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文章,,很多教师在后台诉苦,说留堂、拉家长群、给父母压力,对孩子这样,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只是没办法,不得不这么做。
也有读者问我,未来教师这个职业如何?
我本不是教育研究者,但身边系统里的朋友不少,浅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喷。
其实昨天我也在文章里讲了。教师只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层,决定不了游戏规则和评价体系,只能按照既定的逻辑,不断重复劳作,等级制度森严,一层一层下分。
出问题的是整个教育系统和环境的问题。
这个系统目前没有解法,也注定底层教师,未来会越来越难,我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告诉大家,教师的底色是什么。
其实周边大多数当教师的人,基本没什么社会经验,都是毕业就考,所谓的教学,都是把自己做学生的那一套再重复一遍,而考教师的目的,就是:
图稳定。
他们只知道做老师的好处,但对真正的教育,却从未真正去了解过,所以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眼里,是铁饭碗,而不是灵魂触及灵魂。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考教师,因为教师初期待遇,无法完成高能力者对未来的诉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除非对教师有情怀的人。
那么收入一般+图稳定,就决定了教师这个群体的平均水准,换句话说,教师虽多,但好教师却很少。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基数问题。
其实很多图稳定的人,当初入局时,也有一腔热血和人生理想的,但无奈,他们遇到了第二个关卡,领导任务。
学校老师,头等任务是什么?是教育吗?不是。
而是安全、校风、检查、学习。
是不是非常“反常识”?
很多老师,连备课时间都没有,每天疲于应对各种检查,整治校风,然后是无限的开会,开会,但铁饭碗,注定被拿捏,他们是不敢反抗的,所以也放大了头部的权力效应。最严重的老师,连提升的时间和精力都会被不断挤压到0。
因此,能力普通+图稳定混日子+领导给予错误的任务导向,决定了整体师资水平,这个在收入低的三四线城市,乃至更低的县城等级城市更多一些。
而在北上广深,和一些头部二线城市,因为待遇较高,所连接的社会资源较多,而处于另外一套逻辑,所以这些年在北上广深经常有博士去选择考教师。
那么城市经济,在某种角度,也分化了师资能力,名校的事业和圈子明显强于普通群体,但毕竟也属于少数。
所以如果你没有很高的起点,也没有教育的信念和热情,我劝你千万不要做老师,耽误孩子也耽误自己。
更重要的是,这个铁饭碗,接下来注定要被砸碎。
前几天,教育部发文,提到一个重点,就是试行“实行教师退出机制”。目前北京丰台区、天津市西青区、浙江宁波、贵州贵阳、山东平阴县等等地方,都已经开始了探索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
这意味着教师未来不再成为“一聘定终生”,只有面对“非升即走”的无尽压力和煎熬,其处境甚至比普通打工人更苦更没有保障,只有出不了成果,就得卷铺盖走人。
其实这一切,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教育部网站教育统计数据,从 2017 年到 2021 年,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学门类毕业生数量从 14.19 万人增长到 18.43 万人,五年间规模扩大 30%,调查研究显示,2035年,全国将有150万小学老师过剩,37万初中老师过剩。而人才过度饱和和溢出,要维持到2040年。
而与之对应的是,少子化在加速数据显示,2025-2026年,小学生生源明显下降,2030年,情况会更严重,学生几乎会减少一半。
另一个数据是,地方财政收入在缩减,而对于教师待遇的支付能力也在下降,2024年有多个城市和县城发现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大家可以去查,这里不能多说。
总之,教师退出机制,一旦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教师最终还是会走向了市场化,而市场必然要遵循供需原理,当供应远大于需求时,供应端就会严重通胀,从而贬值,竞争环境也会加速走入恶性内卷。
有能力者为了避开内卷,就会偷偷单干,或者择机跳槽到收入更高的私立学校。从而好的生源,也会走向私立学校。
那么面对广大公立的基层学校,将会是较低的生源质量和较低的师资力量,在一起拼命低维内卷,教学没有成果,而领导会拼命加压,一层一层向下挤压时间。
而这时候,学校的角色也会逐渐沦落。比如上个月,很多基层乡镇小学最重要的工作是:
催收农村医保。
把主要精力花在教书育人的老师,反而阻碍了催收任务,上级领导会批评他们不识大体,不顾大局,这类教师在晋升方面可能会吃大亏,
这种和教师职业毫不相干的任务,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而是会慢慢成为常态。
在这种行业生态下,生态位较低的广大人民教师,生存都很艰难,更别提一门心思搞本职教育工作了。
而那些成天喊着让老师下岗,为教师退出机制唱赞歌的家长,也不要高兴太早,因为当教师竞争恶化后,好的教师就会离开基层学校,而你的孩子最终也会卷入漩涡之中。
除非你有足够的资金,能把孩子送到更高维的生态。那时候拼的就是家长,而不是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