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打通喜马拉雅山,基建上全面超越中国!

2016年,印度总理莫迪信心满满的对媒体宣布了查尔达姆公路计划,一时间专家议论纷纷,想要修建此条公路就意味着要在喜马拉雅山动土,真的能行吗?

面对质疑,莫迪压根不做置评,公路项目轰轰烈烈上马,可没过多久还真的出了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仙贝不听劝!硬要喜马拉雅动土

2023年11月12日,北阿坎德邦隧道施工现场果然坍塌了!事故瞬间登上了国际新闻的头条。

一意孤行的莫迪这下子有点尴尬了,专家果然一语成谶,隧道所在的位置就在喜马拉雅山下。

作为世界公认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地质之复杂,连我国在基建上面都极其谨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不知者无畏,印度却好像跟山杠上了,不仅强行挖隧道,还要修路、造桥,誓要在这片“世界屋脊”上干出点大动静来。

隧道坍塌之后,41名工人被埋生死未卜。好在经过17天的紧张救援他们全部获救。查尔达姆公路项目从2016年开始施工时,就一直伴随着争议和专家的警告。

喜马拉雅山本来就不太适合进行大规模基建,印度非要逆天而行,查尔达姆公路项目计划的十分宏大,不光要拓宽道路,还得挖掘隧道,建造一百多座桥梁并挖出3500个涵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上去就十分不靠谱,如此庞大的工程就算在普通地形上进行施工都难度不小,况且印度非得头铁的选择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喜马拉雅山脉动工。

为了推进工程不惜动用大规模爆破,还将整个900公里的查尔达姆项目,拆分成不到100公里的小段同时进行操作。

为的就是规避全面环境评估,印度心里十分清楚,如果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这项目根本不可能获批。

喜马拉雅山脉地质极不稳定是整个土木工程界公认的事实,大兴土木大概率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地质灾害。不听老人言的印度政府果然吃亏在眼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次隧道坍塌事故之前,整个项目因为大规模爆破和砍伐森林就已经频频发生事故了,只不过伤亡人员不多,事故也就被印度媒体压了下来,没有引发国际舆论反应而已。

印度实在是有点心急了,边上就是基建能力世界第一的我们,作为后进者的印度抄抄作业比什么都香,我国之所以不在喜马拉雅山上动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地质环境太不稳定了。

首先是整个山脉的占地宽度极高,想要横穿山脉至少需要跨越300公里左右的距离,对于隧道施工来说难度已经是登天的范畴。

而且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虽然从地表上感觉不出什么,半板块的深处地质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所以喜马拉雅山频繁发生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建工程也要讲究个天时地利,所以在喜马拉雅山进行大规模的基建项目,根本就是在逆天而行。

哪怕是拥有顶尖基建技术的我国,在对喜马拉雅山开发这方面也一直极为克制。

哪怕是从尼泊尔修建中尼隧道,也都经过多方论证才小心翼翼地展开,一方面是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对大自然不可预测的力量心存敬畏。

印度如此心急如焚的修建查尔达姆公路和佐吉拉隧道其实也可以理解。喜马拉雅山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交通阻隔,佐吉拉隧道一旦建成,将使喜马拉雅山两侧的交通时间从10小时缩短到4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印度来说不光可以解决这里千年以来的交通难题, 更是一条能改变区域经济格局的战略通道。

而且这些工程修建完成之后,印度就可以更为便捷的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

特别是中印边境线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印度如果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加速推进基建项目,在抢地盘这方面的优势自然会提升不少,而且印度的军事后勤能力本来就很弱,一旦道路通行也可以弥补印度在军事后勤方面的短板。

而且此前佐吉拉山口一年中只有一半的时间能通行,对于军事层面来说想要进行支援和部队运动都十分不方便,一旦隧道建成,喜马拉雅山两侧的交通将不再受气候限制,这对印度而言绝对是个军事大利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能跑赢我国吗?

对国际关系有些了解的朋友一定都知道,印度这两年野心勃勃,为的就是从各个方面超越我国,甚至为了在嘴上占占便宜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世界上国家这么多,印度为什么偏偏把竞争对象选在了我国身上?靠着这些无厘头的想法,印度真的能弯道超车超越我们吗?

其实印度从战略方向的选择上就已经错了,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陆军的军官自己都说:必须加快修建全天候的道路,以增加与该地区的连通性,并确保内部道路处于良好状态。

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成了印度军方给中印边境冲突失败找的遮羞布。

所以印度举国上下才要大干快上的上马道路基建项目,表面上打着增进旅游带动经济的旗号,更大的意图还是为了增强其边境的后勤和军事运输能力。

别的不说,就从伙食上来看,整日高糖高盐的印度士兵,就没办法同苦练本领的解放军相比。

就算问题真的出现在公路等一系列基础建设上,印度跟我们真的有一较高下的能力吗?

印度基建在国际上一直都是个笑话,施工中公路塌方、桥梁承载力不够,坦克把桥压垮的奇葩事故在印度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就算印度拼尽全力将工程修通了,凭借印度常年以来的豆腐渣工程习惯,这条道路的通行情况也十分堪忧。

从我看来,工程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一拍脑门临时决定的。

咱们修青藏铁路时前后论证了多少年,准备充分之后才开工建设,印度如此草率本来就是个错误。

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建几条路,打几个隧道就能彻底改变地区经济或战略格局的。人才、技术、管理这些“软实力”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真正动力。

印度目前在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都远远达不到支撑一个大型现代化经济体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的不说,就看印度到现在还没完全解决文盲问题,就知道印度距离全面现代化还有多远。

医疗、卫生、电信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都非常成问题,所以印度的主要精力是先解决这些民生问题,否则就算能在军事上取得一定的优势, 也只是无本之末而已!

现在的国际大环境已经变了,我国之所以能在几十年间发展成超级大国,除了一批又一批的先驱者浴血奋战之外,早些年的全球化快车也是我国发展的助燃剂。

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特别是疫情之后全球化趋势明显减缓,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自家产业链不全的恐怖后果,逆全球化现象逐渐显现,大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印度修好了路,打通了隧道,能不能引来足够的外资、技术和合作还不好说。

而且印度在国际上的风评向来也不太好,高铁修建把日本死死的坑进了泥潭,凭借仿制药开发又不知道得罪了多少生物医药企业,给苹果代工又硬生生闯出了外资坟场的名号。

现在几乎全球所有大的跨国集团,听到印度的名字就两股战战,谁都不想和这种今天能搞优惠,明天修改法律巧取豪夺的国家进行合作,所以印度的现代化之路还差得远。

莫迪之所以如此信心满满,最大的底气就是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到30岁的平均年龄,在莫迪眼里一个拥有数亿年轻人的国家,足以干成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干不成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他才在上台后大力提倡“印度制造”和“数字印度”,甚至提出100万亿卢比基建法案,最根源的目的就是想取代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可莫迪忽略了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即便有了资金支持,技术和执行力才是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印度真的没有!

结尾

莫迪政府急于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国家命运的雄心是好的,但凡事总要量力而行,喜马拉雅山的生态本就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灾难。

如果为了一己私利非要逆天而行,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那么印度就是历史的罪人。

喜马拉雅山本就是一道天然屏障,人类在面对自然时必须心存敬畏。基建不是万能钥匙,踏踏实实做好技术、管理和制度,才能真正迎来发展与崛起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