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来与我们不睦的邻国日本,近日居然一反常态,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对我们表示了敬意。
比如首相石破茂说,访中比访美更重要;
再如外相岩屋毅说,中华文明是亚洲伟大的文明,比如汉字、制度、宗教,我们日本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才有了今天的日本。
有句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他们这是想干啥?
网友有智慧,说了,无他,六代机一出,他们的腰就挺不住了啊!
也有网友说,道理很简单,别人强,他们亮菊;别人弱,他们举刀。
这说得实在太形象,也让我想起了一本有关日本的经典著作《菊与刀》。三年前我写过一篇读后感,这里就旧文重发,与朋友们再看一看,日本人是是什么样。原文有4000多字,这里删减了一部分(原文:)。
下面是正文。
说起日本,这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华渊源极深,以唐朝都城为榜样营建的京都就是重要见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和日本可以说文化同源,关系密切;但另一方面,我们记着十四年抗战,知道日本车很省油,知道他们获得了好些个诺贝尔奖,知道他们有小电影……
但具体的日本人又是怎样的?对于大多人来说,又面目模糊。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给我们勾勒出了日本人的整体形象: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这段话出自《菊与刀》,也正好体现了“菊”与“刀”的一层含义。
菊花象征着风雅,刀象征着杀伐。具体地说,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优美的代表;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意味着勇气、征伐、忠义、名誉。它们被用以说明构成日本文化矛盾的两极。
日本人,恰恰是混合的。
《菊与刀》的独特之处
《菊与刀》作为一本极具特色的书籍,在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之处。 其课题产生便独具一格。
一般关于一个国家及其国民的书籍,多带有吸引读者与该地建立联系、增进友好的意图,而《菊与刀》却诞生于二战结束前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日本“对抗”,秉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理念。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表示:
“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是最琢磨不透的。……为了与之对抗,我们就必须了解他们的行为。”
因此,书中所研究和展示的并非那些值得赞美、欣赏的元素,而是侧重于对抗中可利用、需妥善应对的“人性弱点”与“破绽”。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着重观照日本人的生活细节。作者认为“只有高度注意一个民族生活中的人类日常琐事,才能充分理解人类学家这一论证前提的重大意义”,因为人类的行为多是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她在面对日本人的奇特行为时,坚信其背后一定有平常的条件在起作用。
正如金克木先生所评,这种从文化即民俗方面研究日本的方式,所探讨的正是常被忽略的“国情”重要部分。
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近距离审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并与我们原有的印象进行对比,从而探寻“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
此外,作者虽未踏足日本进行实地考察,却成功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由于当时两国处于交战状态,她无法深入日本家庭进行观察。
但她通过接触生活在美国的日本本土人士,阅读欧美人士关于日本的详细记载以及日本人自己撰写的自我记录,还观看了大量日本电影宣传片、历史片和现代生活片。
凭借这些努力,她写出了在日本也颇具影响力的《菊与刀》。
日本女人的地位与自由
在日本社会中,日本女人的地位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
一方面,在社会层面,日本妇女走路通常跟在丈夫身后,社会地位看似低于丈夫,在家庭中,女孩子在礼品、关怀和教育费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不如兄弟。
但另一方面,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日本妇女又拥有一定的自由。在物质层面,她们无需缠足,也不存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情况,并且在家庭中掌管着全家的采购和金钱,成为婆婆后更是一手掌管家务。
在性问题上,虽婚前限制严格,但婚后尤其是生过孩子后,性方面的禁忌相对较少,且出身越低自由越大。
日本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会随着阶段变化而改变,媳妇通常温顺,但熬成婆婆后往往会变得苛刻。
日本男人的自由与约束
日本男人的人生在自由与约束方面有着独特的划分。
若将其人生分为幼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幼年和老年是相对自由的时期,而壮年则受到最大程度的约束,呈现出浅底 U 形曲线。这种教育中的二元性导致了他们行为的矛盾性。
不过,在成年男人的约束中,也存在某些自由,例如在肉体享乐方面。日本人认为肉体不是罪恶,灵魂中不存在善恶冲动的斗争,只有“温和的灵魂”与“粗暴的灵魂”的斗争。
他们在性享乐上禁忌较少,将妻子的范畴和性享乐的范畴划分得十分清晰,妻子甚至会为夜游的丈夫梳洗打扮并支付妓院账单。
日本人的“义理”观念
日本人特有的“义理”观念在其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常说“义理最难承受”,一个人必须像报答义务一样报答义理。义理与义务的区别在于,对义理的报答往往内心不快。义理可分为对社会的义理和对名誉的义理。
对社会的义理如婚姻关系中的契约性义务,而儿子侍奉母亲出于爱母之情则不属于义理。
在传统中,武士对主君及其同伴的关系是重要的义理,甚至超过“忠”。如今,报答义理更多地变成了对各类人的义务,有时会迫于舆论压力违背心意。
从名誉的义理来看,重点是雪除名誉污点,这要求人们坚忍和自我克制,如妇女分娩不能喊叫,男人对痛苦要处之泰然。
在日本,甚至借钱都可能抵押名誉的义理,无力还债者可能会自杀。日本孩子从十岁起就开始学习义理,学校和军队中存在着因义理而产生的欺凌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塑造,与日本侵华战争中军人的行为有着潜在联系。
日本的耻感文化
日本文化中的耻感文化与名誉的义理紧密相连。 日本人将羞耻感纳入道德体系,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为准则。
但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强制力来促使人们行善,更注重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根据他人的判断调整行动,而缺乏自身对善恶的甄别。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二战后,德国能彻底忏悔,而日本的态度却较为暧昧。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和国民性,增进对这个邻国的认识,同时也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以上只是阅读《菊与刀》的一些浅显感悟,书中还有更多深刻的内容等待读者去细细品味。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