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条《我在北京被骗了》的帖子迅速在天涯走红,发帖的网友愤怒地控诉自己在北京西单买的“全聚德”烤鸭,货不对板。不仅份量少,甜面酱比肉还多,还带着一股臭鸡蛋味

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些披着全聚德皮的“烤鸭”都是以孔令叶为首的团伙兜售的“黑心烤鸭”。

那么,这些“黑心烤鸭”都是怎么来的呢?又是如何流入市场,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欲卧底黑心厂商无人敢理

2011年,一位顾客在北京购买了几包真空包装的“北京烤鸭”。

可等他回家之后,等待他的不是香气四溢的美味,“烤鸭”的骨和肉都是分离的状态,整体看上去像是一坨散发着恶臭的红色糊状物。

之后因为太过愤怒,就将此事发到了网上,居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居然有这么多人踩坑,那这就不只是概率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发现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社交媒体,人们开始质疑:我们日常食用的北京烤鸭,到底是什么来头?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调查之旅。

他们首先注意到,北京街头,尤其是车站附近,到处都是售卖“北京烤鸭”的店面。价格从15元到68元不等,差异之大令人生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多方打听,他们终于锁定了一个可能的源头:河北省博野县。

为了获取第一手证据,记者决定化装成买家,前往博野县实地考察。

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外来者刚踏入村口,就感受到居民投来的警惕目光,当地村民对外来人十分警惕。

即使有人声称手里有货,聊了几句后也会突然改口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的身份似乎早已被识破,又或许购买这种烤鸭还需要某种特殊的暗号。

博野县南邑村是当地主要的肉制品产地,几乎集中了该县所有的肉制品加工厂。

但村民们对外来人的态度异常冷淡,拒绝透露任何相关信息。这种诡异的氛围让人更加怀疑,这里的厂家是不是都藏着什么猫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形成完整产业

为了维护这条黑色产业,当地人很有经验也非常团结,但终究没能逃过法律的制裁。

2011年5月25日晚,北京警方展开了一次精心策划的跟踪行动。

他们盯上了一辆可疑的黑色轿车,最终在垡头一家大酒店的停车场将其拦下,当场抓获了4名嫌疑人。

其中,就包括了这个“黑心烤鸭”团伙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孔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警方又顺藤摸瓜,找到了他们的制假窝点。

孔某的居所推开门的瞬间,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7000多只未包装的鸭子杂乱地堆放在房间里,各种260多箱甜面酱填满了每个角落。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塑料味,让人不禁作呕。

经过审讯,警方逐渐摸清了这个黑色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孔某就是这条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负责联系河北博野县的黑心厂家,从那里购进已经真空包装好的“假鸭子”。

然后,会有人在北京为这些“鸭子”穿上华丽的外衣,包装成知名品牌的样子,再销往全国各地。

令人咋舌的是,这个团伙的生意竟然如此红火。

据孔某交代,他们每个月能销售高达5万只“黑心烤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庞大的销量,不仅说明了这个骗局的规模之大,更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些“烤鸭”的生产环境极其恶劣。

警方在对缴获的样品进行检测后发现,其中的菌落含量严重超标,根本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这意味着,那些购买了这些“黑心烤鸭”的消费者,实际上正在食用一种潜在的“毒药”,稍不留神就会危害大家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产者自己都不敢吃

这些所谓的“烤鸭”,虽然名字是烤鸭,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黑心鸭根本就不会经历烤制这一阶段,制作的厂家甚至连烤制的用具都没有。

这不禁让人质疑:他们到底是用什么原料,通过什么方法制作出这些“假烤鸭”的?

真相比想象中更加骇人听闻。

这些“烤鸭”的原料竟然是去除了肉的鸭架,甚至是不知来源的鸡肉和碎鸡鸭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那些从鸭架上剔下来的“好肉”,则被另作他用,制成其他鸭制品再次销售。这种“物尽其用”的做法,让不法分子从一只鸭子身上榨取了数倍的利润。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真空包装。

不法分子先将这些劣质原料包装起来,再涂上厚厚的酱料。

经过层层包装后,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消费者,也难以辨别真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产品的真实面目,还为日后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黑心烤鸭”的生产成本竟然低得惊人。

从原料采购到真空包装完成,每只“鸭子”的总成本不到3元。

它们在市场上的售价却可以达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难怪会诱使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法庭上,当被问及是否知道这些“烤鸭”的真实情况时,被告人们坦白承认:他们清楚这些产品的来历,自己都不敢食用。

可他们却能够一直心安理得地将其销售给毫不知情的消费者,这种漠视他人健康,只顾自己牟利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最终他们也因为罔顾他人生命,生产不符合标准的食物而被判了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烤鸭至今仍存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大规模的造假行为确实少了许多。

但是,不法分子的手段却在不断升级,变得更加隐蔽和狡猾。

就在2019年,一则新闻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某知名烤鸭品牌发现市面上出现大量仿冒产品,不得不向警方报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造假者的目标不再是低端市场,而是瞄准了高端品牌。

他们深谙消费者的心理,知道人们愿意为名牌买单。

于是,一只普通的烤鸭,只要贴上知名品牌的标签,价格立刻可以翻倍。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知识产权,更是对消费者赤裸裸的欺骗。

在调查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导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从造假者手中低价购入仿冒品,然后以“特惠价”推销给对北京美食充满期待的游客。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更是给北京的旅游业抹了黑。

面对这种情况不禁要问:为什么经过多年的打击,这种欺诈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惩罚力度不够,还是利益诱惑太大?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的消费习惯中。

当我们过分追求名牌,忽视产品本身的质量时,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当我们为了一时的便宜,而忽视食品安全时,就无形中成了这些骗局的帮凶。每一个消费者,都应该成为自己权益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