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白话译文 卷第六
如来性品 第四之三
“善男子啊,在这部大涅槃微妙经典中,有四种人能够守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怜悯世间,成为世间的依托,使人天得到安乐。哪四种人呢?第一种是出世的凡夫,具备烦恼的性质;第二种是须陀洹人、斯陀含人;第三种是阿那含人;第四种是阿罗汉人。这四种人出现在世间,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怜悯世间,成为世间的依托,使人天得到安乐。
“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具备烦恼性质呢?如果有人能遵守禁戒,仪态端庄,建立正法,从佛陀那里听闻并理解教法的文义,转而向他人详细地讲解,比如少欲是道,多欲非道,广泛地讲述八大人觉等内容,教导犯错的人揭露错误并忏悔以消除罪过,善于理解菩萨所行的秘密法门,这样的人被称为凡夫,而不是第八人。第八人不被称为凡夫,而是被称为菩萨,不是佛。
“第二种人被称为须陀洹、斯陀含。如果得到正法,接受并持守正法,从佛陀那里听闻教法,按照所听闻的去做,听闻后书写下来,持守并诵读,转而向他人讲解。如果听闻了教法后,不写下来,不持守,不说给别人听,却说佛陀允许蓄养奴婢等不净之物,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样的人被称为第二种人。这样的人还没有达到第二种、第三种的住处,被称为菩萨,已经得到授记。
“第三种人被称为阿那含。阿那含人诽谤正法,如果说佛陀允许蓄养奴婢仆役等不净之物,接受并持守外道的经典书论,被客尘烦恼所障碍,被旧有的烦恼所覆盖,如果收藏如来的真实舍利,或者被外病所困扰,或者被四大毒蛇所侵扰,谈论我者,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说无我,这是有道理的。谈论着世法,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说大乘法脉相续不断,这是有道理的。如果说身体中有八万只虫子,这也是没有道理的;永远离开淫欲,甚至在梦中也不失去清净,这是有道理的。在临终之日感到恐惧的人,这也是没有道理的。阿那含人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人不会再回来,就像前面所说的。所有的过患,永远不能玷污他。这样的人往返周旋,被称为菩萨,已经得到授记,不久将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人被称为第三种人。
“第四种人被称为阿罗汉。阿罗汉断除了各种烦恼,舍弃了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事,住在第十地,获得了自在的智慧,能随着人们的喜好示现各种形象,按照所修的庄严,想要成就佛道就能成就。能成就这样的无量功德,被称为阿罗汉。
“这四种人出现在世间,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怜悯世间,成为世间的依托,使人天得到安乐,在人天之中最为尊贵、最为殊胜,就像如来,被称为人中的胜者,成为人们归依的地方。”
迦叶对佛陀说:“世尊,我现在不依止这四种人。为什么呢?就像在《瞿师罗经》中,佛陀为瞿师罗说过:‘如果天魔梵想要破坏,变为佛的形象,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周围有一寻的圆光,面部圆满如同满月,眉间毫相洁白超过珂雪。这样庄严的人向你来时,你应该检查,确定其真假。一旦觉知,应当将其降伏。’世尊,魔等尚且能变化成佛的形象,何况不能变化成阿罗汉等四种人的形象,在空中坐卧,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身体冒出烟炎如同火堆呢?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对这些心中没有生起信心,他们所说的也不能接受,也没有敬念而依止。”
