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的意见是认为:秦始皇一直在犹豫,一直没有拿定主意立谁为继承人。
扶苏是长子,继承顺序肯定是优先第一位的,但是扶苏因为劝谏秦始皇,被贬到边境监军去了。
《史记 秦始皇本纪》: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秦始皇跟扶苏明显是政治路线不一样,坑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术士们花费巨大,却炼不出长生不老药,而且还逃走;二是儒生们在背后议论和诋毁秦始皇的政策。
从而坑杀四百六十余人,更多的人则被发配去戍守边境。
秦始皇
扶苏劝谏秦始皇:天下平定不久,远方百姓尚未安定,儒生都学习和效法孔子,现在您用严厉的刑罚惩治他们,我担心天下动乱。希望您明察此事。
秦始皇很生气,派扶苏到北方的上郡监视蒙恬。
注意这个因果关系,因为扶功劝谏秦始皇,导致秦始皇很生气,才把扶苏派到上郡去监军,如果没有扶苏的劝谏,秦始皇不会让扶苏去边境监军。
一般来说,远离政治中心很难有继承机会,秦朝跟春秋战国时期不一样,春秋战国经常有诸侯国的继承人在其它诸侯国当质子,然后老诸侯去世,再回国继位的。
秦朝不一样,秦朝是大一统政权,不存在继承人出质的情况,派扶苏到上郡监军就是贬官。
公子扶苏
扶苏是长子,长子是一般意义上的接班人,但秦始皇没有明确立扶苏是继承人,也没有明确立其他儿子为继承人,秦始皇就是不立继承人。
秦始皇之所以未立继承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秦始皇不立皇后。
二、秦始皇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
三、秦始皇一直在犹豫。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一直就是各种说法不断,华夏历史一直就有嫡长子继承制,不立皇后就没有嫡长子,就不能确定继承人,秦始皇不立皇后也许有其它目的,但肯定有一个目的,就是不知道立谁为继承人,或者说一直在犹豫。
秦始皇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有规模庞大的术士在帮他修炼仙药,被坑杀的那一批术士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人。
秦始皇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
坑儒之后,徐福还回来见了秦始皇,说是可以得到蓬莱的神药,但海上有鲨鱼的袭击,所以不能取得,建议秦始皇派人射杀鲨鱼,秦始皇照做了。
这说明了仍然还有人在帮秦始皇以各种方法获取长生不老药,这也说明秦始皇直到这个时候仍然相信长生不老,这已经是秦始皇在世的最后一年了。
既然秦始皇相信长生不老,那就不会给自己立继承人,这不自相矛盾嘛。
秦始皇对于长生不老和立继承人一事,一直在犹豫,左右为难,不要用现在人的眼光看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当时的人肯定相信神仙和长生不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术士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史记 秦始皇本纪》: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到了平原津就病了。始皇厌恶说死,群臣没有人敢提到死的事情。
秦始皇很讨厌群臣说死字
秦始皇哪怕得了重病,也非常讨厌有人在他面前说死这个字,这还是说明秦始皇相信长生不老,觉得自己不会死,秦始皇在求仙的路上越走越远,自然就不会立继承人了,立继承人不是承认自己会死吗?以秦始皇的性格,打死他也不会承认自己会死。
再来说说胡亥的事。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赵正书》: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根据《赵正书》的说法,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上奏秦始皇说:尽管路途遥远,但君主仍然要求群臣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担心大臣们有谋略或图谋,请求立胡亥为太子。秦始皇说:可以。
这里明确记载秦始皇同意立胡亥为继承人,跟《史记》的记载是完全不同的,史记没有说秦始皇立谁为继承人,直到秦始皇病重后,才要求下达一封诏书给扶苏,内容是: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意思是:让扶苏将军队委托给蒙恬,然后回到咸阳参加自己的丧礼并主持葬礼。
公子胡亥
这话仍然说得非常含糊,让扶苏主持葬礼,但为何又不明确说让扶苏继位?
这封诏书没有发出去,赵高串通胡亥与李斯,篡改了诏书,另外写了一封逼死扶苏的诏书,导致扶苏自杀而死。
整个事件透着诡异,到底是《赵正书》说的对还是《史记》说得对,无从考证,从逻辑上来说,秦始皇不应该立最小的儿子胡亥为帝,除非胡亥有能力又聪明伶俐。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子女,以胡亥的水平来看,能力也不行,手段也没有,还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为赵高所杀,秦始皇识人水平也不是很差,胡亥这个水平看不出来吗?
况且胡亥继位的时候,还不满20岁,秦始皇那么多成年的儿子,非得立个非成年人当皇帝?
沙丘政变
况且《赵正书》的记载也不合理,李斯和冯去疾是大臣,大臣敢为皇帝提出太子的人选吗?万一皇帝不中意胡亥,这不是拍到马腿上了?这种事一般聪明的大臣是不敢参与的,除非皇帝提出人选,大臣可以随身附和,让大臣提出人选由皇帝选择,这本身就不合理。
个人认为秦始皇没有立继承人,不管是扶苏还是胡亥,都不是选定的继承人,秦始皇没有立皇后,本身也有不立继承人的意思,再加上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药,这就不可能立继承人,而正因为他不立继承人,才导致秦国发生政变,然后二世而亡,这些都有关联的,相对来说,《史记》的记载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