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C世界拉力锦标赛常年被誉为“地球上最严苛的赛车运动之一”,它不只是在柏油、碎石、冰雪等多样路面上竞速(参数丨图片),更是一个汽车制造商展示技术实力、品牌底蕴的绝佳舞台。
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Group 4到80年代早期的Group B,再到近代WRC规格,拉力赛车经历了多次规则变革与技术飞跃,曾涌现出奥迪Quattro、标致205 T16、蓝起亚Stratos等一系列如雷贯耳的划时代作品。
然而进入21世纪后,WRC在全球车迷圈的影响力渐渐被F1和部分耐力赛所掩盖,商业回报与观众热潮均不及昔日辉煌。如今,国际汽联终于决定在2027年再次对WRC顶级组别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即新的“WRC27”规则。
它将在车体形式与动力总成方面引入前所未有的灵活性,甚至容许纯电、混动乃至多元燃油同台竞逐,让原本以小型掀背或紧凑轿车为主的拉力车队,有机会使用跨界SUV、轿跑、甚至独创“概念外壳”参赛。
与此同时,造车成本将被大幅控制,以求吸引更多厂商与车迷重新投向这一古老而又魅力不减的赛车项目。
很多人会问:WRC为何需要如此“推倒重来”?
这背后既有体育赛事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有厂商对赛车投入产出比的审慎考量,更关系到汽车文化与技术发展的新走向。
过去几十年间,拉力赛曾是世界车迷心中的“机动狂野之最”:在又窄又颠簸的山路或林道上全速狂飙,车辆腾空飞越、轮胎踏碎砂石的画面点燃无数观众的心。但随着时代变迁及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SUV化乃至更多元选择的转型,WRC若想保持与市场的贴合度、吸引更多车厂参与,就必须彻底审视现行规则的瓶颈。
Author/酷乐汽车
要理解“WRC27”改革之重大,需要先回顾拉力赛事规则的演进脉络,而记忆中最疯狂的当属80年代Group B时代。
凭借技术限制松动、几乎无上限的功率输出,奥迪Quattro、标致205 T16、蓝起亚Delta S4等怪兽级车型相继问世,数百匹到数千匹马力的说法甚嚣尘上。在短短数年里,Group B车速和性能都达到惊人高度,同时过度的性能最终失控酿成若干车祸与观众伤亡,最终Group B组别在1987年被FIA紧急叫停。
其后,WRC转向更保守的Group A及其改良版本(如WRC规格),在上世纪90年代至千禧年初诞生了斯巴鲁Impreza WRC、三菱Lancer Evo、丰田Celica GT-Four以及福特Focus WRC等名作。
那段时期,厂商们的投入热度远胜今天,斯巴鲁、三菱、雪铁龙、标致、福特、丰田等大厂纷至沓来,每年都有明星车手和新车开展激烈竞争,吸引全球电视转播与媒体关注。
然而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厂商对拉力运动的热情下降,以及F1、耐力赛(如WEC)在商业营销上的抢眼表现,让WRC渐渐失去市场聚光灯。FIA多次尝试通过规则微调、降低排量、简化传动等方式来减低成本,希望维持厂商参与度,然而收效甚微。
2022年开始的Rally1规格则在传统1.6升涡轮引擎基础上追加混动系统,让赛车拥有500匹以上的马力,理论上速度比以往更快也更环保。但最终参赛的依然只有丰田(GR Yaris Rally1混动)、现代(i20 N Rally1混动)和M-Sport福特(Puma Rally1混动)三家,引擎和混动套件研发让成本飙升,厂商却未获得足够的市场回报。
