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革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难,大家都知道,邓公自始至终都是反对文革,并因此遭受长期不公正的对待和迫害。

然而,后来在回顾这段沉重历史时,邓公却提出“文革”也有一功的观点,宛如一声惊雷,打破常规认知,让人不禁陷入深思:这“一功”究竟体现在何处?邓公又是基于怎样的考量说出这番话?

二、邓小平与“文革”的渊源

邓小平在这场风暴中历经磨难。运动伊始,邓小平就被错误地批判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受到猛烈冲击,被剥夺了一切职务,陷入困境。

1969年,他更是被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改造。但邓小平并未因此沉沦,他在困境中深入思考,对“文革”的荒谬与危害有了愈发清晰且深刻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邓小平迎来第二次复出机会,毛主席指示“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临危受命,凭借卓越领导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全面整顿工作。

他从问题严重的铁路运输部门入手,迅速扭转混乱局面,随后整顿范围逐步扩大至钢铁、军队、科技、文艺等诸多领域,让人们在黑暗混沌中看到希望曙光,也让停滞许久的国家机器艰难地重新运转起来。

可当毛主席希望他主持会议对“文革”做出“基本正确”评价时,邓小平坚守内心真实想法,委婉而坚决地予以拒绝。

他深知,“文革”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是无尽伤痛,绝不能违背事实、罔顾真相去肯定这场错误运动。

这种态度,无疑展现出他非凡的政治勇气与坚定原则,也为后续他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与精准评价埋下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文革”之功的多维剖析

(一)思想觉醒的催化剂

“文革”宛如一场强烈风暴,虽带来巨大破坏,却也意外成为思想觉醒的催化剂。在那动荡混乱的十年间,人们目睹了狂热盲从引发的种种荒诞行径,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陷入深沉忧虑与思索。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念、体制,在实践检验下暴露出诸多弊端。

从政治体制看,权力过度集中,民主法制遭受肆意践踏,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一言堂”现象盛行,诸多冤假错案频发。

在经济领域,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大搞“穷过渡”“大锅饭”,致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百姓生活困苦,物资匮乏成为常态,这促使人们反思经济发展模式,意识到唯有遵循市场规律、激发生产活力,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教育方面,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学校停课、学术研究停滞,古籍文物惨遭损毁,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几近断裂,科技发展亦严重受阻,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人们由此深知知识、人才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对民族复兴的关键意义。

这些基于苦难的反思,如同点点火种,在人们心底悄然汇聚,为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埋下伏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源泉。

(二)改革开放的助推器

“文革”造成的满目疮痍,让国人对旧有发展路径彻底绝望,转而急切探寻新出路,这为改革开放营造出强大的民意基础与紧迫需求。

在那混乱无序、经济凋敝的岁月,人们吃尽苦头,物资凭票供应,生活质量急剧下滑,与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愈发显著,如同时期西方国家借助科技革命飞速发展,而中国却在内耗中停滞不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困境,改革开放的提出宛如一道曙光,让人们看到希望。大批曾在“文革”中历经磨难、对现实问题有着深刻洞察的有识之士,如邓小平、陈云等,挺身而出,引领改革方向。

他们深知,唯有打破封闭僵化体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引入市场机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才能激活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喷薄而出,化作支持改革的坚定力量,无论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还是城市企业改革试点,都得到群众热烈响应。可以说,“文革”的惨痛教训犹如一记猛鞭,抽醒了沉睡的中国,促使其加速迈向改革开放新征程,拥抱世界发展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政策路线的校正仪

“文革”以极其沉重的代价,为党和国家政策路线调整校准了方向。运动期间,党、国家和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些血与泪的教训让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左”倾错误的巨大危害。

痛定思痛,党中央开始重新审视并调整发展战略,将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导向,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工作围绕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展开。

重新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客观规律,不再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大规模群众运动式发展,而是依据国情、脚踏实地谋划发展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组织路线上,注重选拔任用德才兼备、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干部,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同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制度体系,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沿着稳定、健康、科学的轨道前行。这些从错误中汲取、由苦难铸就的正确路线政策,成为中国后续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石。

四、邓小平辩证看待“文革”的智慧

邓小平提出“文革”有“一功”,绝非对那场灾难的美化或肯定,而是站在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高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眼光洞察历史的深刻论断。

他深知,一味沉浸于仇恨、悲愤,无助于前行,唯有冷静剖析、汲取力量,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他看到“文革”激发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可转化为推动改革的磅礴动力;认识到混乱中暴露的体制机制弊端,恰是改革攻坚方向。

这种超越个人情感、着眼全局的战略眼光,让中国抓住历史转折机遇,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

同时,邓小平秉持务实态度,不回避问题,正是这种求真务实、对症下药的作风,让中国逐步走上健康发展快车道,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迈进。

五、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胸怀与智慧,从苦难中挖掘希望,让中国借反思之力实现弯道超车。我们要时刻以“文革”为镜,警惕“左”倾错误回潮,不让历史悲剧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