佛陀说:“善男子啊,对于我说的话如果有怀疑,就不应该接受,何况是这些人呢?因此你们应该好好分辨,知道哪些是善的,哪些是不善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这样做之后,会长久得到安乐。善男子啊,就像偷狗,晚上进入人家,如果家里的人发现了,就应该驱赶并斥责:‘你快出去!如果不出去,我就要夺去你的性命。’偷狗听到后,就会离开不再回来。你们从现在起也应该这样,降伏波旬,应该说:‘波旬,你不应该变成这样的形象。如果你故意这样做,我会用五种束缚捆绑你。’魔听到后,就会离开,就像那只偷狗不再回来一样。”
迦叶对佛陀说:“世尊,如您所说,如果能够这样降伏魔,也能接近大般涅槃。为什么还要说这四种人是依止的地方呢?这四种人所说的,不一定值得相信。”
佛陀告诉迦叶说:“善男子啊,正如我所说的,确实如此,并不是没有道理。善男子啊,我为那些有肉眼的声闻人说要降伏魔,而不是为修学大乘的人说。声闻人虽然有天眼,但仍然被称为肉眼;修学大乘的人虽然只有肉眼,却被称作佛眼。为什么呢?因为大乘经典被称为佛乘,而这个佛乘是最上最胜的。
“善男子啊,比如有人勇敢健壮,有胆怯的人常常来依附他。那个勇敢的人常常教导胆怯的人:‘你应该这样持弓握箭,学习使用长矛、钩镰、套索等武器。’他还告诉他们:‘战斗时,虽然如同踩在刀刃上,但不应该产生恐惧的想法。应该把对手视为天生软弱,自己则要产生勇敢的想法。有时候有人平时没有胆量,假装勇敢的样子,拿着弓箭和各种兵器装扮自己,来到战场上大声呼喊,对于这样的人,你也不应该产生恐惧。这样的人,如果看到你不害怕,很快就会像那只偷狗一样散去。’善男子啊,如来也是如此,告诉各位声闻人:‘你们不应该害怕魔波旬。如果魔波旬变化成佛的样子来到你们面前,你们应该努力坚定自己的心,降伏魔波旬。那时魔波旬就会感到忧愁不乐,然后离去。’善男子啊,就像那个健壮的人不需要从他人那里学习;修学大乘的人也是如此,听到各种深奥经典的教诲,心中感到喜悦,不会产生惊恐和畏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修学大乘的人曾经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的佛陀。虽然有无量亿千的魔众想要侵犯扰乱,但在这些事情中他们始终不会感到惊恐和畏惧。
“善男子啊,比如有人得到了阿竭陀药,不再畏惧一切毒蛇等带来的危险,这种药的力量也能消除一切毒害;这部大乘经典也是如此,就像那种药的力量一样,不畏惧一切魔毒等,也能降伏它们,使其不再兴起。
“此外,善男子啊,比如有条龙,性情极为嫉妒,想要害人时,或用眼神注视,或用气息吹拂,因此一切狮子、老虎、豹子、豺狼、狗等都会感到恐惧。这些恶兽或听到声音,或看到形影,或接触到身体,都会丧命。有擅长咒术的人,凭借咒力,能够让这样的恶毒龙、金翅鸟等,以及恶象、狮子、老虎、豹子、豺狼等都变得驯服,任由驾驭。这些野兽见到擅长咒术的人,立刻变得驯服。声闻、缘觉也是如此,见到魔波旬都会感到恐惧,而魔波旬也不会对他们产生畏惧之心,继续做着魔业。修学大乘的人也是如此,见到声闻人害怕魔事,对这部大乘经典不生信心和喜悦,他们先用方便法门降伏各种魔,使它们变得驯服,适合承载,然后广泛地讲解各种妙法。声闻、缘觉见到调伏魔后,不再产生恐惧,对这部大乘无上正法才生起信心和喜悦,他们会说:‘我们从今以后不应该在这部正法中制造障碍。’
“此外,善男子啊,声闻、缘觉对各种烦恼感到恐惧,而修学大乘的人则全无畏惧。修学大乘有这样的力量,因为这样的原因,之前所说的内容,是为了让声闻、缘觉调伏各种魔,而不是为了大乘。这部大涅槃微妙经典不可被降伏,真是奇妙非凡!如果有听到的人,听到后能够信受,相信如来是永恒存在的法,这样的人是非常稀有的,就像优昙花一样。我涅槃后,如果有能够听到这部大乘微妙经典并生起信心和尊敬的人,应当知道他们在未来的百千亿劫中不会堕入恶道。”
那时,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善男子啊,我涅槃后,会有无数的众生诽谤不相信这部大涅槃微妙经典。”
迦叶菩萨再次对佛陀说:“世尊,这些众生在佛灭度后不久便会诽谤这部经典。世尊,还有什么纯善的众生能够拯救这些诽谤佛法的人呢?”
