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登山?攀登高山的魅力和价值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去尝试可能危及生命的高海拔攀登?为什么要去挑战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高峰、第三高峰……对一些人来说,这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些问题根本无须回答。但纵然从不登山的人,也大都听过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那句:“我们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攀登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度过人生,《攀登者:站在雪峰之巅》(以下简称《攀登者》)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个答案——当然,这绝非标准答案,更不是唯一的答案。

一份孤勇的坚持

一个艰难的抉择

当1986年,意大利登山“皇帝”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成为全球14座8000米山峰的首位完攀者,“14座”便成为攀登者们梦寐以求的圣杯

《攀登者》的作者艾德·韦斯特是美国最出色的高海拔登山家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个无氧登顶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的人。在这本28.6万字扣人心弦的回忆录里,艾德写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他的出生、成长、求学、婚姻、家庭、事业等。其中最浓墨重彩的,是他用生命中最美好的18年(1987年—2005年),以高度的专注、努力和热情,听从内心的声音,一次次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潜心追求登山界的圣杯的过程:站在所有8000米雪峰之巅,而且不使用氧气瓶!阅读《攀登者》,读者不仅能清晰地看到一名世界顶尖的极限登山运动员的成长线,如亲临现场般了解攀登这项令人惊叹的运动,更会被艾德那种不断探索生命极限、不断拓宽人生边界的精神力量,以及坚韧、克制、善良、理性等种种美好的人性之光所震撼。

艾德出生于1959年,在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州一个名叫罗克福德的小镇长大——这里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地方。

艾德从小就喜欢运动,16岁时,他读了莫里斯·赫尔佐格的《安纳普尔纳》,这是有关人类登顶第一座8000米级高峰的记录。一读完这本书,艾德就知道,参加喜马拉雅探险队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于是他开始想:我要怎么做才能被邀请参加喜马拉雅山的探险?他意识到,要达到这个目标,自己必须要先爬很多更小、更低的山峰。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了,至少,要先搬到一个有山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去登山。

阅读《攀登者》,循着艾德的笔触,我们可以很容易看清他从“默默无闻”到“成功发迹”的过程。他对最终目标保持长时间的专注,不在乎一时一刻的得失,紧盯方向和前景,不让任何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及无论如何都要跟自己钦佩的、想成为的人一起工作的思维方式,都让人深受启发。尤其是,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本职工作与所挚爱的登山事业相冲突的时候,艾德的选择和放弃更让人心生敬意。

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这种抉择就像薛定谔的猫,成功失败概率各半,面临这样两难的选择,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魄力?因为喜欢去做,又因为足够喜欢而去承担,多少人会有勇气,选择这样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方式?

最后,艾德在登山领域功成名就,他可以毫不迟疑地大声说: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登山是种生活方式

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完成所有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后,艾德希望能继续用自己探险的经历来鼓舞和激励其他人。他越来越重视公开演讲,向公众讲述自己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做。高海拔攀登这项运动注定是小众的,雪山所象征的诗与远方,只属于少部分人。但登山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不是简单的攀爬,更是对自我的挑战,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不懈的坚持,是对人类心灵可抵达何种深度的不断探索。见高山,见众生,见自己。山区的经验教训,以及攀登者所必备的勇气、执着、决心、审慎等种种品质,同样适用于日常的工作与生活。那些来之不易的成功,也大都有一些共通的基本原则。

艾德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不是拿起一把锤子就可以建造一座房子”。同样地,你不是拿起一把冰镐就可以爬上8000米高的山峰。你需要从最基础开始,逐步提高。他花了18年,才完成非常艰难的“8000米行动”。一般来说,一个没有基础的人要攀登上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艾德所做的就是一天一天迈进,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这18年来,每一次探险回到家仅仅几周后,他就开始为下一次探险作计划和准备。他对自己所要做的事充满激情,而且从未想过放弃。最终,艾德拿到了他孜孜以求的圣杯。

在阅读《攀登者》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艾德一以贯之的做事风格。他在书中多次提到,他的理念是“闭上嘴努力工作”。他天生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目标导向和自我激励的人,不喜欢半途而废,喜欢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无论做什么,他都要求自己站好最后一班岗,钉上最后一颗钉子。他登山时如此,打工时如此,求学时也是如此。所以,他拿到了兽医博士学位。去登山,也达到了世界级的顶尖水平。

艾德最后且花最多时间才完成的,是安纳普尔纳峰。他后来在演讲中说,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安纳普尔纳,它可能是一个艰难的项目、一种糟糕的疾病、一段亟待修复的关系、一个值得期待的挑战,攀登的诀窍是找到一种将逆境转化为积极的方式。这个观点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很多听过艾德演讲的人,都把他当作榜样铭记于心。当面对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挑战时,他们会问自己:艾德会怎么做呢?

