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顾 筝
上海市民的搬家故事,推出第二期。 虽然是属于个人小家庭的决策,但是搬家这件事,往往被大时代推着走。
陈菲菲的故事
陈菲菲童年记忆中的房子,是有层次感的。
一家三口睡觉是在二楼亭子间,做饭吃饭要向上爬两楼。四楼的小房间本是灶披间,但建工中专毕业的爸爸有的是手艺,愣是在晒台上砌出一个灶台,就此拥有了独立的厨房和饭厅。
但是,“晒台厨房”要跨几级扶梯才到,端小菜非常不便,而且几乎就是一个露天大棚,做饭纯看天吃饭,下雨天要撑伞,冬天得防冻。
推开这扇木门
就是厨房和饭厅
房子位于复兴中路68号,那时马路对面的大肠面还没开。住进这一套“复式”房子,陈菲菲爸妈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欣慰感。
他们俩都是知青,返沪之后才在朋友介绍下认识。结婚时没有房子,婚房是家里哥哥姐姐托关系借的,在东安新村。后来是两边“蹭”——在陈菲菲妈妈位于新乐路的娘家住一阵,又到浙江路陈菲菲爸爸家厢房阁楼上“蜗居”一阵。
房子动迁前
陈菲菲家又回去看了看
在陈菲菲半岁的时候,爸妈总算等到了单位分房,虽然人均只有5、6平方米,空间还分隔在两层,但妈妈认真装扮屋子,“我记得家里东西摆得噗噗满,沙发、夜壶箱、电视机、缝纫机都有的。我妈上头有6个哥哥姐姐,他们赞助了不少。”
一幢楼里共住了四户人家,楼上人家家里烧大肠,一幢楼都闻得到;住在同一楼面的邻居会帮忙冲好两只热水瓶,让陈菲菲爸妈回家就有热水用;有时爸妈晚回家,到邻居家吃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放学了楼下叫一声,小朋友们就一起到弄堂里白相。
妈妈精心装扮了自己的小家
这样的童年生活过了10多年,对陈菲菲来说,生活是无忧而方便的,小学在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步行10分钟内到达。妈妈上班不算远,但要三班倒。相比之下,爸爸的通勤路最为艰辛,当时他分在浦东工作,每天早上和很多上海男人一样,先去菜场买好菜,给家人弄好早点心,然后搭乘公交车到十六铺摆渡口。摆渡过江到东昌路,再坐一部公交车去单位。
家里一点点置办起家电
陈菲菲寒暑假会跟着爸爸去上班,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了,一趟要2个多小时。“路程很远,公交车很挤,但那时觉得一切都是正常的。现在一路看下来,觉得上海人民很不容易,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其实是几代人苦过来的。”
虽然通勤不易,但陈菲菲爸爸充满干劲,他自学了财务。1984年转到单位财务岗时,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当月的工资能到三位数,等发工资的那天,发现是101元3毛,梦想成真。
陈菲菲爸爸的工资袋
在1984年7月拿到了高薪
1990年代初,陈菲菲家还有更大的好事,她们家被分到了更好的房子,位于重庆南路的新式里弄。“搬进来觉得高级得不得了,有两个房间,小北间给我当房间,大南间是爸妈的房间兼客厅。而且还有了抽水马桶。”
这间大房间兼具卧室和起居室的功能
抽水马桶是一个楼面合用,但比起在复兴中路老弄堂里要倒马桶的生活,是直接上了一个台阶。虽然当时陈菲菲只是一个懵懂的学生,但她还是明显地感觉到,有的人富了起来。
“一楼邻居用门面房开馄饨店,阿拉用钢宗镬子去‘拷’,伊会多给阿拉几只。然后眼看着他穿起皮夹克,用上大哥大,买了摩托车。”
还有一件趣事是,1992年股票认购证发行,30元一张的价钱吓退大部分上海人。陈菲菲隔壁邻居张老师上班的学校旁边有个认购券销售点,实在卖不掉,负责人去求校长,说教师待遇好,能不能帮忙买一点。校长还真帮忙,让教师员工一人买3张。花了90元,张老师心疼了一个月。结果一上市,30元变几千元,张老师一路叫喊着上楼,成为全楼的重大新闻。
陈菲菲在自家晒台上
背景可以看出上海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而和全楼所有住户相关的重大新闻也很快发生,为了解决当时上海的拥堵难题,成都路高架桥建设工程提上议事日程,这项工程动迁涉及近10万人,当时上海电视台还为此专门拍摄了纪录片《大动迁》。
