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没缘不相逢,无巧不成书。意思是人世之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特别是读起来妙趣横生的文章,总是充满了巧合之事,乍看上去,毫无关联,风马牛不相及之事,却总是能关联一块,也正是这些巧合,增添人们好奇心,从而认真阅读、了解的兴趣,倘若是平淡无奇的书,那自然读起来兴趣索然。在这里,介绍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位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奇遇,一位是红四军31团团长朱云卿,一位是当时的红军俘虏谭甫仁,以及后来两人发生的一些事情,读起来的确令人一叹三叠慷慨万端。
1928年春,国军几个师进攻井冈山根据地,没有打几下,在红军主力的突然袭击下,输得一败涂地,红军一下抓住300多名俘虏,为了便于管理,红军将所有俘虏都押送宁冈茅坪的一处阁楼上。
这天晚上,红军负责管理的监押官陈士榘来此检查工作时,突然听到阁楼里的一名俘虏在“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他静下来一听,竟然唱得字正腔圆音调正确,歌词也一字不差。他颇有诧异,毕竟当年的士兵文化水平低,特别是国军队伍中是明令禁止唱《国际歌》,而为名俘虏的士兵竟然能唱得如此好,好奇心的驱使便把此人叫过来询问一番。
陈士榘叫过来这名唱歌的俘虏仔细打量,只见一个衣衫略显破损的年轻人,面容憔悴,随即痛哭失声地说起当俘虏的来龙去脉。原来,自己名叫谭甫仁,本是北江农军,参加了南昌起义,没有想到的是这支队伍因缺乏战斗经验,很快被敌人打散,无奈之下只好准备回广东老家寻找革命组织,以图东山再起。
当谭甫仁走到江西樟树的时候,猛然看到此处写有“贺龙、叶挺招兵处”的招牌,他喜出望外,以为找到了组织队伍,便报名参加,直到穿上军装进入队伍,才知道原来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国民党部队,他不小心走错阵营,颓然垂泪,而且逃跑已经变成不可能了,只好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逃离,回到组织阵营中去。不久之后,这支队伍奉命进攻井冈山,却被红军全歼,自己也就成了俘虏。
陈士榘问道:“你这唱的歌是从哪儿学的?”他回答:是我们农军学校的校长朱云卿教的,校长教唱《国际歌》的时候,那时大家对革命都充满了热情,那时,朱云卿校长还会一个一个指导我们唱歌。越想心潮就越澎湃的谭甫仁情不自禁地开始吟唱起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陈士榘知道谭甫仁能说得如此流畅,十有八九是真的,但是还是不放心地问了一句:“空口无凭,让人如何信你的话?”谭甫仁回答:“若是朱云卿校长在,他就能证明我的革命经历,证明我曾经加入了组织。可惜我离开北江太久了,不知道他现在到哪儿了。”
没有想到的是,幸运之门在谭甫仁新的人生征途中豁然洞开,他他翘首期盼的校长,此时此刻已经成为井冈山上的著名骁将,已经担任第一师一团团长。随后,落难的谭甫仁在陈士榘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同乡兼校长。他激动万分,只叫了一声“朱校长”,就说不出话来了,热泪盈眶地往下掉。
朱云卿见到谭甫仁也很激动,走上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广居同志,你的情况我都知道了。你本就是一位组织成员,现在重新回到革命队伍就好了。虽然出了点波折,但安全回来就好。红军还是你的家。”谭甫仁立刻表示要加入红军。
谭甫仁,出生在广东仁化城口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刚刚高小毕业年仅16岁的他,看到蓬勃发展的仁化地区工农运动,便积极投身了革命。随后被当地送到北江农军学校第一期学习,由于成绩优异,工作积极,当时农军学校校长朱云卿对他格外重视,还亲自介绍他加入组织,谭甫仁十分感谢自己的恩师和同乡朱云卿。
朱云卿,广东梅州梅县区人,他家中是南洋华侨,他是1910年在南洋生长。人很聪明,幼时感(到)帝国主义压迫,生活很受刺激,常感觉祖国不能独立,在外亦受人轻侮,即思回国革命。随后加入组织,在广东参加农民运动。旋即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军事、政治都学得很好。东江战役,即任排长,立了一些功勋。以后又调入广东高级军事班研究数月,学识更为优长。随后,前往韶关办农运讲学所,任北江农军学校校长,培养了不少革命干部。后来上了井冈山担任团参谋长、团长。
朱云卿和谭甫仁两位同乡、同志在井冈山上久别重逢,在朱云卿的引荐下,参加红军的谭甫仁被任命为营士兵委员会干事。这一年,朱云卿率领谭甫仁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湘赣两军各一部趁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团长朱云卿当机立断:留2连在永新西南山区牵制敌军,1连、3连火速上山,会同32团保卫井冈山!