佛陀告诉迦叶说:“善男子啊,我入涅槃后的四十年中,这部经典将在阎浮提广泛流传,然后才会隐没于地下。
“善男子啊,比如甘蔗、稻米、石蜜、乳酥、醍醐这些食物,无论在哪里,当地的人都会说这些是最美味的食物。还有些人只吃粟米和稗子,这样的人也会说他们所吃的是最好的。这是因为他们福德浅薄,受到业报的影响。如果是福德深厚的人,耳朵从未听过粟米和稗子的名字,他们所吃的只有粳米、甘蔗、石蜜、醍醐。这部大涅槃微妙经典也是如此,那些根基钝、福德浅的人不喜欢听闻。就像那些福德浅的人厌恶粳米和石蜜;二乘之人也是如此,厌恶无上的《大涅槃经》。有些众生,内心欢喜地听受这部经典,听到后感到欢喜,不会产生诽谤,就像那些福德深厚的人食用稻米一样。
“善男子啊,比如有一个国王,居住在山中的险恶之地,虽然有甘蔗、稻米、石蜜,但由于很难得到,所以他把这些珍稀的食物囤积起来,不敢吃,怕吃完就没有了,只能吃粟米和稗子。另一个国王听说后表示同情,用车载着稻米和甘蔗送给这位国王。这位国王收到后,立即分发给全国的人共享。国民们吃了这些食物后,都非常欢喜,都说:‘因为那位国王的帮助,让我们得到了这种稀有的食物。’善男子啊,这四种人也是如此,他们是无上大法的使者。在这四种人中,可能有一人,看到他方无数菩萨虽然学习这部大乘经典,自己书写或让人书写,为了利养、名声、了悟佛法、作为依止、交换其他经典等原因,却不能广泛地为他人宣讲,因此带着这部微妙的经典送到他方,给予那些菩萨,让他们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安住于菩提。这些菩萨得到这部经典后,立即广泛地为他人讲说,使得无数众生能够接受这部大乘法的滋养,这一切都是由于这一位菩萨的力量,使得未曾听闻的经典都能被听到;就像那些人因为国王的帮助而得到了稀有的食物。
“此外,善男子啊,这部大涅槃微妙经典所传播的地方,应当知道那里的土地就像金刚一样坚固,那里的人们也像金刚一样坚定。如果有能够听闻这部经典的人,就不会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他们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就像我今天所说的,你们这些比丘应当好好受持。如果有众生不能听闻这部经典,应当知道这样的人非常可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能受持这部大乘经典的深远意义。”
迦叶菩萨对佛陀说:“世尊,如来灭度后四十年中,这部大乘经典《大涅槃经》将在阎浮提广泛流传,过了这段时间后隐没于地下,那么多久之后会再次出现呢?”
佛陀说:“善男子啊,如果我的正法还能延续八十年,前四十年,这部经典又将在阎浮提降雨大法雨。”
迦叶菩萨再次对佛陀说:“世尊,当这部经典的正法灭尽、正戒被毁、非法增长、没有遵从正法的众生时,谁能够听受、奉持、读诵这部经典,使之通达利落,供养恭敬,书写解释呢?恳请如来慈悲众生,详细地解释,让各位菩萨听闻后能够受持,受持后就能够获得不退转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那时,佛陀赞许迦叶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你现在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
“善男子啊,如果有众生在相当于熙连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才能够在这样的恶世中受持这部经典,不产生诽谤。
“善男子啊,如果有众生能在相当于一条恒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恶世中不诽谤这部经典,喜爱并乐于学习这部经典,但还不能为他人详细地讲解。
“善男子啊,如果有众生在相当于两条恒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恶世中不诽谤这部经典,正确地理解和信仰,受持读诵,但还不能为他人详细地讲解。
“如果有众生在相当于三条恒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恶世中不诽谤这部经典,受持读诵,书写经典,虽然为他人讲解,但还没有理解深层的意义。
“如果有众生在相当于四条恒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恶世中不诽谤这部经典,受持读诵,书写经典,为他人详细地讲解十六分之一的意义。虽然讲解,但还不完整。
“如果有众生在相当于五条恒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恶世中不诽谤这部经典,受持读诵,书写经典,为他人详细地讲解十六分之八的意义。
“如果有众生在相当于六条恒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恶世中不诽谤这部经典,受持读诵,书写经典,为他人详细地讲解十六分之十二的意义。
