,次日清晨5时,罗湖铁路桥改造工程的便线接驳成功。6时10分,第一列空载列车安然驶过便桥。

后来,一位边防战士深情地说:“罗湖桥就像我们的亲人,虽然不舍,但新桥将承载更多的希望。”新桥不仅成为深港交通的重要枢纽,更见证了深港两地共同治水、携手发展的动人故事。

在此后的时间里,深港两地携手对深圳河进行监测、研究和治理,“十三五”期间,深圳举全力攻坚决战水污染治理,深圳河终于逐渐告别黑臭,再现生机,深圳也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

深圳河的治理,是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地方政府共治一条界河的成功典范。双方跨越制度、法律规则与工作方式的差异,共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为深港合作树立了新标杆。

我们乘摆渡船再次来到深圳河边,惊喜地发现,对水质要求特别高的基围虾频频现身,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在全国率先实现

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2015年底,深圳将水污染治理工作作为惠民工程,大力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全面开展水污染治理攻坚。

谈及对深圳河的第一印象,不得不与“黑臭”挂钩。2015年夏季一天的午后,我们前往鹿丹阁(深圳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旧址)执行水政监察任务,还没进院,一股河水混着淤泥的臭味就扑鼻而来。往里走,看到所有的窗户都紧闭着。

在与附近船员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过去河里腥臭味重,船员睡觉时甚至会被熏醒。他们艰苦的工作条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为后期参与治理黑臭水体埋下了种子。

治理之初,我们尝试在福田河、布吉河等支流沿河截污,铺设截污箱涵,以期拦截和收集入河的初期雨水污染和旱季漏排污水。然而,暴雨时节,部分污水仍会溢流进入河道,治理效果有限。我们逐渐认识到,污染在河道,根源却在岸上,核心在于管网。于是,我们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了全流域系统治理,从千家万户的源头雨污分流、污水的转输到末端的污水处理,从干流到支流,从排口到管网再到排水户,全面打响了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那段时间,我们同事几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挨家挨户摸排,确保污水进入到一根根污水管道,克服技术难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

记得有一次,为了说服一位对治理方案持怀疑态度的老人家,我们同事工作结束后,饭还没顾得上吃,就赶忙带上技术资料,跑到居民的家里,耐心解释治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赢得了居民的肯定和支持。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许多“硬骨头”被我们一一啃下来。2017年底,全市36条(45段)黑臭水体基本消除;201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深圳河口国考断面水质再上新台阶,全年平均值已稳定达到V类,为自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

如今,我们乘摆渡船再次来到深圳河边,惊喜地发现,对水质要求特别高的基围虾频频现身,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冬日的深圳河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铺展在眼前,水面波光粼粼,鱼翔浅底,候鸟低飞,市民纷纷拿起手机或者架起“长枪短炮”,留下这南国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湾河口入深圳河处候鸟群。

筹建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

这些年,我见证了深圳河从最初的清淤疏浚、河岸整治,到后来的水质提升、生态修复,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水务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2019年底,为加强深圳市河流水系全流域系统性治理,有效解决水污染治理和城市防洪排涝问题,推动城市治水从单一功能性治理向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提升水景观全要素治理转变,全市成立了四大流域管理机构,原市治理深圳河办公室改革为深圳市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

2020春节后,我接到了一个全新的任务——筹建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我深感责任重大,筹建这样一个管理中心,不仅需要周密思考、合理布局,还需要继续与香港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那段日子,我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里,研究政策文件、制定工作计划、协调各方资源。同时,我们还经常与香港方面进行沟通,征询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确保双方的合作能够顺利持续进行。

2021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与香港方面的线下交流变得困难重重。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迅速转向了线上交流的方式,通过云端连线推动联合治理工作。

我们把图纸“摊”在屏幕上,“云”会议成为我们见面的常态。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每一次线上会议的明亮屏幕、每一个计划背后的反复推敲,都是对我们认真负责工作态度的最好见证。

就这样,我们在线上顺利召开了多次联合工作小组会议,得到了深港工作小组成员的认可和赞赏,也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们将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将目光投向深圳河全流域,加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谋划深圳河防洪能力的提升和两岸城市风貌的规划建设,精心擘画一河两岸的风貌蓝图。

筹办深港联合治理

深圳河40周年活动

2022年,是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40周年的重要节点。40年风雨兼程,深圳河从昔日的水害频繁、污染灾区蝶变为今日水清岸绿、生态盎然的美丽河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滞洪区段新貌。

为铭记这一重要时刻,我们从2022年6月起便着手筹备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40周年活动。经过深港双方商议,我们决定以纪录片与画册为媒介,展现这段波澜壮阔的治理历程。纪录片中,我们通过深入采访深圳河治理的参与者,力求还原感人至深、真实动人的历史瞬间。画册则精心收录了四期治水工程及长期合作项目的影像记忆。我们还编纂了一本技术手册,全面总结工作机制的创新、工程规划、建设实施及运维管理等宝贵经验。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就像奔流不息的深圳河。我们将纪录片命名为《淼变》,深圳河孕育南北两岸,犹如一条源源不断的“动脉”,向两地输送着养分。在寻找受访者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挑战。名单上的许多人已退休或迁居,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辗转多方,通过电话、邮件以及登门拜访的方式,与大部分受访者建立了联系。

搜集图片的过程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记忆追寻。那段时间,我们成了档案馆的“打卡”常客。我们戴上手套,小心翻看着那些尘封的文件和泛黄的照片。有一次,一张深圳河治理工程初期的照片深深触动了我:工人们身着汗湿的工作服,脚踏胶鞋,在泥泞的河堤上奋力推车劳作。这一幕让我深刻感受到今日深圳河之美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这份治理成果。

我们最终于2022年12月16日在线上举行了相关活动。除了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组的全体成员外,我们特别邀请了历任主任、工程参与者、民间环保人士等50余位嘉宾,共同见证了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4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

精心擘画

共绘一河两岸风貌蓝图

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深圳河已不再仅仅是一条河流,它已经成为深港两地融合发展的纽带和大湾区腾飞的通道。这些年,我们与香港携手,水务合作结下累累硕果:我们共同开展深圳河清障工作、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两岸生态环境,并加强河道防洪能力提升研究与合作。

2021年10月,香港提出了一个宏伟愿景——将北部区域打造成为集宜居、宜业、宜游于一体的都会区。这一战略构想不仅将在地理上缩短深港间的距离,更将促进香港北部与深圳南部的深度融合,构筑起一条更为高效的深港协同发展轴线。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一个以“香港-深圳”为核心引擎的东部城市群将逐渐崛起,为大湾区的跨境合作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将目光投向深圳河全流域,加强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谋划深圳河防洪能力的提升和两岸城市风貌的规划建设,精心擘画一河两岸的风貌蓝图。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和我的团队,深入推进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工作。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推动深圳河治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推动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口述时间

2024年11月13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吴洁 实习生 黄沁 郝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