成都路高架动迁
1万多户居民搬家
郭一江摄
陈菲菲对这一大事的印象是,有一次前方的一栋楼爆破,他们小孩全都趴到窗口前看闹猛。而关于自己家会不会动迁,一直没有个定数,最终消息确定了下来,他们家要搬到定西路去。
房子分得很好,两室户,双阳台,煤卫独用。虽然朝向朝西,但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都说已经是三星级水平。陈菲菲爸爸拿出了所有的专业本事,“行啥装啥”,护墙板、到顶的橱柜、小地板,全都安排上。
定西路的房子
装修花了陈菲菲爸爸(左)很多心思
这套房子让陈菲菲开始隐约有了家里住房条件还不错的感觉,“有的小朋友家地段好,但房子小;有的小朋友家房子大,但要走楼梯。我们这房子是有电梯的,电梯里有个阿姨一边织绒线一边问:到几楼?兼具了开电梯和保安的功能。”
1994年,上海发布了《出售公有住房的暂行办法》,指出,凡独用成套的公用住房,均可向承租的居民户和符合分配住房条件的职工出售。一九九四年公有住房的出售成本价为每平方米建筑面积902元。出售时再乘以地段、朝向、层次等增减系数和成新折扣率。
这一“94方案”,后面几年有所调整,被称为“95方案”、“96方案”。陈菲菲爸妈就是在这一时期,决定把所住的定西路的房子买下来,根据当时一平方米900元左右的价格,76平方米的房子总价近7万元。这在当时不啻为一笔巨款,他们动用了全部积蓄,又找亲戚借款,买下了这套房子。
当年动用全部积蓄把这里的房子买下
世纪之交之时,家里又有大事发生,坏消息是妈妈单位效益不好,她下岗了;好消息是爸爸和同事一道承包了一家公司,赚上了比工资多得多的钱。
家庭收入有增长,妈妈就没有去再就业,而是在家做好后勤工作,空余时间就去家旁边的证券交易所炒股票。在陈菲菲眼里,妈妈是在交易所织绒线茄山河打发时间,但后来妈妈告诉她,她当时既炒A股又炒B股。
“我没具体问她赚赔了多少。她说反正小菜铜钿和学费赚出来了。”
2001年2月,B股市场对国内投资者开放
3月12日,陈菲菲妈妈开始炒B股
2000年之后,商品房开始陆续进入市场,陈菲菲爸妈动了换房子的心思。定西路的房子固然好,但是单单一幢楼,没有小区概念,而且一梯12户的格局,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陈菲菲家就用定西路的房子,加爸爸做生意赚来的第一桶金,换到了中山公园附近的商品房里。
“花101万买的。”这套房子满足了他们当时对美好住宅的所有想象——三房一厅,双阳台,朝南,有电梯,还是一个成熟小区。
从中山公园的商品房再次搬家是因为陈菲菲个人的成长轨迹,随着她结婚生子,又有了不同的住处。因为丈夫是英国人,喜欢住在梧桐区,所以他们一开始租住在淮海路瑞金二路的老洋房内。“三楼的房间,南北通,有壁炉,真正花园洋房的感觉。”
“租金是3000元,现在看不贵,但当时是2006年,我一个月工资也就3000元。”
作为一步步抓住时间节点,改善住房条件的上海阿姨,陈菲菲妈妈一直催促他们买房。听了妈妈的话,陈菲菲夫妻买了一套位于重庆南路的老公寓。
陈菲菲自己买的房子
能看到新天地,也能看到邻居的内衣裤
“从我们家窗户看出去,看得到新天地,也看得到隔壁晾的衣服;走两步能到新天地,也能到淡水路上的小菜场。外国人老欢喜的。”陈菲菲笑着说。
现在陈菲菲又搬家了,这次的原因和这世界上所有的老父亲老母亲一样。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家里两房一厅的空间就不够用了,他们把房子租出去,自己在孩子学校附近又租了三室一厅的房子。
“算是孟母三迁吧。我们现在等着,看自己买的公寓房什么时候能拆迁。”
所有的事就像一个圆,循环了回来。
陈菲菲家的故事先讲到这里。
时代起起伏伏,人生兜兜转转。
相信在上海生活的你,也有属于自己的搬家故事,欢迎给我们留言或后台私信,有意愿接受我们采访的请留下联系方式。
希望这个系列可以持续更新。
(注:应被访者要求,使用化名)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顾筝/
编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画图片:顾汀汀/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