观众热情也不若80-90年代火爆,以至于WRC商业权益持有人一度拟挂牌出售,报价5.5亿美元左右,却少见买家问津。
在这一前提下,FIA则重修女给WRC做了定位 —— WRC不应再期待成为“仅次于F1”的高成本技术秀,而要回归“造价合理、多元车厂可参与”的初衷。这样,才能重现当年Group A/WRC盛行时各厂同场竞技的盛况。
正因如此,WRC27规则强调两大方向,其一,引入更灵活的车身与动力形式,其二,大幅压低造车与参赛成本,让更多品牌回到WRC舞台来讲“越野+拉力”的故事。
根据FIA目前透露的信息,WRC27规则将沿用Rally1车架的底层结构,即钢管空间框架,但车身外壳可以随厂商或参赛团队的需求选择,无论是两厢掀背、三厢轿车、跑车Coupe,还是跨界SUV甚至独创设计造型,都能覆盖在统一拉力底盘上。
这样的设定,可以让更多车企以自己主流或畅销车型的外观形态来打造参赛赛车,从而在品牌营销上更贴近市场。
例如一家车厂主推电动SUV,它完全可以在此平台上“披”一个SUV外壳参赛,想要推广紧凑轿车也同样可使用相同空间框架,换上轿车外观、并对悬挂与空气动力学做适配设计。
与过去严格限制车型长度、轮廓、三厢/掀背等规格相比,这是史无前例的宽松形态。
在动力系统上,WRC27亦采用均衡理念,允许纯内燃机、混动、甚至纯电动车同场竞技。FIA将通过“扭矩传感器”与平衡机制来平衡不同动力形式下的功率与扭矩输出,具体做法可能类似WEC耐力赛中的Hypercar与LMDh多种混动系统并存,通过技术手段让各类型动力在比赛中具有相近竞争力。
理论上,你可能看见一台1.6T燃油车、一台插混以及纯电动小型SUV互相较劲,特别考验赛事管理者在性能平衡和实地测试的功力。
此外,WRC27在成本控制上也下了大力气,FIA计划将整车造价封顶在34.5万欧元,限制车队的技术人员规模、统一和减价某些关键部件,如变速箱、转向系统、混动单元等等。
WRC官方表示,此举可使顶级组别车队的运行费用比现行Rally1缩减一半左右。对大部分厂商来说,这是相当诱人的门槛下降,因为过去Rally1/WRCar年代,光一场比赛的后勤团队就常超过50人,耗费惊人。
若能把费用降至更合理区间,就可能吸引部分新势力品牌或原本只在小组别玩耍的车厂升级参赛。
对赛车运动而言,群众基础和厂商支持是所必须的,拉力在汽车文化中扮演的是“跨地形、多路面、极度真实”的实践平台,许多公路车技术如四驱系统、涡轮增压、轻量化材料、底盘强化等,都能在拉力中得到直接检验。
曾几何时,三菱、斯巴鲁、福特、雪铁龙等将拉力赛成绩与量产车形象深度绑定,让年轻车迷追捧Evo、Impreza、Focus RS等承袭赛道基因的民用高性能版本。
可如今,SUV电动化正风头正劲,消费者对传统紧凑性能掀背车型关注度下降,不少厂商在评估投入后,觉得WRC对新车销量推动不大,再加上车队运营开支过高,几乎难有商业回报。
全球主流市场目前对SUV与跨界车型需求持续高涨,但按此前WRC形象,车队多使用小型掀背,如丰田Yaris、现代i20等,允许SUV或跨界车参赛,厂商就能更好地宣传市场主力车型。
比如现代可考虑以Tucson或Kona N造型做拉力赛车,丰田则能把RAV4或C-HR外型套在空间框架上参战,这无疑对品牌推广更贴近现实消费者。
目前的汽车行业正处在电动/混动挑战传统燃油的十字路口,让赛车也反映这一多元化生态,或许比“一刀切”地硬性要求全部电动化更具现实可行性。
一些厂商在纯电平台上有技术储备,但还在观望拉力场景的适配度,另一些则仍想展示高效率内燃机或轻混动力。通过相对公平的性能平衡机制,便能把更多品牌吸纳进来,大幅提高WRC的看点与话题度。
拉力赛本身具有独特魅力,车手与领航在各崎岖路段拼搏,充满不可预测性,如果厂商的技术路线也多元,观众能欣赏到涡轮1.6T燃油车在泥地的爆裂声浪,也能看到电动车在爬坡时那种瞬时扭矩爆发。
甚至会出现以下场景:纯电车型在高速直线很强,但在连续弯道和温度管理上出现衰减,燃油车或混动车也许能凭借耐久性与机械声浪赢得观众。这种有机竞争可能比单调的同质化赛车更具文化冲击力。