“如果有众生在相当于七条恒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恶世中不诽谤这部经典,受持读诵,书写经典,为他人详细地讲解十六分之十四的意义。
“如果有众生在相当于八条恒河沙数目的诸佛那里发起了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恶世中不诽谤这部经典,受持读诵,书写经典,并且劝导他人也来书写;自己能够听受,也劝导他人听受;读诵通达,坚持守护;出于怜悯世间众生的缘故,供养这部经典,也劝导他人供养;恭敬尊重,读诵礼拜,也是如此。能够完全理解经典的意义,领会到如来常住不变、究竟安乐的道理。广泛地讲述众生都有佛性,善于知晓如来所有的法藏。供养了这样的诸佛之后,建立起无上的正法,受持守护。
“如果有刚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应当知道这个人将来必定能够建立这样的正法,受持守护。所以你现在不应该不知道将来护法的人是谁。为什么呢?因为发心的人,在未来必定能够护持无上的正法。
“善男子啊,有一些恶比丘,听到我入涅槃的消息,不会感到悲伤:‘今天如来入般涅槃,多么好啊!如来在世时,阻碍我们获取利益,现在入了涅槃,谁还会阻止我们呢?如果没有阻挡,我们就能再次得到如来的供养。如来在世时,戒律严格,现在入了涅槃,我们可以不再遵守。我们穿的袈裟本来是为了遵循佛法的形式,现在可以废弃,如同破旧的木幡。’这样的人,会诽谤和拒绝这部大乘经典。
“善男子啊,你现在应该这样记忆保持。如果有众生成就了无量的功德,才能相信这部大乘经典,相信之后就会受持。其他的众生,如果喜欢佛法,如果能够广泛地为他人讲解这部经典,听到的人过去的无数劫所造的恶业都会消除。如果有不相信这部经典的人,他们在现世就会遭受无量病痛的折磨,经常被人责骂侮辱。死后会被人们轻视,面貌丑陋,生活艰难,常常得不到足够的供养。即使偶尔得到一些,也是粗糙低劣的。他们一生常常处于贫穷卑微的状态,诽谤正法,持有邪见。如果他们临终时遇到战乱,刀兵四起,帝王残暴,仇敌侵扰,即使有善友也无法遇到。生活所需难以获得,即使得到一点利益,也常常饥饿口渴。只有凡夫俗子认识他们,国王和大臣都不会记录他们的名字。即使听到他们说什么,即使是对的,也不会相信。这样的人无法到达善处,就像折断翅膀的鸟无法飞翔,这样的人在未来也无法到达人天的善处。相反,如果有众生能够相信这部大乘经典,即使他们原本的形貌粗陋,因为这部经典的功德,也会变得端正,威严色力日渐增强,常常受到人天的喜爱、尊敬和爱慕,没有人愿意离开他们。国王、大臣以及家族亲友听到他们的话,都会尊敬信任。如果我的声闻弟子想要做第一件稀有的事情,就是应该为世间广泛宣讲这部大乘经典。
“善男子啊,比如雾露,虽然想要停留,但是太阳出来后就会消失无踪。善男子啊,众生的所有恶业也是如此,它们存在的力量不会超过见到大涅槃的日子,一旦这个日子到来,就能消除一切恶业。
“再者,善男子啊,比如有人出家剃发,虽然穿着袈裟,但还未受沙弥的十戒。或许有长者邀请僧团,未受戒的人也与大众一起接受邀请,虽然未受戒,但也属于僧团的一员。善男子啊,如果有众生发心开始学习这部大乘经典《大涅槃经》,书写、持诵也是如此,虽然还未达到十住的境界,但已经属于十住之列。或者有众生是佛的弟子,或者不是,如果因为恐惧或为了利益供养,听受这部经典,哪怕只听了一偈,而且没有诽谤,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经接近无上正等正觉。善男子啊,因为这个原因,我说这四种人是世间的依靠。善男子啊,这四种人,如果有人说他们不是佛说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才说这四种人是世间的依靠。善男子啊,你应该供养这四种人。”
迦叶菩萨问:“世尊,我如何辨认这些人以便供养呢?”
佛陀告诉迦叶:“如果有建立和守护正法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请求,并且应当舍弃生命来供养他们。正如我在这部大乘经典中所说的: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只要通晓佛法),
故应供养,恭敬礼拜(都应该受到供养,受到恭敬和礼拜),
犹如事火,婆罗门等(就像婆罗门等人侍奉圣火一样)。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只要通晓佛法),
故应供养,恭敬礼拜(都应该受到供养,受到恭敬和礼拜),
亦如诸天,奉事帝释(就像天神们侍奉帝释天一样)。
