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公园角落,每天清晨与傍晚,都能看到一群群精神矍铄的老人翩翩起舞。他们衣着整洁,面带笑容,享受着退休后的悠闲时光,每月按时到账的退休金,保障了他们安逸的晚年生活。旁人提及,总会说一句:“这些老人年轻时做出了贡献,现在该享享福咯。”这话没错,他们在职场拼搏,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领着工资的同时,也积攒下养老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画面切换到广大农村。曾几何时,年轻力壮的农村人响应号召,投身修水库、挖河等大型工程建设。那是怎样的场景?没有大型机械助力,靠着一双手、一副肩,硬是在荒地上筑起水利屏障,为农业丰收、为一方水土的安稳立下汗马功劳。他们自带干粮,风餐露宿,纯粹以义务工身份,不问报酬,一心只为集体、为未来。

时过境迁,如今农村老人大多只能领到每月一百多元的“退休金”,这点钱,在物价飞涨的当下,或许连基本生活物资都难以购齐。买药、看病,稍微遇到点事儿,就捉襟见肘。同样是青春付与岁月,同样为国家根基筑牢出过力,为何晚年境遇如此不同?

从制度层面看,城市较早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职工养老体系,企业、个人长期按比例缴纳社保,退休金依据缴纳年限、金额等科学核算,确保老人能有体面生活。农村养老保障起步晚、底子薄,长期以来依赖土地和子女供养模式。新农保推行后虽有改善,但前期积累不足,财政补贴有限,使得发放金额偏低。

社会观念上,城市工作常被视为“正式”“有价值”,农村劳动有时被片面当作“本分”。可事实上,没有农村粮食产出,城市谈何发展?没有当初水利工程,哪来如今城乡安稳?这种偏见无形间弱化农村老人贡献认定,影响待遇提升积极性。

当下,是时候重新校准贡献与回报天平。政府应持续加大农村养老投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补贴增长机制;拓宽农村养老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资本下乡建养老设施、助养老服务。同时,加强宣传,重塑全民对农村老人奉献记忆,让尊重与物质回馈对等。

城市与农村老人晚年不该是“冰火两重天”,补齐农村养老短板,是社会公平正义必答题,如此,才能让每一位曾为家国拼搏的老人,都沐浴在温暖余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