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记本”注:本文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蒋寅,本文为节选,特此分享。
自从毕业离开师门后,老师就再没有为我推荐过论文,都是我自己投稿。现在我的学生就是副教授了,如果不是我推荐,论文投给某刊,对方看都不看。博士生的论文推荐过去,甚至答复本刊一律不发表博士生论文,或者要求导师挂名。这真是匪夷所思。此种风气蔓延开来,不但会助长导师不劳而获、坐享学生成果的恶劣作风,对学生也很不公平。
刊物希望发成名学者的论文,要求导师在学生论文上挂名,无非是希图名人效应。然而,教授的论文就一定好过学生的吗?崇尚虚名就一定有实效吗?有两个答复我不发博士生论文的期刊,我也没觉得办得多好。
多年前《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改组时,主编来文学所征询意见,问怎么才能办好刊物。我说只要能做到四点就行:第一不约名家的稿子,第二不设作者门槛,第三不限字数,第四不收版面费。他说都能做到。后来我推荐硕士生聂时佳的论文给他们,编辑回复说比好多教授的论文都好。
我觉得编辑很有眼光——聂时佳本科二年级的作业就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编后记说那是该刊第一次发表本科生的论文。不看作者身份,只看论文质量,是编辑学术判断力的体现。惟其如此,《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曾名列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量第15位!
当前期刊评估体制的弊端,迫使期刊只盯着成名学者,不栽培年轻作者。可是,哪个成名学者没有青椒的经历?刊物不能一味地锦上添花,也需要雪中送炭。应该有长远眼光,栽培一批年轻作者。未来总是年轻学者的。
前几年镇江高等师专学报创刊N周年纪念,向我约稿,我马上写了论文寄去,就因为我读硕士时两次投稿都被接受。眼下的成名学者都是从学生过来的,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成名学者,刊物都应该想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