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考试(八省联考)今天正式开考,四川、河南、山西、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将统一开展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试题参考高考命制(语数外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考生可提前适应新高考模式、考试流程和题型等。它是2025高考题型的“风向标”,对高考前查漏补缺非常有效。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看今年的作文难度
01
河南、四川、山西
【命题解读】
材料引用丰子恺的话提出人原本是艺术且富于同情的,但社会对这一特质有阻碍或 消磨作用。这一观点启迪考生思考 社会对人性的影响 ,以及如何在社会环境中保持人性中美好。
材料中的关键词“艺术”可理解为 对生活美好的感知、创造以及对美的追求 ,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情心”体现了对他人痛苦、不幸的理解和关怀,是人性中善良、共情的一面。但快节奏的生活、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学历内卷的压力等“世智”使得人们可能会压抑个性和情感,使人变得冷漠、麻木,对美的感知变得迟钝,对他人的同情也逐渐减弱。
材料的第三句说“聪明的人能能外部的压迫下,保藏可贵的心”,这其实是引导考生思考个体如何在社会的影响下保持自我,如何通过自我觉醒和努力来抵抗外界的“消磨”。
归根到底,这道作文题指向的还是高频主题“自我与环境”。该主题在《赢在素材4·高频主题素材》中有完整的拆解。
【参考立意】
赞同立意:反思社会对人性的影响,探讨如何重新找回人性的美好。
①“公园20分钟效应”:偶尔走出社会时钟,摆脱束缚,享受自然的美好
②《我的阿勒泰》走红,精神内耗时不妨去拥抱下旷野的风
③年轻人爱上夜校,在发展兴趣中追寻自我
不赞同立意:提出异议,人的成长中,“世智”并非完全是对艺术和同情心的压迫,也会对它进行丰富和深化,教育可以引导人们发现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培养同情心 。
①山川美景跃上“语文课本封面”
②Citywalk:在慢节奏中感受身边的美好
③珍视方言,留住声音里的乡愁
02
陕西
【命题解读】
这道作文题材料极简,写作范围和主旨非常明确,在教材的学习任务中多次出现,审题门槛几乎为零,属于思辨型材料作文题。
核心概念是辩论赛,思辨话题是辩论赛这样的活动是否有利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增进对事物的理解。这要求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思考辩论赛的价值和意义。
1. 理解核心概念“辩论赛” :辩论赛是一种智力交锋的形式,通过逻辑和论据来支持或反驳某一观点;辩论赛强调思维的敏捷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论据的充分性。
2. 析透思辨话题:
①把握“推动知识进步”:知识进步通常指新知识的产生、旧知识的更新或深化。思考辩论赛如何促进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
②理解“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增进理解”意味着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有更深入、更全面或更准确的把握。思考辩论赛如何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的认识或改变我们的观念。
③关联①和②:思考辩论赛如何通过推动知识进步来增进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或者,思考辩论赛如何通过增进理解来推动知识的进步。
在《高考一类文》中,归纳了4种思辨类型,并逐一给出审题模板,直击得分点!
【参考立意】
立意1:辩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推动知识的进步。
立意2:通过深入的探讨和辩论,人们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知识领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某一事物或现象。
02
青海、宁夏、内蒙古、云南
【命题解读】
材料出自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文《敬业与乐业》,体现了“教考衔接”的导向。原文意在强调在任何岗位上,只要能够尽心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将工作做到最好,就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拆解材料关键词,可以得出要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需要结合才能、境地,并做到圆满。
才能是指个人的内在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境地即身处的外部位置、环境,可以理解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也可以理解为根据自己的境地和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是盲目追求不适合自己的目标。做到圆满即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追求精益求精。
行文中,我们可以分别阐释才能、境地、圆满三者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作用,也可以以此为基点讨论如何通过职业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立意】
立意1:善用个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就能实现自我价值。
立意2:追求卓越,发扬工匠精神。
立意3:适应环境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将工作做到圆满。
立意4:热爱工作,享受工作,不仅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