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消息是从邻居张婶子那儿听来的。
“吴阿姨,老赵家要热闹了!”张婶子在电话里忍不住笑,“听说他儿子一家四口今年回来过年,你是不是得好好准备准备?”
听到这话,我整个人僵住了,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颤。张婶子的话很轻,却像一记鼓点沉沉地敲在我心头。我勉强笑了笑,装作镇定:“哦,是吗?这事儿他还没跟我提呢。”
挂了电话,我呆坐在沙发上,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窗外寒风呼啸,街道上已经开始挂起红灯笼,年味渐浓。但这些热闹却似乎都与我无关。
我和老赵“搭伙”过日子已经快三年了。
所谓“搭伙”,不过是老年人凑合着过日子的一种方式。我们彼此都有过婚姻,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两年前经人介绍认识后,我觉得老赵是个老实人,话不多,性格沉稳,能让我安心。但我低估了他复杂的家庭关系。
老赵的儿子一家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来看他,甚至连亲爸都不怎么管,更别提我这个“外来的阿姨”了。可老赵却总是念叨着儿子,说等他们回来了一定要好好团聚。
每次他提起这些话,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我知道自己在这个“家”里的身份只是“搭伙伙伴”,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女主人。而现在,他儿子一家突然决定回来过年,我更不知道自己该站在什么位置了。
晚上,我试探着问老赵:“听说你儿子儿媳今年要回来过年?”
老赵点了点头,语气轻松:“是啊,前几天才告诉我,说好几年没回来,这次想带着孩子一起过年。”
“那你准备怎么安排?”我问得小心翼翼。
他随口说道:“还能怎么安排?我这个当爸的,肯定让他们住家里啊。你放心,你住的屋子不动,我让他们挤一挤。”
听着他的话,我心里一阵苦涩。他的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根本不属于这个家。那些曾经的温情和陪伴,在血缘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那天晚上,我几乎没合眼。凌晨两点,我做了一个决定:先离开这里,去女儿家住一段时间。
(二)
我的女儿,是我这辈子唯一的寄托。
她小时候,总喜欢站在窗台边等我下班。后来,她长大了,嫁去了外地。她的丈夫是个老实人,对她也挺好。但结婚多年,他们一直没有孩子,日子虽然和睦,却少了些热闹。
第二天一早,我给女儿打了个电话:“过年快到了,妈想去你家住几天。”我没告诉她真正的原因,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
“妈,你来吧!”电话那头传来她雀跃的声音,“今年我们正发愁没人陪呢!”
听着她高兴的语气,我鼻子一酸。她虽然没明着说,但我知道,她也有自己的孤单。想到这里,我更坚定了离开的念头。
临走前,老赵问我:“你真要走啊?你女儿那边又不是没人陪,咱们一起过年不好吗?”
我低头收拾着行李,没看他:“孩子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
他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三)
到了女儿家,天刚蒙蒙亮。她开门看到拖着行李的我,愣了一下:“妈,这么早就来了?”我点点头,走进她温暖的家。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女儿一起准备年货,整理屋子。我们去菜市场买菜,走在街上,她挽着我的胳膊,像小时候一样依赖我。
“妈,你知道吗?”她笑着说,“我小时候最喜欢跟你去赶集了。你每次都给我买糖葫芦。”
我笑着拍了拍她的手:“那时候你小,总赖着我不肯回家。我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牵着你,路上碰到熟人还夸你长得漂亮。”
“现在没人夸了。”她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我假装生气地瞪了她一眼:“怎么没人夸?我女儿最漂亮。”
在女儿家,我过得很安心。但老赵却一次电话也没打过来。期间,有几次我主动拨通了他的号码,却在接通前犹豫着挂断了。
(四)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过年还有一个月。一天晚上,老赵突然给我打来电话,他的语气听起来有些不耐烦:“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家里都冷清了。”
我沉默了一会儿,轻声回答:“我暂时不想回去。”
电话那头,他的声音顿时冷了下来:“你是不是不打算回来了?吴兰,我告诉你,就算你不回来,这个家也还是我的!你别忘了,你现在还跟我搭伙过日子!”
听着他突然强硬的语气,我心里一阵酸楚。还没等我说话,他冷冷地补了一句:“如果你执意不回来,那咱们就离婚吧!”
这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两年多的感情,竟然因为他儿子一家回来过年,就变成了这样。可我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回答:“好,那就离吧。”
电话挂断的那一刻,我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解脱。我知道,这段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从一开始,我就只是一个“搭伙”的人,从未真正融入过他的家庭。他的家人,他的世界,我始终是个局外人。
(结尾)
回到女儿家,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她。她听完后,气得直拍桌子:“妈,这种人不值得!你早就该看清了!”
我苦笑着摇了摇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活得心安。既然待在他那里让我不舒服,那我就回到属于我的地方。”
过完年,我会回去处理离婚的事情。结束这段婚姻之后,我决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女儿,也留给我自己。
窗外寒风呼啸,但我的心却前所未有的平静。人生有许多路可走,我愿意选择那条让我安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