在更灵活的规则下,厂商或许会尝试开发新的电动四驱系统、能快速充电或换电的电池解决方案,以及低排放或替代燃料的内燃机,以适应拉力场景。
如果能在高强度赛事中验证这些技术,对量产车推广是极大助力。拉力比赛对冷却、扭矩分配、耐振动、耐高温等都有严苛要求,往往能驱动车厂在材料和结构上迭代改良。长远看这也有助于电动车技术在极端条件下的研发。
当然,WRC27依旧面临不少挑战。
耐力赛LMDh/Hypercar已有一定经验,通过燃油流量、重量、扭矩限制等手段让车队能在同一层级竞争。但拉力赛路段短且多变,一些特殊赛段(如冰雪或夜间砂石)会放大某种动力形式的优势或劣势。
FIA必须针对扭矩输出、车重、电量管理等设计一套灵活公平规则,否则纯电车若扭矩爆发特别猛,燃油车难以追赶,或燃油车在补给时间上有优势,电动车则可能花更多时间充电。
在拉力历史上,机械声浪和换挡轰鸣向来是吸粉利器。
纯电动车虽然加速凌厉,却缺乏嘶吼声。有些观众也许会觉得“电动+拉力”不够带劲儿,FIA或车厂可能需要借助人工音效或新的直播方式,来增强赛事的听觉冲击与观赏性。
另外,耗资虽然可减半,但仍对小品牌而言压力不小。
真正愿意投身WRC,需要在全球范围建团队、运送后勤设备去各国赛段,资金依旧可观。同时赛事本身也需要加强宣传,与社交媒体及新年轻观众深度互动,否则难以让这曾经的传奇重回大众视野。
而这一次的WRC27新方向则标志着世界拉力锦标赛的一次大规模“自我革新”,这也许会在2027年以后改变我们对顶级拉力车的固有印象 —— 不再只是“小钢炮+涡轮+四驱”,而是可能出现林林总总的车身形态,动力系统从吼声震天的涡轮大法到安静无声的纯电,都能跑同一条山路、林道或冰雪赛段。
曾经在Group B时代,人们见识过极致动力输出、见证了许多疯狂且危险的时刻,到了Group A/WRC时代,我们看到厂商聚焦有限排量的高效发动机,以及对空气动力学和底盘的精妙研发,在Rally1时代,混动更上一层楼,但商业上未能带来大爆发。
现在的灵活规则有可能让观众看到更多汽车文化的交融,SUV形象和纯电动扭矩爆发,能在某些赛段力压传统燃油,而一些厂商仍保持经典涡轮引擎轰鸣,抓住对声浪有情怀的粉丝。
甚至我们会看到,马自达带着新一代转子混动SUV重回WRC,以及中国品牌以电动跨界车来参赛,一切皆有可能,这些都是可能的未来亮点。那些年轻人迷恋的电动小车,也能高速飞驰过连续发卡弯,这对车企宣传和粉丝经济都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再者,拉力作为最贴近普通道路环境的赛车项目,如果能在电动与燃油混战的版图中保持健康发展,无疑会为下一轮公路量产车革新带来更多参考样本,也为汽车技术的多元路线提供一块极限测试的试验田。
WRC赛事自创立以来,一直在激进和务实、冒险和安全、性能与经济性之间不断摇摆。
80年代Group B见证了赛车速度过度膨胀,以至于事故频发而被急停,90年代到千禧年的WRC时代让我们看到了各大厂商互相角力、掀起产销两旺的“拉力街车”浪潮,近十多年里,WRC则面临在商业层面日趋式微、厂商势力减少的现实窘况。
有了WRC27规则革新,我们可以期待更多车企大胆加入,用自家SUV、掀背轿跑或专属概念车壳来征战泥路、砂石和冰雪赛段,重现那种百花齐放的热闹场面,观众则能重新找回当年Group A或WRC时代多厂牌争艳的趣味。
这也给所有热衷拉力文化与汽车技术的人一个新的希望,世界拉力锦标赛或许能在2027年后迎来一番全新的面貌,这也正是WRC的内核与美好之处 ——无论环境再变、规则再改,拉力的灵魂永不散去,只要还有人相信“在最恶劣道路上竞速是一种极致浪漫”,WRC就有望再展雄风。
More
今日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