迦叶菩萨向佛陀问道:“世尊,正如您所说,供养师长应当如此。现在我心中有些疑惑,恳请您详细解答。如果有位长年持戒的修行人,向年轻僧侣请教未曾听闻过的佛法,这样的人我们是否应当尊敬呢?如果尊敬他,似乎就不算真正持戒之人了。如果是年轻持戒的修行人,向那些年长但已经破戒的人请教未曾听闻的佛法,又该不该尊敬呢?再者,出家人是否应该向在家的人请教未曾听闻的佛法,而且还要向他们行礼呢?然而,按照佛法来说,出家人不应该向在家人行礼。不过佛法中教导我们,应当尊重年长和资深的修行人,因为他们先于他人受持完整的戒律,成就了完美的威仪,所以我们应当供养并尊敬他们。正如佛陀所说:‘那些破戒的人,在佛法中是不能容忍的,就像良田里长满了杂草。’又如佛陀教导:‘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懂得佛法的人,都应当供养,如同侍奉帝释天一样。’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难道佛陀会说虚妄之言吗?佛陀还说过:‘持戒的比丘也会有过失。’为什么佛陀会这么说呢?世尊也在其他经典中提到过对于破戒者的处理,但这些说法的意义还不太清楚。”
佛陀告诉迦叶:“善男子啊,我为未来的菩萨以及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说了这样的偈颂,并不是为声闻弟子说的。
善男子啊,如我先前所说:‘正当佛法消逝,戒律被破坏之时,破戒的行为盛行,所有圣人都隐退不再现身之际,有些人开始接受奴仆和不净之物。在这四种人之中,将会出现一位修行者,他剃去胡须和头发,出家修行。’他看到许多比丘各自拥有奴仆和不净之物,对于什么是清净、什么是不清净全然不知,甚至不明白什么符合戒律、什么不符合。这位修行者为了调伏这些比丘,与他们相处在一起,却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能清楚分辨自己所行的道路与佛陀所行的道路有何不同。虽然他见到其他人犯下严重的罪行,却默默无言。为什么呢?因为我出现在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并守护正法,因此他沉默而不揭露他们的过错。善男子啊,这样的修行者为了守护佛法,即便有所犯戒,也不算是真正的破戒。
善男子啊,如果有一位国王因为疾病而去世,而王位继承人还很年幼,无法承担起继承王位的责任。这时,有个旃陀罗(贱民)拥有巨大的财富,富有无比,有很多追随者,他利用自己的力量趁机篡夺了王位。他治理国家没多久,国民、贵族、婆罗门等纷纷逃离,投奔到其他国家。即使有人留下,也不愿意看这位国王一眼。有些贵族、婆罗门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就像树木生在哪里就死在哪里一样。旃陀罗王知道有许多人逃离,于是派遣更多的旃陀罗巡逻各条道路。他又在七天内击鼓宣布,寻找愿意为他举行加冕仪式的婆罗门,并许诺将半个王国作为赏赐。听到这消息后,没有一个婆罗门前来,他们都说道:‘哪里会有婆罗门去做这种事情呢?’旃陀罗王再次宣称:‘如果找不到一个婆罗门做我的导师,我就要让所有的婆罗门与旃陀罗一起居住,一起吃饭,一起工作。但如果有谁愿意为我加冕,我将给他半个王国,我所说的绝不是虚假的。通过咒术可以获得三十三天的美妙甘露不死药,我也将与他分享。’
当时,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正值二十岁左右,他持戒清净,留着长发,精通咒术,前往国王那里并说道:‘大王,您吩咐的事情,我都能够做到。’那时,国王心中十分欢喜,接受了这位年轻人作为他的加冕导师。其他婆罗门听说这件事后,都生气地责备这位年轻人:‘你身为婆罗门,为何要做旃陀罗的导师呢?’那时,国王把半个王国分给了这位年轻人,并共同治理国家。一段时间之后,这位年轻人对国王说:‘我放弃了家族的传统,成为了您的导师,但至今您仍未对我完全信任。’国王回答说:‘我现在怎么会不信任你呢?’年轻人回答说:‘先王所拥有的不死药,我们还没有一起服用。’国王说:‘好极了!好极了!大师,我确实不知道这一点。如果您需要的话,请拿去吧。’这时,这位年轻人听到了国王的话,立刻将不死药带回了家中,并请来了大臣们一起服用。大臣们服用了不死药之后,一起向国王报告说:‘多么美妙的大师啊!他带来了不死的甘露!’国王得知后,对他的导师说:‘为什么大师只与大臣们一起服用不死药,却不给我一份呢?’这时,这位年轻人用剩余的含有毒素的药给了国王让他服用。国王服用后不久,药效发作,昏迷倒地,仿佛死去一般,失去了知觉。
这时,这位年轻人立原来的王位继承人为新的国王,并说道:‘狮子的宝座不应由旃陀罗来坐。我从未听说过旃陀罗可以成为国王。如果由旃陀罗来统治国家和人民,这是不可能的。你现在应该回到原来的位置,以正法来治理国家。’那时,这位年轻人处理完这些事情后,又给那位旃陀罗王服了解药,使他苏醒过来,并驱逐他离开了国家。这位年轻人虽然做了这些事情,却没有失去婆罗门的尊严。其他的贵族和婆罗门听说了他的所作所为,无不赞叹,都说:‘太好了!太好了!仁者,您真善于驱逐那位旃陀罗王。’”
