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某某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传统文化‘两创’与‘劈山救母’文化考证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这一会议不仅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神话故事《劈山救母》,更引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方式的深入思考。

然而,在当下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各类“纪念古人”的会议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一些玩噱头、博眼球的“噱头会”,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噱头会”玩得真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劈山救母》作为中国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其孝亲敬老的主题和青少年励志教育的标杆地位不容置疑。在济南历城区彩石街道讲书院村,那座名为“劈山”的山峰,至今仍流传着杨二郎一斧劈山、救出母亲的动人传说。这一故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

然而,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并非所有的纪念会议都能如此严肃而深刻。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打造文化旅游IP,纷纷选择依托古人召开纪念会议,其中不乏一些离谱至极的议题。比如,“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等,这些会议虽然名义上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但实则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应有的学术严谨态度。

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竟然炮制出“纪念潘金莲开窗950周年”、“纪念孙悟空诞生1000周年”等荒谬的会议事件。这些会议虽然最终可能并未真正举办,但却已经给公众留下了负面印象,严重影响了地方政 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那么,为何这类“噱头会”能够屡禁不止呢?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 府和机构为了追求短期的文化效应和旅游收益,不惜以牺牲文化严肃性为代价,盲目跟风举办各类纪念会议。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的缺失和不到位也为这些“噱头会”提供了可乘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例,这一会议原本旨在探讨刘备托孤的文化意涵、现代价值等议题,但实则却充满了牵强附会和过度阐释。某知名大学教授就曾公开撰文质疑这一会议的学术价值和必要性。最终,该会议也未能如期举办,成为了一场闹剧。

然而,这样的闹剧并非孤例。近年来,诸如诸葛亮、曹操、司马懿等历史人物都成为了各地纪念会议的热门选题。以河南某市为例,该市曾举办了一场“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邀请了来自诸葛亮出生地、躬耕地、长眠地的学者共同参与。然而,这场会议却被不少网民质疑为“巧立名目的奇葩会议”。

除了这些真实的会议外,自媒体也纷纷加入“凑热闹”的行列。他们炮制出各种荒谬的会议事件,如“纪念潘金莲开窗950周年”等,虽然这些会议并未真正举办,但却已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真正有意义的纪念会议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牵连。比如,某地曾举办“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真假未知),本意是为了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然而,由于市场上充斥着太多“噱头会”,使得公众对这类会议产生了质疑和抵触情绪。

同样地,“西游文化研究会”和“孙悟空研究学会”组织的“纪念孙悟空大闹天宫2114周年学术研讨会”(真假未知)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尽管会议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但由于市场上“噱头会”的泛滥,使得公众对这类会议持怀疑态度。

因此,如何避免盲目跟风、让纪念古人的会议回归本义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统一规范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并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政绩观和文化观。同时,学术界和媒体也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对这类“噱头会”进行揭露和批评,以维护文化的严肃性和学术的权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