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古老的印度,阳光透过菩提树的缝隙,斑驳地洒在静谧的土地上。一位年迈的智者,他的目光深邃而宁静,仿佛洞察了世间的一切。他,就是即将步入生命黄昏的佛陀。然而,在这位智者心中,却有一个未了的心愿——寻找一位能够传承他教法的侍者。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更关乎佛教未来的命运。那么,究竟是谁,能够担此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佛陀的呼唤:我需要侍者

在佛陀的僧团中,气氛庄重而肃穆。佛陀眼见众人坐定,于是缓缓开口道:

“我今年老,体转衰弊,寿过垂讫,宜须侍者。”

这句话如同平静湖面上的涟漪,迅速在僧团中引起了波澜。佛陀需要一位侍者,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照顾,更是对教法的传承。

而他提出的要求也简单而明确:

“令瞻视我可非不可,受我所说,不失其义。”

这句话一出,让所有人都心神肃穆,这意味着侍者不仅要细心照料佛陀的饮食起居,更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佛陀的教诲,不能有任何曲解或增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一位尊者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他就是憍陈如。然而,佛陀却以他年事已高为由,婉言谢绝了。接着,耶舍尊者等也纷纷自荐,但同样未能如愿。佛陀的目光似乎在寻找着什么,难道,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理想的人选?此人究竟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耶舍尊者,这位在僧团中担任“行筹”职务的比丘,也站了出来。他管理着僧团的伙食,确保每一位僧人都能得到充足的饮食。然而,佛陀依然没有选择他。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比丘们感到困惑,他们不明白佛陀为何如此慎重。

其实,佛陀的考虑远不止于此。他深知,侍者的角色至关重要,不仅要照顾好他的生活,更要承担起维护正法久住的责任。

在佛陀看来,耶舍虽然尽职尽责,但并非最佳人选。他需要的,是一位能够深刻理解并传承他教法的侍者。

二、阿难的要求:从拒绝到接受

正当众人陷入沉思时,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了远处竹林的沙沙声。目犍连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量:究竟谁能成为佛陀心中理想的侍者呢?

突然,他心中一动,似乎有了答案。他站起身来,与其他比丘一同前往阿难的居所。

此时的阿难正静静地坐在屋内,手中拿着一卷经文,神情专注而宁静。当目犍连等人踏入屋内时,阿难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犍连微笑着说道:

“阿难,佛陀有意请你担任他的侍者。”

阿难闻言,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他连忙摆手说道:

“不可不可,我怎敢担当如此重任?”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惶恐与不安。

目犍连见状,走上前来,轻轻拍了拍阿难的肩膀。他说道:

“阿难,你为何要拒绝呢?佛陀对你一直赞赏有加,你的修为和智慧在僧团中也是有目共睹的。”

阿难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他缓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说道:

“目犍连师兄,你有所不知。佛陀如同那威严的大象,我怎能轻易接近并侍奉他呢?我怕自己会做出让佛陀失望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犍连听后,哈哈一笑。他说道:

“阿难,你真是太谦虚了。你知道吗?佛陀就像那优昙钵花一样,几千年才开一次花。而你现在有机会侍奉他,这是多么难得的因缘啊!你怎能轻易放弃呢?”

在目犍连的再三劝说下,阿难终于点了点头,但他脸上仍带着一丝犹豫。

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作为担任侍者的前提:

第一、不穿佛陀的衣服

第二、不食信众供佛之食

第三、不非时见佛。

目犍连闻言,有些诧异,问道:“阿难,你为何要提出这些条件呢?”

阿难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