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了一只小羊羔,饲养员激动地拿出自己的洗脸巾把小羊包裹起来,放到被子里。没想到,就是这个饲养员用他的羊震惊了全世界。

“这是中国第一只杂交羊,是细毛的,我们成功了!”

很多人看到新疆紫泥泉种羊场出生小羊羔的消息,都欣喜不已,最开始的当属饲养员刘守仁。

为何如此激动,因为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种物资都很紧缺,尤其是细羊毛,只能从国外进口。

但国外进口的东西都很贵,国家买不起,百姓也买不起,连最基本的棉花都很紧缺,不要说各种丝织品了,很多人都一件衣服穿很多年,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还流行将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子做成衣服的。

其实在草原牧民家里,也将羊毛制成衣服来穿,但此时羊都是哈萨克羊,羊毛很粗,做成衣服就像粗布一样粗糙,一般牧民都是用来做毛绳、擀毡等东西。

紫泥泉种羊场原本从苏联引进一批阿尔泰细毛羊,希望这些羊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壮大,可是结果令所有人失望。

这些阿尔泰细毛羊来到紫泥泉种羊场后,就经常感冒,甚至发展成了肺炎,原本数量就不多的细毛羊变得更少。

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定让阿尔泰细毛羊和当地的哈萨克羊杂交,哈萨克羊是本土品种,耐寒又动作麻利,如果两者能杂交出耐寒、细毛的后代,那就能在中国发展下去。

说干就干,紫泥泉种羊场拟定从1956年—1961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的技术人员就是刘守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刘守仁整天守着360只作为试验羊的母羊。

当时他才到紫泥泉种羊场不到一年,此前虽然学习的是畜牧专业,但从来没有亲手摸过羊。

1934年,刘守仁出生于江苏靖江县一个书香世家里,他的父亲是苏州苏纶纺织厂的总工程师,母亲也上过私塾。

爷爷是晚清的秀才,于是在他出生后以“爱人礼物之谓仁”的祝福为他取名为“守仁”,此后他用一生来践行这个名字。

1952年,浙江大学学习畜牧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农学院合并为南京农学院,之前是浙江大学学生的刘守仁成了南京农学院的学生。

毕业时,他的父亲告诉他:“学习这个专业,就不能留在城市,必须去草原才能发展才能。”于是他在自己的志愿上写道:去最艰苦的地方,干最艰苦的工作。

带着这个志愿,他来到新疆乌鲁木齐任教。

可教了两个月后他觉得不对,乌鲁木齐是省会,并不是最艰苦的地方,他再次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于是他被安排到紫泥泉种羊场。

刚到这里时,他对一切都很陌生,骑马也不会,吃的也不习惯,牧民都觉得这个不到一米七的大学生会很快离开。

可是他却展现了超强的韧性,跟着牧民学习骑马、放羊,“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后他搬到了种羊场旁边居住,还在上面挂上手写的“杂交实验基地”的牌子。

白天他跟着牧民在外面牧羊,收集数据,晚上就在“地窝子”里整理资料。

开始实验时没有什么仪器,用墨水瓶当试管、用铁皮、竹片当器皿,没有显微镜就用放大镜,没有计数器就自己用镊子一根一根地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把羊毛有成千上万根,他一数就是几个小时,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而且不能呼吸太用力,不然羊毛就被吹走了。

这还不算最累的,在产羔期时300多只母羊在20天内集中生产,都要他一个人接生、剪脐带、记录数据。

那20天对他来说,可以用“昏天黑地”来形容,眼一睁就开始接生、查看情况,记录数据,实在太累了就地躺下休息一会。

努力了一整年,终于在1957年产出了第一代杂交毛,他小心翼翼地将小羊毛用自己的洗脸巾包裹起来,放到被子保温。

看着小羊羔慢慢长大,个头和哈萨克羊一样大,毛像阿尔泰羊一样细,他终于成功了!

接着他又开始培养第二代、第三代……1968年,他培育出来的细毛羊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亮相,经过检验都符合高级毛纺原料的标准。

这种羊也被正式命名为“军垦细毛羊”,向全国各地推广,刘守仁也被称为“中国细毛羊之父”。

这个消息传出后,不仅是举国欢庆,连外国都震惊了,因为一个杂交物种的形成在外国都是要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刘守仁却只用了十二年,这简直不可思议。

此后刘守仁继续深耕在杂交羊领域,又培育出多个品种,获得多项大奖。

当然,也会有人关心他有没有当选院士,当然,他三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刘守仁院士在石河子因病去世,享年89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嘴里念叨的依旧是他的羊。

参考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闪耀在边疆的科技创新之星——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刘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