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面对大洪水,中西方的选择却截然不同,中国选择大禹治水,通过治水解决问题,但西方选择的是诺亚方舟,选择遵循“神意”、造船逃离,即逃避问题。

显然,不同选择反映的民族性格截然不同,就是中国在面对困难时,勇于迎难而上,善于自力更生,西方却选择逃避,寄希望于“神”帮忙,两个神话反映了两者不同的秉性。

问题在于:大禹治水与诺亚方舟,两者都是结果,那么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接下来,就谈一谈这个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西不同文明模式

中国属于农耕文明,基本模式是播种—收获,不劳动无收获,尽管也会受到天气影响,但是总体来说相对比较稳定。其中,对“农时”的掌握,也需要自身观测,也只能靠自己观象授时,“神”不会降下“旨意”说何时播种最好。因此,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要靠自己动手,才有可能丰衣足食。

当然,天气对农业影响的确较大,而天气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中国先民也信神。但一方面多数时候天气相对正常,基本可以满足农业生产;一方面先民发现“天神”并不干涉人间,大禹治水中天帝就不帮忙,甚至还杀死窃取天帝息壤治水的鲧,商朝是“商不祀帝”,周朝是“皇天无亲”,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存不存在对生活没什么影响,就敬而远之),道家说“大道无情”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面对大洪水时,中国人自然不是求神帮助,求了也没用,只能想办法自己治理,由此就出现了“大禹治水”。同时,因为能不能吃饭靠“田里的产出”,所以也不能像诺亚方舟那样离开,除非实在没有办法,否则肯定要先挽救。

与中国的不同,关于西方上古的文明模式,有说是海洋文明,有说是商业文明,有说是强盗文明,笔者认为可能兼而有之,辅以少量农业。关于这一点,笔者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肯定不是以农耕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如果西方以农业为主,那么面对大洪水时,也不敢轻易丢掉田地而登船逃走,只会想办法治理,就如大禹治水的逻辑一样;反之,正因为不以农业为主,所以才有诺亚方舟,不担心农业生产。

上古之际,唯一能够获得相对稳定产出的是农耕,贸易本质是低买高卖,与渔猎、抢劫等一样,也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为产出“不确定”,决定了生活不稳定,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对未来充满忧虑,那么就需要“神灵保佑”或商业或抢劫有收获,所以高度“信神”是这种文明的历史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西生产力的不同

除了文明模式不同,决定不同选择之外,还有生产力方面的原因,即大禹有治水的相应工具、而西方却没有!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是疏还是堵的治水办法,前提是要有相应工具,其中最主要的是挖土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世纪初,在浙江宁波市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距离河姆渡遗址仅七公里的地方,考古发现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的遗址,距今大约6500多年。其中,考古发现几十万颗碳化稻米,说明当时水稻种植面积很大。但问题是,种植水稻需要耕地或挖地,田螺山先民用什么工具呢?

随后,散落在地层中的数十件特殊骨器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研究确认这是“骨耜”——中国农业史上一个革命性农具,由牛的肩胛骨制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指出:骨耜对当时的农业生产作用很大,实验证实骨耜与如今铁锹类工具的效率相差不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前,在四川金沙遗址中,考古发现一件商周木耜,与今天的铲子造型没什么区别,上图可见。相比骨耜,木耜无疑可以更相对的批量制作。

另外,考古表明距今5000年内,水稻在北方种植规模已经比较大。伴随着水稻种植规模扩大,骨耜或木耜这种挖土工具也会被广泛使用,农业产出多,自然就会养活更多的人口。当然,北方主要种植粟黍,但种植这些也需要相应农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大禹时代不缺挖土工具,同时又有足够的人力,即有人、有工具,大禹治水就有了成功的保障。

与中国的不同,西方既缺工具、又缺人力,即便有心治水,也没有治水的工具与人力条件,所以只能坐船逃遁。

关于西方缺少治水工具,虽然看似古埃及、苏美尔等史前科技发达,但考古却没有发现相应先进的工具,包括相应先进的农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对比中西方的情况:从文明模式上来看,西方没有动力自己治水,但中国自己治水的动力十足;从治水条件上来看,西方缺少成功治水的人力物力,只能认为大洪水不可治理,但中国基本具备这些条件。正因如此,所以中国是大禹治水自力更生,西方是诺亚方舟逃避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