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重庆市农业农村系统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加快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聚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奋力谱写现代化新重庆城乡融合发展崭新篇章。
0 1
聚焦城乡融合,“一县一策”构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重庆市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体制优势,强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为山区库区区县量身制定“一县(区)一策”,出台山区库区综合帮扶政策,推动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实施农村“五网”建设工程。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消危”行动,实现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达到97%。推进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有条件的农村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8%。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在国内率先提出实现所有乡镇的超充基础设施全覆盖。开展数字乡村网络发展行动,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构建城乡一体现代商贸流通设施网络,通过区县创建、样板带动,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站场、线路,推动全市农村物流融合发展。
二是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力发展城乡教育联合体,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新改善1400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高水平建设县域医联体医共体,推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明确推进人才、技术、服务、保障四下沉机制,全市下沉“县聘乡用”人员450名。持续强化农村留守人群关爱服务,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年服务老年人180余万人次,开展巾帼电商赋能培训,建成拥有1000名巾帼电商主播的人才库,推进“助学筑梦”等专项行动,资助青少年2万余人次。
三是扎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全局化观念,提升县域发展“凝聚力”。开展“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试验,引导各区县打造各具特色、互补促进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区县域副中心。突出系统化思维,提升县域发展“创新力”。强化医疗卫生、教育托育、养老服务等供给,推动实施规划、科技、经营、资金进乡村和能人、青年、务工人员回乡村“四进三回”行动。突出要素化增效,提升县域发展“保障力”。突出打好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改革、农村产权交易体系集成改革“组合拳”,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02
聚焦底线任务,“两个确保”取得新成效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庆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千方百计稳粮保供,持续用力抓好监测帮扶,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力稳定粮油生产。出台稳粮扩油10项措施,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区县、到乡镇、到地块。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打造水稻、玉米等整建制单产提升重点县,建设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创”示范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构建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细化明确“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对坡度25度以下的撂荒耕地全部复耕。突出抓好防灾减灾。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加密苗情、墒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强化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建强专业化应急队伍。千方百计抓好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初秋“晒秋”忙。图为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桥镇双河村村民在晾晒稻谷、玉米和辣椒等农产品。曹永龙/摄
二是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深化“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形成“点上重点监测、线上专题监测、片上四级监测、面上大数据监测”的立体防返贫监测体系,从发现到认定时间缩短至15天以内。精准落实产业就业帮扶。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比重达64.8%,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培育打造劳务品牌131个,脱贫人口就业达到82万人。鲁渝协作推动150多个特色种养品种实现“东产西移”,惠及群众360万人。扎实推进社会帮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11178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5919个村,实施项目8594个、投资金额629.9亿元。
03
聚焦高质高效,“四千行动”迈出新步伐
重庆实现高质量发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近年来,重庆市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农地”“农业”“农民”“农村”四个方面的突出短板和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四千行动”,全面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
一是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健全管护机制。迭代升级高标准农田“投、建、用、管、还”一体推进机制,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和全程机械化”为主要建设内容,每年新建及改造提升200万亩、计划到2027年良田改造面积达到1000万亩。优化区域布局。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统筹区域及产业规划,突出水土资源优势,以渝西地区、龙溪河流域为重点,将1000万亩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打造新时代“巴渝粮仓”。强化项目储备。采取“规划设计一批、成熟入库一批、立项实施一批”的推进方式,做好项目储备与动态管理工作。
二是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构建产业集群。强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支持区县培育“一主两辅”特色产业,累计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农业产业强镇39个,全市生态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5200亿元。打造全产业链。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市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一体打造,全链条、全环节构建产业生态。培育特色品牌。构建 “土特产”品牌体系,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品牌价值分别达到27.64亿元、379.4亿元、182.8亿元,居全国李子类、酱腌菜类、脐橙类首位。“巴味渝珍”授权产品713个,“三峡柑橘”授权经营主体504家。
三是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一体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探索推进巴渝和美乡村片区化建设,整体提升城乡风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7%、100%、65%。有序推进“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塑造文明乡风。开展“强国复兴有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等活动123万余场。发布全国首张乡村文化地图“巴渝农耕文化数字一张图”,汇聚全市农耕文化点位近1000个。发布《巴渝和美乡村婚事新办指南》,人均人情开支减少70%以上。
四是实施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全面推进经营增收、就业增收、财产增收、惠农增收和以城带乡促增收“五项计划”,出台农民增收“双10条”措施。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8.9万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达8.78万余户。用好用足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兑付耕地地力保护、种粮大户、农机购置等补贴,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贴息、贴费规模。
04
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智治得到新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引擎在数字赋能。重庆市坚持党建为统领、网格为依托,通过打通数据壁垒、重塑办事流程,推动政务服务“一窗综办”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持续提升基层智治体系效能。深入推进“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在全市1031个镇街建立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完善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个板块,实现镇街机构和“141”( 第一个“1”即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4”即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个板块,最后一个“1”即村(社区)网格)体系高度契合。推进基层智治体系能力建设,971个镇街升级L2级实景图,事件在网格闭环处置率达到99%。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排查受理矛盾纠纷163.68万件,化解率99.87%,同比提升4.1%。
二是深化实施“四治融合”乡村治理工程。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行动,加强“法律明白人”数字化服务管理应用推广,累计培育法律明白人5.3万人,提供业务支撑6820余人次。建立自发性群众社会组织,创新“三事分流”“四事劝导”等村民协商议事方式,全面推行“一约三会两榜”乡村治理机制。高效共享应用基层智治平台,完成1000余万个物联传感资源精准落图,实现视频监控资源接入超120余万路,提升可视化“看图作战”能力。
三是不断拓宽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渠道。推行“院落微治理”,研发以村民为主视角、以院落为微网格的“小院家”特色数字应用场景,用户规模超400万,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第五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唯一省级案例)。组织开展村民互助,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潜移默化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各类矛盾与纠纷。
(作者系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