佛陀继续对迦叶菩萨说道:“善男子啊,我涅槃之后,那些为了守护正法的菩萨们也会像这样,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方便之力,与那些表面上破戒、实际上受持并畜养各种不净之物的僧侣们一同工作。那时,如果菩萨看到有人虽然犯了很多戒律,但却能够纠正那些破坏戒律的恶比丘,他们就应该前往那个人所在的地方,对他表示恭敬和礼拜,并以食物、衣物、卧具和医药这四事来供养他,还将经书和其他物品奉献给他。如果他们自己没有这些东西,也应该想尽办法从施主那里寻求并给予他。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应该允许畜养八种不净之物。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就像是那个年轻的婆罗门,为了驱逐旃陀罗王而暂时与他合作。那时,尽管菩萨恭敬礼拜这个人,并允许畜养八种不净之物,但他们完全没有罪过。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菩萨是为了调伏那些恶比丘,使得清净的僧团能够安稳地存在,并且广泛传播方等大乘的经典,以此利益所有的众生。善男子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经典中说了这两个偈颂,让所有的菩萨都能一起赞叹那些守护佛法的人,就如同那些居士和婆罗门称赞那个年轻的婆罗门一样:‘太好了!太好了!守护佛法的菩萨正是应该这样做。’如果有人看到守护佛法的人与那些破戒者一同工作,并认为他们有罪,应当知道这样的人自己会受到相应的报应。那些守护佛法的人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罪过的。善男子啊,如果有比丘犯了戒律之后,由于傲慢之心而隐瞒不悔改,应当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破戒的人。菩萨为了守护佛法,虽然有所犯戒,但不算破戒。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傲慢之心,他们会公开承认错误并且悔改。善男子啊,因此我在经典中用这种方式来表述,说了这样的偈颂:”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只要通晓佛法),
故应供养,恭敬礼拜(都应该受到供养,受到恭敬和礼拜)。
犹如事火,婆罗门等(就像婆罗门等人侍奉圣火一样),
如第二天,奉事帝释(就像第二天神们侍奉帝释天一样)。
迦叶菩萨又向佛陀问道:“世尊,像这样的菩萨大士们对待戒律的态度似乎非常宽松,他们原本受持的戒律还完整保留吗?”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啊,你不应该这样说。为什么呢?他们原本受持的戒律并没有丢失。如果他们有所犯戒,应当立即忏悔,忏悔之后就能清净。善男子啊,这就像一个古老的堤塘,如果上面有了漏洞,水就会渗漏出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人去修补它。如果有专人去修补,水就不会外泄。菩萨也是这样,虽然他们可能与破戒者一起进行布萨、受戒、自恣等僧伽活动,但他们的戒律并不会像堤塘上的漏洞那样渗漏。为什么呢?如果没有清净持戒的人,僧团的力量就会减弱,大家变得漫不经心、懒散懈怠,这种状况会日渐增长。如果有清净持戒的人存在,就能够保持戒律的完整,不会失去原本受持的戒律。善男子啊,对于大乘法门而言,态度松懈的人才被称为松懈;而对于戒律,不能简单地称为松懈。菩萨大士们在大乘法门上没有懈怠之心,这就是他们原本受持的戒律。为了守护正法,他们用大乘法水来净化自身,因此,虽然菩萨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破戒,但实际上并不算是松懈。”
迦叶菩萨又问道:“在僧团之中,有四种人,就像未成熟的庵罗果一样难以分辨成熟与否。那些破戒者和持戒者,我们应该怎样去识别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啊,通过《大涅槃经》这部微妙的经典就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农夫种植稻谷等作物,他们会除去杂草,用肉眼观察,称之为干净的田地,等到作物成熟时,草和谷物自然就会区分开来。同样地,有八种事物可以污染僧团,如果能够去除这些污染,用肉眼也能看出僧团的清净。如果有持戒者和破戒者,当他们没有做恶事时,用肉眼很难分辨;但当他们的恶行暴露时,就很容易识别,就像区分杂草和谷物一样容易。僧团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够远离那八种不净的毒蛇之法,那就是清净的圣众,应该被人们和天人所供养。这种清净的果报不是肉眼所能分辨的。
