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子《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

人活到极致,就是少。

少一些,才珍惜;少一些,才自在。

少,就是最高级的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少 食

《黄帝内经》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长期饮食过饱,易给肠胃造成负担,诱发疾病。

少吃,慢吃,才是健康的有效保障。

白居易一生坎坷,但却活到了75岁高寿,正是得益于食不过饱。

他虽爱喝酒,却不贪杯,酒至微醺便停。

他提倡素食,不喜荤腥,对大鱼大肉更是避之不及。

每次,吃到半饱,他就放下筷子,不再进食。

这不仅让他身体轻便,也让他常年康健。

《当食自喜》有一句话:“人言少吃多滋味,此是尊生第一方。”

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少食,才能守住健康;安胃,才能无病无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少 思

中医有这么一个说法:“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忧思过甚,非常不利于健康。

贾谊少年得志,年仅21岁就成了汉文帝身边最年轻的博士,前途一片光明。

只是,没过多久,他就因为锋芒毕露遭到权贵排挤。

此后,他便忧思重重、情绪沮丧。

某次,一只猫头鹰飞进了他的房间。

他觉得是不祥之兆,甚至起了轻生之念。

在低落的情绪中,他忧思成疾,不治而亡,年仅33岁。

陆游曾言:“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忧思,有时不过是自己设下囚笼枷锁。

小事想多了,身疲;大事想多了,心累;烂事想多了,意烦。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把心情照顾好,比什么都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少 欲

《韩非子》有言:“有欲甚,则邪心胜。”

欲念越多,麻烦越多,欲望少些,幸福自来。

明朝时候,尚书徐阶和孙承恩住在同一条街上。

徐阶喜欢热闹,也贪图享乐,面对友人的馈赠,他总是来者不拒。

而孙承恩则喜欢清静,每日一回家,就把门关上,拒绝一切访客。

一段时间后,徐阶不仅收到了很多奇珍异宝,老家也是田产无数。

如此这般招摇,便引起了海瑞的调查。

从此,徐阶名声扫地,锒铛入狱。

反观孙承恩,一生淡泊名利,倒也过得安稳、活得舒坦。

《菜根谭》中说:

“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意思是:世间的欲望,就像是一条狭窄的小路。你一旦踏步出去,就发现眼前荆棘丛生,布满泥泞,寸步难行。

正所谓,贪欲多苦。学会控制欲望,方能知足常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少 怨

古语云:“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怨天者无志,怨人者穷。”

真正的智者,不抱怨上天,不埋怨他人。

人越是抱怨,活得越是不得志。

苏轼一生,历经沉浮,饱尝风霜,而他始终保持乐观,口不出怨言。

被贬黜,他就修道、念佛、写诗、作画,既自娱,也自愈。

年幼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他一边祭奠,一边前行。

他从来不觉得自己被命运刁难,命运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

一路走来,他把苦难过成了诗,把无奈活成了开阔。

法国作家萨克雷说: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抱怨不休的人,永远无法拥抱明天的太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少 言

古语有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个人,如果管不住嘴,不仅会让他人陷入是非,也会给自己招惹祸端。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坚决不说。

在风云诡谲的晚清官场,曾国藩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就在于话不多、人不作。

年少时,他给自己立下三条戒规,其中一条就是:戒多言。

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提醒自己,把握说话的分寸,讲究说话的场合。

而这,也帮助他在各种复杂关系中,游刃有余。

《周易》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一个人,事多做,话少说,才会避免祸从口出。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