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印象最深的事,工作后第一次外场出差算是一件。犹记那年3月的沈阳,虽阳光明媚,却还没抛去冬日里的萧瑟。天蔚蓝,风有几分料峭,一切仿佛期待着春日暖阳花盛开,也期仿佛待着我们一行的到来。从成都双流到沈阳桃仙机场,其间四千余里,沿途云景很静美,湛蓝的天空也很治愈,让旅人忘却城市的喧嚣以及工作的劳顿。沈北新区中航工业气动院是我们这趟旅程的终点,也是下一项工作(风洞试验)的起点。我与同事一行三人先行抵达目的地。三个多小时,从西南至东北,一下飞机一股寒风扑面而来,可谓是一日领略一年春冬两季。虽不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景,但这空气刺骨冰凉的程度与毛主席诗里的北国风光别无二致。天边绚丽的晚霞照着我泛红的脸颊,机场主楼宛如镶嵌在漫天橘红下的银色宝石、璀璨夺目。

接机的师傅很热情,操着一口正宗的东北口音与我们闲聊。这是我第一次来东北,也是我入职以来第一次参与试验,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新员工,我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期待着这次沈阳之行的所见所闻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工作阅历。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一隅,这里和我的家乡陕西倒有几分相似,大片的黄土地藏不住老百姓的劳动热情,地广人稀的环境换来的是远离车马的宁静。

为了项目研制需求,气动院与我所相关人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前期理论论证和模型制作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确保飞机常规测压试验的准时开工。抵达沈阳的当晚,我们三人就到气动院检查模型状态。由于该试验模型测压点数量巨大,扫描阀的安装以及管路的排布是个极大的挑战。初步判断所有的扫描阀都可以塞进机身空间中,试了下把上盖板盖上,能够勉强盖住,所有的管路基本上都无明显缠绕弯折。在安装完所有扫描阀后,发现有两个扫描阀安装后读数跳动,经及时更换,确保了模型上所有扫描阀均读数正常、稳定。在对模型进行了一番极为细致的检查后,我们一行人回到旅馆。掸不走满身绵绵的困意,好在有幽静的深夜伴人入眠。东北的夜晚极冷,但室内暖气很足,让人睡得踏实。

飞机常规测压试验在第二天如期开展,在进一步检查模型并确认无误后,模型随试验段缓缓推入风洞,接踵而至的是贴转捩带、涂腻子、粘贴光学攻角测量标记点、支撑机构走攻角测试等更为细致的工作。这些细致入微的操作虽然繁琐,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式吹风前哪一环都不可或缺。对于一直钻研书本理论的我而言,风洞试验这堂实践课使我受益匪浅:“教会了我要做学以致用、躬身力行的学问,也教会了我要做严谨细致、不骄不躁的科研。”

风起!一声令下,风如拔山怒,摧山坼地来。呼啸而来的风,夹杂着阵阵低鸣,唤醒了这条展翅的银龙。气流颇似大海里的惊涛骇浪,激流勇进,无情地拍打在它的羽翼上,而它在幽深的风洞里岿然不动。

一百五十个车次,几十次状态更迭,试验的过程注定坎坷不平。每吹一次车后,就要对所有剖面上各个点的数据进行分析。随着研究室同事先后赶来,试验队伍不断壮大,我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大家每日往返于风洞、工作室,不断检查模型状态、核对试验数据,力保数据的精确性,亲力亲为,乐此不疲。

在试验过程中,还出现了腻子与锡箔纸脱落、模型抖动等状况,经一一排查,皆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类似的小插曲还有很多,但丝毫没有让我们受挫,反而激起了我们的斗志。为了保证试验进度,试验团队轮班作战,从早晨8、9点奋战到晚上1、2点,最忙碌的一天里吹出了30多个车次,用不到两周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试验任务。

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春分,却未感春意。走出办公楼,迎面而来的依旧是凛冽的寒风。蓦然回首,却已看不见那个藏在楼里的风洞,那个承载着我们雄壮航空梦想的狭小风洞。经此一行,我切实地感受到了“航空报国”四字之重。韶华不负,未来可期。我很幸运,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航空青年扎根在这片热爱的土地,挥洒自己的青春汗水,耕耘自己的青春梦想。

归途,再次徜徉在云海之上。所感所想一一在心中浮现,再次为自己选择了热爱的航空事业而庆幸,再次为一路上结识很多朋友而欣喜。落地成都,迎接我的依旧是风与晚霞,风依旧凛冽,晚霞依旧绯红。望着天边诗意般的画卷,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昔日晚霞,来日朝阳。心之所向,星辰大海。青春正当,梦想起航。”(骆旭阳 朱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