此外,善男子啊,就像迦罗迦林中的树木很多。在这片树林中,只有一种树叫做镇头迦。迦罗迦树和镇头迦树的果实非常相似,难以区分。当果实成熟时,有一个女人收集了所有的果实。其中镇头迦果只占了一小部分,而迦罗迦果则占了大部分。这个女人不认识这些果实,她带着它们来到市场售卖。普通的小孩子也无法区分,买了迦罗迦果食用后就死亡了。有智慧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就问那个女人:‘姐姐,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些果实的?’女人指出了地方,人们就说:‘那个地方有很多迦罗迦树,只有一棵镇头迦树。’人们知道了真相后,笑着离开了。善男子啊,在大众之中,那八种不净法也是一样。在人群中,大多数人可能都受到了这八种法的影响,只有一个人清净持戒,没有受到这些不净法的影响,他知道其他人接受了非法的事物,但仍然与他们共事,就像那片树林中的一棵镇头迦树一样。有优婆塞看到这些人大多从事非法之事,就没有尊敬和供养他们。如果想要供养,应该先问:‘大德,这八件事,你们是否接受并畜养?佛陀是否允许这样做?’如果他们说佛陀允许:‘那么,这样的人能否与大家一起进行布萨、羯磨、自恣等活动呢?’这个优婆塞这样问过之后,大家都会回答说:‘这八件事,佛陀怜悯众生,全都允许畜养。’优婆塞会说:‘祇洹精舍里有些比丘,有人说金银等物佛陀允许畜养,有人说不允许。对于那些说允许的人,那些不允许的人是不会与他们同住、说戒、自恣,甚至不与他们在同一条河流喝水,也不会共享任何供养。你们怎么敢说佛陀允许呢?佛陀虽然是天中之天,即使他接受了,你们这些僧团也不应该畜养。如果有谁接受了这些,甚至不应该与他们一起进行说戒、自恣、羯磨等僧伽活动。如果与他们一起进行这些活动,死后就会堕入地狱,就像那些吃了迦罗果后死去的人一样。’
此外,善男子啊,比如在一个城市里有一个卖药的人,他有一些从雪山来的奇妙甘药,同时也出售其他种类的药物,这些药物的味道与甘药相似。有些人想要购买这些药物,但他们无法辨别。当他们来到卖药人的店铺时,会问:‘你有雪山药吗?’卖药的人会回答说:‘有。’这个人会欺骗顾客,用其他的药物冒充雪山甘药。买药的人由于肉眼无法分辨,就买走了这些药物,并以为自己得到了雪山甘药。迦叶啊,如果在声闻僧团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无论是持戒还是破戒者,在这样的僧团中都应该平等供养、尊敬和礼拜。这个优婆塞因为肉眼无法分辨,就像买药的人无法分辨雪山甘药一样。谁是持戒者,谁是破戒者,谁是真实的僧人,谁是假名的僧人,只有具备天眼的人才能分辨。迦叶啊,如果优婆塞知道某个比丘是破戒的人,就不应该供养、礼拜他。如果知道某人接受了那八种法,也不应该供养他所需要的物品,不应该礼拜他。如果僧团中有破戒者,不应该因为他是僧人就去尊敬、礼拜他。”
迦叶菩萨再次向佛陀说道:“世尊,您说得太好了!太好了!您所说的一切真实不虚,我会像珍视金刚宝石一样珍视这些教诲。正如您所说,这些比丘应当依据四种原则。哪四种原则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对于这四种原则,我们应该理解并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这四种人的层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啊,依法是指如来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就是法性,而法性就是如来,所以如来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说如来是无常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理解法性的。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法性,就不应该依止他。正如前面所说的四种人,他们出现在世间是为了守护佛法,我们应该依止他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能够深刻理解如来微妙深奥的法藏,他们知道如来是永恒不变的。如果说如来是无常变化的,那是不对的。这四种人实际上可以称作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能够理解和阐述如来的秘密语言。如果有人能够理解如来深奥的法藏,并知道如来是永恒不变的,这样的人即使为了利益而说如来是无常的,也是不对的。这样的人仍然值得依止,更何况不去依止这四种人呢?依法就是指法性,不依人是指声闻。法性就是如来,而声闻是有为法。如来是永恒存在的,有为法则是无常的。善男子啊,如果有人为了私利而破戒,并说如来是无常变化的,这样的人不应该被依止。善男子啊,这就叫正确的意义。
依义不依语,这里的义是指觉悟,觉悟的义是指不脆弱,不脆弱是指圆满,圆满的义是指如来永恒不变,如来永恒不变的意义就是法的恒常,法的恒常意义就是僧团的恒常。这就是依义不依语的意思。哪些语言不应该依止呢?例如各种论著中的华丽词藻,如佛陀所说的无数经典中那些追求无厌、充满欺诈、谄媚和虚伪的话语,以及那些为了私利而管理世俗事务、为世俗人服务,还宣称‘佛陀允许比丘畜养奴婢和不净之物、金银财宝、谷物仓库、牛羊象马等,允许他们通过买卖获取利润。在饥荒年代,为了慈悲众生,允许比丘储存食物,亲手制作食物,不吃施舍的食物。’这样的言论不应该依止。