在笔者看来,这也是这本回忆录之于普通读者的最大价值所在。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里一定要有座大山。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成为站在雪峰之巅的攀登者,但同样可以做一个人生理想的兑现者。成事的逻辑是相通的,无论在生活中面临什么挑战,我们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完成:一直对最终目标保持专注,不管它看起来有多遥远,把宏伟的目标分解为切实的步骤一点点推进,保持耐心,行稳致远,直至抵达。

把精力集中在一座山上,一座属于自己的山。

不是冒险,是控制

不是征服,是感激

高海拔攀登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运动项目,圈外人了解得不多。尽管如此,每年春夏,在向导的带领下,背着氧气瓶,以登顶珠峰为目标的商业攀登,还是带“热”了这项门槛极高的运动,在“挑战人生第一座雪山”的登山热潮的影响下,一些雪山景区甚至开始“堵车”。

不少人以为,挑战高海拔攀登的人,是为了追求冒险、追求刺激。但攀登不只是勇敢者的游戏,现代攀登文化本质在于控制,在可控的状态下享受登山。什么时候登顶,什么时候下撤,需要权衡和考量,更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冷静的头脑。成熟的阿式攀登者都是风险管理大师。2019年底,阿尔卑斯式攀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艾德对8000米山峰进行过30次的探险,登上顶峰总计达到了20次。也就是说,他会谨慎地评估可能遇到的风险,他曾经不得已,或者为了安全起见,放弃了10次登顶的可能。当被人称作“喜欢冒险的人”时,艾德总会纠正对方,“我不是喜欢冒险的人,我是个懂得管理风险的人”。在登山的过程中,艾德总是遵循安全第一、乐趣第二、成功第三的原则。“登顶是可以选择的,但是下山是必须的。”他说。他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登山者,在他看来,登山中的竞争是错误的,登山的动力应该发自各人内心。他登山不是为了击败别人,而只是和自己竞争。哪怕知道还有其他人跟自己一样在追逐14座圣杯,随时可能被别人捷足先登,但只要直觉和经验提醒他止步,他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下山。他甚至曾在非常接近珠峰之巅时毅然选择折返。

在书中,艾德如实记录了攀登的真实情况,讲述了曾经的登山伙伴们致命的判断失误,以及自己命悬一线和勇敢救人的经历,展现了高海拔登山的残酷性与其教科书般的风险管理策略,并首次详细介绍了自己在1996年珠峰山难中的见闻及所承担的重要且英勇的角色(1996年珠峰山难因《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而众所周知)。

回顾自己的“8000米行动”,艾德最引以为傲的是,整个过程他都是在安全和谨慎的态度下完成的。他从未冻伤或受重伤,没有患过任何严重的高山病。他帮助了许多登山者从8000米级山峰下来,但从来没有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下山。最重要的是,他从未在登山时失去过自己的搭档。其实就算不登山,风险管理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必修课。因为我们都想像艾德那样,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景色,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然后活着回来。

当艾德完成了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登顶的消息传出的时候,美国媒体颇为激动。星巴克让其提供个人座右铭,打算印在800万个咖啡杯上。艾德选择了这段话来表述自己的哲学:“我在登山过程中学到了你不能征服任何东西。山峰是不能被征服的,它们应该受到尊重并以谦卑的心来对待。如果我们接受山所给予的,怀着耐心和渴望,并做好准备,那么山峰将允许我们登上它的顶峰。我相信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不是征服,不是攻克,而是感激。的确,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攀登者:站在雪峰之巅》

[美]艾德·韦斯特

[美]大卫·罗伯茨 著

杨婕 善瑜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廖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