下午4时许,敌军在炮火掩护下,投入了更多兵力,黄洋界上硝烟弥漫。红军弹药逐渐匮乏,敌人攻势却越来越猛。情急之中,谭甫仁想到了之前修好的一门迫击炮,便询问团长:“团长,团长!炮!我们之前修好的炮呢?”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朱云卿立刻让人把大炮抬出来,放进炮弹。可是运气不佳,第一发炮弹是哑弹,第二发炮弹也是哑弹!怎么办?还剩下最后一发炮弹了!响亮的轰炸声,证明了第三发炮弹的威力,被炮弹击中的敌人还以为是红军主力回来了,吓得连忙抱头逃窜。朱云卿立刻率领部队乘胜追击,隐蔽在工事中的红军战士和暴动队员、赤卫队员,纷纷跃出堑壕,手执梭镖、红旗,铺天盖地冲下山去。刹那间,冲杀声、呐喊声响成一片,犹如千军万马。此战大获全胜。
后来,朱云卿又参加了红四军历史上有名的大柏地战斗。他率31团向敌左翼发起攻击,迅速夺取了四二八高地南侧诸高地。并与另外两路部队形成包围圈,一鼓作气,全歼敌人1个团,俘虏敌正副团长。红1军团成立时,战功卓著的他任为1军团参谋长。红1方面军成立时他任方面军参谋长。他拟定作战方案、部署兵力、组织部队行动……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他的计划、布置都很好。红军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战斗的胜利,朱云卿功不可没。
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期间,朱云卿主持编写了关于游击战十条原则的通令,提出扰敌、堵敌、截敌等方法,丰富了红军游击战的基本原则。由于他的卓越贡献,上级任命朱云卿为中革军委总参谋部部长(总参谋长),这样,年仅24岁的朱云卿,便成为我军第一任总参谋长,也是最年轻的总参谋长。作为总参谋部部长的朱云卿做事踏实,脚踏实地,而且记忆力惊人,据战友们回忆,作为总参谋长的他,红军打仗布置战斗任务时,他站在田埂上,可以直呼所有营、连长和战士的姓名,调整部队行进路线,使各级指挥员深为钦佩,说明他对红军队伍真正做到了了如指掌。
就在这个时候,由于过度操劳,朱云卿一病不起,领导不得不将他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后方医院设在吉安东固山脚下的元山,此处较为封闭,风光旖旎、泉水叮咚,周围群山环绕,只有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医院是一所农家,由于敌人的封锁,加上地处偏僻,药品奇缺,所以多少用草药。医疗设备非常简陋,器械和药品奇缺。木匠的锯子、屠夫的刀子、竹制的镊子和探针、木制的夹板,都用来做手术。
1931年6月的一天,由于此地条件简陋,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补充,警卫战士和一些医护人员只能经常去河里捉鱼。 有一次他们抓鱼回来,发现朱云卿已被混进红军内部的特务用刀子杀死在了病床上。
朱云卿遇害牺牲,全军震动,经过侦察,国民党特务通过假冒医护人员混入红军医院搞破坏,是国民党特工常用的手段。一来,医院里的防守相对松懈,且非战时有机会进医院治疗的往往都是军官,如果破坏得手将会给红军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二来,医院里人流量大,得手后容易脱身。而且这次收买院长陈紫丰,此人已经投入了AB团成为一名可耻的叛徒。因为这件事情,我军为了清理AB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因此造成过肃反扩大化。朱云卿牺牲时年仅24岁,这个年纪本是乘长风破万里浪,为革命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但英雄没有战死沙场,而是屈死在自己人建立的医院的病床上,令人无比痛惜。
再说被总参谋长朱云卿引入红军队伍中的谭甫仁,得知自己的同乡、上司与革命道理的领路人牺牲,他哭了许久,决定化悲痛这力量,投入到红军的战斗中去,接下来,谭甫仁凭借着过人的战功,升迁非常快。红军时期,先后担任了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师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更好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进行了改编,统一改为八路军或新四军。谭甫仁任115师344旅687团政训处主任,当时,日军逼近平型关这个咽喉要道,地理位置特殊,上级决定在此伏击日军。在战斗动员会上,谭甫仁慷慨激昂地说:“我们要让日军明白,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是不可战胜的!”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战斗开始后,他所在的部队驻守蔡家峪和西沟村一带,负责斩断日军后退逃跑之路,战斗异常激烈,我军在付出惨痛代价后,成功歼灭日军。他晋升为旅政治部副主任、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长、教导七旅政委。
抗战胜利后,谭甫仁任军区副司令员,后被调到东北,先后担任军分区政委、旅政委、军副政委,谭甫仁作战非常勇敢,指挥若定,从红军时期到解放战争,参与了一至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东征和西征、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解放广东、万山群岛等历次战役。从冰天雪地的东北,一直打到了东海之畔,真是威风赫赫、战功卓著。
1955年全军大授军衔时,担任武汉军区副政委的谭甫仁被授予中将军衔。无论是战功还是资历,都是实至名归。此时此刻,他想起了27年前自己当红军的引路人朱云卿校长,要是没有过早地牺牲,他的军衔应该是元帅级别。
1967年谭甫仁被调往昆明军区任政委、省革委会主任,他无论在哪里工作,都工作得非常好。不仅深入部队,还深入地方群众。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令人痛心疾首的是,1970年底,谭甫仁在军区的家中被坏人暗杀,一代有才之将就此陨落。
哀哉!朱云卿!悲哉!谭甫仁!这对早期是同乡、师生、战友、官兵的坚强革命家,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立下了无数战功,没有战死沙场却以同样的方式壮烈牺牲,更为令人愤怒的是,他俩的牺牲有一个相同的重要原因,因为警卫工作的疏忽和大意,朱云卿的警卫人员去捕鱼,而谭甫仁的警卫听到枪声后,竟躲在屋内不敢出来。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永恒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