依智不依识,这里所说的智是指如来。如果有声闻不能很好地理解如来的功德,这样的认知不应该依止。如果认识到如来就是法身,这样的真知值得依止。如果认为如来只是色身,是由五蕴、十八界和十二入所构成的,受饮食滋养,这样的认知不应该依止。因此,这样的认知不可依止。如果有人这样说,以及相关的经书,也不应该依止。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指的是声闻乘,声闻乘的信徒听到佛陀如来深奥的法藏时会感到疑惑不解,他们不了解这些法藏出自如来的大智慧海,就像婴儿无法理解事物一样,这就叫做不了义。了义是指菩萨乘,具有真实智慧,随顺自己的内心,拥有无障碍的大智慧,就像成年人无所不知,这就叫做了义。声闻乘被称为不了义,无上大乘则被称为了义。如果说如来是无常变化的,这就叫做不了义;如果说如来是永恒不变的,这就叫做了义。声闻所说的应当被理解的教义被称为不了义;菩萨所说的应当被理解的教义被称为了义。如果说如来受饮食滋养,这就叫做不了义;如果说如来是永恒不变的,这就叫做了义。如果说如来进入涅槃,如同木柴烧尽火熄灭,这就叫做不了义;如果说如来进入法性,这就叫做了义。声闻乘的教法不应该依止。为什么呢?如来为了度化众生,用方便法门说声闻乘,就像家长教孩子学习简单的文字。善男子啊,声闻乘就像刚刚耕作的土地还未结出果实,这就叫做不了义。因此,不应该依止声闻乘,而应当依止大乘法门。为什么呢?如来为了度化众生,用方便法门说大乘法门,因此应当依止,这就叫做了义。这就是四种依止的原则,应当理解并实践。
此外,依义是指义的质直,质直是指光明,光明是指不脆弱,不脆弱是指如来。光明也是指智慧,质直是指永恒。如来的永恒就是依法,法是永恒的,也是无边的,不可思议的,不可捉摸的,不可束缚的,但同时也是可见的。如果说不可见,这样的人不应该被依止。因此,依法而不是依人。
如果有人用微妙的语言讲述无常,这样的言语不应该依止,这就是依义而不是依语。
依智是指僧团是永恒的,是无为不变的,不畜养八种不净之物,因此依智而不是依识。如果说:‘识造识受,没有和合的僧团。为什么呢?因为和合意味着不存在。不存在的事物怎么能说是永恒的呢?’因此,这样的认知不应该依止。
佛陀继续说道:“依了义经的人,是指那些知足的人,他们永远不会假装自己的行为清净高尚,也不会傲慢自大或贪求利益供养。他们对于如来根据时机方便所说的法不会产生执着,这就是了义。如果有人能够坚守这样的原则,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经达到了第一义谛。因此,这就叫做依了义经。而不依止不了义经。不了义经是指那些经典中所说的‘一切都在燃烧’、‘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痛苦’、‘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无我’,这些都被称为了不了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说法不能让人理解真正的义理,反而会让众生堕入无间地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们会对这些说法产生执着,从而不能理解真正的义理。‘一切都在燃烧’是指如来说涅槃也在燃烧;‘一切都是无常’是指涅槃也是无常;‘痛苦’、‘空’、‘无我’也同样如此。因此,这些说法被称为不了义经,不应该依止。
善男子啊,如果有人说:‘如来怜悯一切众生,善于根据时机来教导,因为知道时机,有时会把轻的说成重的,把重的说成轻的。’如来观察所有的弟子,如果发现他们有足够的施主供给所需,不需要匮乏,这样的人,佛陀不允许他们畜养奴婢、金银财宝、进行买卖交易、畜养不净之物等。但如果弟子们没有施主供给所需,处在饥荒时期,饮食难以获得,为了建立并守护正法,我允许弟子们畜养奴婢、金银财物、车辆住宅、谷物粮食,并进行必要的交易;虽然允许畜养这些事物,但必须确保这些财物来自清净的施主,坚定地信仰这些施主。这四件事是应当依止的。如果有戒律、阿毗昙(论藏)、修多罗(经藏),不违背这四点,也应该依止。如果有人说:‘无论何时,无论是否有能力守护佛法,如来都允许所有的比丘畜养这些不净之物。’这样的说法不应该依止。如果在戒律、阿毗昙、修多罗中有相同的说法,这些部分也不应该依止。
我为那些只有肉眼的众生说这四种依止的原则,但最终不是为那些具有智慧眼的人说的。因此,我现在说的是这四种依止:所谓的法就是法性,所谓的义就是如来永恒不变,所谓的智就是了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谓的了义就是彻底理解一切大乘经典。”
来源: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
小悟 白话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