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临床用药谱系中,一个新的趋势是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越来越多。原因似乎是各类神经症大飙升,老年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症的表现也大多集中在精神领域。很多正常的药物干预无效的情况下,医生就会用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来治疗。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增多之后,可以充分说明生活中的紧张情绪、焦虑、死亡恐惧等等精神障碍越来越多。为了应对这些症状,资本会进入药物研发领域,专注于大量研发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人们都知道,得了病应该谨慎用药,而不能随便吃药,但医生给病人大量开药,唯恐病人吃药少了,效果不显著。很多人明明没有病,却吃了药,因为他们被一些医药贩子们兜售的焦虑影响了,有着患病的焦虑,有着对死亡的焦虑,总是认为吃一点保健品就可以缓解焦虑,可以延年益寿。其实很多保健品里面都有违禁添加的药物成分,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吃了以后觉得有一些效果,就要连续不断地吃下去。一些保健品里面加了玉米面和激素,不管什么样的人吃了,都有一点效果,却不知道是激素的作用。药物泛滥之后,很多用于精神类的药物增多了,主要给人们提供一些方便,也证明社会上精神类疾患增多了。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很多人进入城市工作。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了,甚至有人打好几份工,拼命工作挣钱之后,为了还房贷和车贷,也为了养育孩子,当然感觉精神有问题。而这个时候,心理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兜售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让人们自己判断是不是有不良情绪,是不是有心理问题。越是这样,人们就越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需要找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来治疗。

资本进入心理学领域之后,会开办很多心理诊所,开办精神科,来治疗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资本的目的是通过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治疗,获得自身的增值效果。让人们认了心理学的判断逻辑,是资本推送心理学的目的。只要人们学会了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就会自我判断了。甚至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只是在特殊的条件下才会暴露出来,甚至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本身就有心理问题,需要找心理医生咨询,花钱治疗才算是善待自己,不然就有可能得神经症,得焦虑症,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其实根本没必要这样对待自己,只要认真工作和生活,有适当的休闲和娱乐时间,就不会太紧张,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人们受了资本的蛊惑,也读了心理学的一些书籍,看了关于心理学的一些视频,自以为懂了心理学,就觉得自己情绪出了问题,或者人生出了问题,产生沮丧、忧伤、失意、失落、悲哀、寂寞等情感,就觉得心理不正常,要找心理咨询师治疗,或者找精神科医生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人们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时候,就会默认为自己有精神类的疾患,要搞谈话治疗、音乐治疗、运动治疗、信仰治疗等等,就是配合药物治疗。城市中的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关系网络断裂,容易导致轻度抑郁,轻度失忆,甚至产生严重的焦虑症。老年人更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也更容易寻找精神科医生治疗,吃一些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甚至每天都要吃。有些老人要吃安眠药,不吃药就睡不着觉,这还不算离谱的,离谱的是老年人吃大量保健品,吃大量维生素,有的老年人竟然一天吃几十种药,已经严重超标了,但他认为很正常。幸亏他遇到了医术不错的医生,让他把药物减了下来,不然他的肝脏解毒功能将会受到影响。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多了,说明人们的精神类疾患增多了,而这类疾患并不一定完全通过药物来治疗,可以通过谈话疗法、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治疗,起到不错的效果,甚至可以通过旅游来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倘若有不良情绪,就要通过药物来解决,虽然比较直接,比较省事儿,但并不一定能对身体形成好的影响,甚至弄得人目光呆滞,思维迟钝,得不偿失。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干预精神类症状的药物出现了,这当然是进步,但完全依靠药物来治疗精神类疾患并不是好的办法。用这些药物调节一下身体是可以的,甚至可以用一些安慰剂类药物来调节精神,只是起到一定的良性暗示作用,对身体损害不大,照样可以起到不错的疗效。倘若真的用干预精神类症状的药物,吃一片就管用,那么就没必要搞心理咨询了,也没必要做心理测评了,直接对症吃药就可以了,甚至不用精神病医生来治疗,人得了精神病直接吃药就能吃好。其实完全不能实现,因为药物再好,也不能完全调节人的精神,不能让精神病恢复正常,需要配合其他的疗法,有时候还不如谈话疗法效果好,甚至完全不起作用。但资本主推出干预精神类药物,还要打开这块市场,就加大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让很多人自以为了解心理学,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不良暗示,最终出现了精神问题。当出现精神问题的人自动寻医问药的时候,干预精神类的药物就有了用武之地。而投资生产和推广这类药物的资本就会实现增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不是科学,是资本布的局,让很多人纷纷坠入局中。倘若人有了不良情绪,就被视为精神障碍,那么可以确定医学严重侵犯了个人情感。由此带来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和相应开支,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同时使得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难以获得关注。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急剧增加,说明这块市场非常广大,很多资本已经投入进来,开始运作了,那么有精神疾患的人会越来越多。不然心理学为何大行其道?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人为何越来越多?由此来看,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越来越多,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资本运作的行为,当然也就导致很多人判断有误,导致很多精神类疾患增多了。其实人们大可不必焦虑,也不必迷信心理学,更不必迷信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只需要认真工作,好好休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根本没必要去搞心理咨询,也没必要吃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但事实正好相反,在资本的推动下,干预精神症状的药物越来越多,起码证明人们的精神症状不容乐观,精神类疾患也越来越多,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