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授衔是我党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这也是给这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领最好的嘉奖,遗憾是因为名额有限,不能每个人都被授予将军军衔,与军衔失之交臂的将军有不少。
今天要说的就是郭化若将军,因为名额有限,他只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黄埔四期第一名,毛主席对他给予超高评价直言:“他不亚于我!”
一、义无反顾
被毛主席给予如此高评价的郭化若很多人都以为他是书香门第出身,其实不然郭化若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中,虽说家境不好,但怎耐郭化若自幼就聪慧,是邻居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遗憾的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让郭化若想要读书也成为一种奢望,但他并没有放弃,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去当小工,依靠着微薄的收入实现自己学习的愿望,在他十三岁之际终于完成了小学的学习。
依靠他的成绩当然是考上了中学,但因为学费原因,他求学之路也很坎坷。此时革命已经开始兴起了,郭化若果断地离开家乡去到了革命气息浓厚的广州,在广州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开始赚钱养活自己。
1925年郭化若进入到黄埔军校中,成为了四期中的一名学子,这也是他革命的第一步,郭化若本就聪慧,在学校中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甚至还得到了老蒋的青睐。众所周知老蒋一直都将黄埔当成是自己收敛人才的工具。
在黄埔中获得毕业考试第一的郭化若也不可避免地被老蒋看中,蒋介石就想让郭化若当自己的秘书,甚至连发两道手令,但都被郭化若拒绝了,在郭化若看来军人就应该战死沙场,在北伐战争中郭化若也是屡立战功。
遗憾的是次年中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四一二政变”,这对我党的影响之大就不用说了,并且他也影响了很多知识分子的思想其中就有郭化若。即使是在当时危急的局势下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我党。
他赶上了南昌起义,当时我党的处境也是很艰难的,为了保留有生力量,于是就决定派遣一批人去到苏联学习,其中就有郭化若。
二、高参
远在苏联的郭化若在听到井冈山胜利会师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之情,他当即就找到了校长表示要退学回家,当然回来也不是说回来就回来的,在被校长关了一个月的禁闭后他终于如愿地回到了祖国。
他最开始抵达的是上海,通过上海的组织和党中央联系上,后辗转福建终于见到了朱老总,朱老总对于他的到来是很开心的,郭化若当即就加入到我军的队伍中。在南昌起义后我党就深谙人才匮乏所带来的弊端,这才有了郭化若等人的出国学习。
这样的一位人才学成归来可以想象党中央对此的兴奋,最开始朱老总是任命他为2纵的参谋,但他仅仅用了二十多天就从2纵的参谋成为了参谋长,这也就是取决于他在漳平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打出了以少胜多的大胜仗并且还缴获了国民党军很多武器装备。
不仅是受到了朱老总的嘉奖,同时郭化若的名字也在军中响亮了起来,几个月后毛主席回到红四军,郭化若终于能够见到毛主席了,这也是郭化若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无论是在黄埔军校期间,还是在留学期间,对于毛主席的名字郭化若都是不陌生的。
他也早就拜读过毛主席的文章,心中对毛主席很是敬仰,在回到祖国后他就期盼能够见到毛主席,现在终于能够实现了。朱老总对郭化若很是欣赏,朱老总拉着郭化若给毛主席介绍道:“这是郭化若,黄埔四期毕业的,这不从苏联回来就着急见你!”
毛主席闻言笑着伸出手和郭化若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对着朱老总说道:“好啊!我们红四军,这是又多了一位秀才啊!”对于毛主席的夸奖,郭化若也有一些不好意思,虽说毛主席在此之前也没有见过郭化若,但毛主席也早就知道了这一号人。
当年在毛主席重新回到红四军前正是郭化若和彭老总联名给毛主席去了一封信,对这一封信毛主席也是印象深刻的。此时毛主席正在筹备古田会议,他当即就交给了郭化若一个任务,要他结合现实和理论写一份报告。
郭化若也是当即就答应了下来,回去后郭化若将自己关在房间内三天,终于写出了一封自己满意的长达十几页的报告。这边毛主席在看到报告的时候也是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甚至直言:“论能力,干一个师长没有问题,我说的!”
古田会议后在毛主席的建议之下郭化若成为了军部参谋处处长,也就是从此时开始郭化若开始跟随在毛主席身边,给毛主席写稿子出主意,成为了毛主席身边的高参。
根据军中的前辈回忆对郭化若也是给予了很高评价,直言他是毛主席和朱老总的“诸葛”。当然最有信服力的就是毛主席的话了。
毛主席对他也是极其赏识,将他视为是自己的诸葛,在辅佐毛主席期间郭化若也对毛主席的战术思想进行了发展,毛主席著名的“十六字方针”郭化若就为它做出了灵活的辩证注解。他总是能够切实地了解毛主席的意思,甚至能够举一反三。
三、水平不亚于我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郭化若离开了毛主席,去到了学校担任教员,毛主席向来都是识人善用的,依靠郭化若的文化,学校确实是最能够发挥他的长处的地方,就像之后毛主席让郭化若去到抗日军政大学讲课一样。
在给负责人介绍郭化若的时候毛主席也是对他赞不绝口直言:“他绝不亚于我,甚至超过了我!”毛主席看人当然是很准的,郭化若的讲课在当时别说是我党中的前辈了,就是国民党中很多将领也是记忆犹新的。
此时正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抗日的局势也是很严峻的,众所周知我党一直是推行游击战的,但国民党中有很多顽固派,他们不仅不赞同,并且还不认同游击战的地位,对于运动战不屑一顾,他们顽固的地方就是挨打了但也不知道悔改。
毛主席特意找到了郭化若,让他多写一些古代兵法的文章,宣传运动战在战争中的益处。毛主席也将这些国民党将领看得很透彻,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你给他们讲马列他们听不进去,你给他们讲古代兵法他们能听得进。”
在那之后郭化若就开始了专研之路,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参考了孙子兵法相继写出了两篇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文章,在文中也表示了中心思想“团结存、分裂亡”当时甚至还有国民党将领给编辑部写信,表示这两篇文章对他的影响。
在那之后他继续专研后写出了《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这一篇文章的影响更大,甚至都有国民党将领去找周总理打探,这一位写出这样著作的人究竟是谁,对此周总理笑着表示:“此人是毛泽东同志的高参。”
影响之大是毛主席都没有想到的,不久后郭化若就出版了《新编今译孙子兵法》,当看到桌子上的书后毛主席大笑一声说道:“古有孙子,今有郭子。”毛主席将郭化若和孙子相并论。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授衔一事就提上纲程了,众所周知在正式授衔前对于上将的人选就进行了缩减,得知此事的郭化若就主动找到军委婉拒了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