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贬低常遇春,猛夸王保保
明朝初期,恐怕是最后一个号称名将如云的时代了。可惜凡事有利就有弊,打天下时朱元璋随便出牌都堪称“王炸”。但得了天下后,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点在《山河月明》中,也体现得很清楚。朱元璋面对这么一大波悍将,照样头疼不已,不得不把给出的免死铁卷,借徐达击退王保保回京后,他跟徐达完美配合,用一道新诏书全给变相收回。
为何要这么干?很简单,若是一两个狠人那很好约束。比如常遇春,就被朱元璋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给镇得服服贴贴。可若是一大波狠人“凑了群,抱了团”,搁谁脑袋上也受不了。这其实也是朱元璋大杀功勋,尤其对淮西勋贵那么绝情的原因之一。
但不论怎样明初的名将群之内,有三人最耀眼,一曰大明第一将(帅)的徐达,二曰大明第一猛将的常遇春,三曰大明第一悍将的蓝玉。这三人齐齐站在“大明名将食物链”的顶端。
不过,明初之时好玩就好玩在,除了这三大将星外,朱元璋还营造出来了一位名将,这就是北元大将:扩廓帖木儿,汉名叫王保保。那么笔者为何要用“营造”这个词?
答案就是:王保保虽被《山河月明》塑造得很厉害,以至于徐达临死前,还向朱元璋表示,我就算死了,也会跟王保保没完。我到了那边,立马就去找常遇春,我们哥俩一起揍他,说啥也要把老大你丢的面子给找回来!
但实则真实的王保保,却是一位常败名将,根本没《山河月明》渲染得那么无敌。之所以王保保如此出名,就在于朱元璋对他的评价。
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大宴手下时似乎有些喝高了,于是大吼一声:“兄弟们都说说,天下奇男子是谁啊?”朱元璋明摆着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你没事就天天说王保保,如今还用得着问别人吗?
好,既然你装糊涂,那就别怪我们了,反正我们早就看王保保不顺眼了。于是,朱元璋的手下人,不约而同地齐齐回怼:“必须是常遇春,横行无敌,纵横天下,从来就不知道败仗是啥滋味,妥妥天下第一奇男子也!”
这一句,常遇春算是扬眉吐气了,朱元璋却显得很尴尬,只得干笑两声说:“不可否认常遇春很牛,但他已经是我的手下了。但面对王保保,我老朱却不能让他臣服,所以还应该是王保保!”(《明史》: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朱元璋这句,怎么看怎么在强词夺理。分明有刻意踩跺常遇春,抬高王保保的嫌疑,所以如今的疑问也就来了:朱元璋为何宁肯跟手下所有手下抬杠,也非要贬低常遇春,却猛夸王保保呢?想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谈一谈王保保。
二、常败名将王保保
公元1357年,红巾军首领毛贵,自海州(今江苏东海)入海杀至山东半岛,开启了红巾军的北伐。由于当时元军主力都在南方一带,所以很快毛贵便打爆了山东,连夺城池。
刘福通趁机立马开起三路大军逐鹿中原,一路是毛贵的东路军攻伐山东,一路是中路军进攻山西,还有一路是西路军直取陕西。一时间红巾军声势浩大,所谓“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可惜由于三路大军各自为战,并没有统一主帅,随着战果越来越多内耗就发生了,这一下坏事了。元顺帝便急调察罕帖木儿讨伐——此人便是王保保的老爸(养父)。他先来了个斩首行动,一举攻克汴梁,逼得刘福通保护着韩林儿逃亡,随后便回击山东。
王保保那时十八岁,充当了先锋官,带着两万人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路过关斩将大败红巾军,这一战王保保算崭露头角了。随着他老爸死于暗杀,王保保取得了元军的主导权,由此开启了他奇男子的一生,而他指挥的第一战,便是益都之战。
也许有人会认为,应是手到擒来吧?错了,面对益都,王保保以优势兵力,足足围攻了五个月才破城。须知,当时他老爸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山东,整个北方仅有益都、莒州和安丰,还在红巾军手里。所以王保保这统兵第一战,打得实在难看。
当然,也不能要求太高,毕竟王保保那时还很年轻。但就怕比啊,猛人常遇春,第一战就是采石矶之战,那堪称“猛人赛猛虎,单帆破敌阵”,给朱元璋后续人马登岸,创造了时机。也就是说没有常遇春,朱元璋胜不了这一战,也就别想拿下南京。
无论怎样吧,王保保算胜了。由此他成为了元廷的希望所在,开始跟红巾军进行各种较量,直至一头撞上大明双煞徐达和常遇春的北伐,这就是著名的太原之战。结果如何?被团灭——王保保被打得仅带着十几人逃脱。
也许还有人说,徐达、常遇春二打一谁也受不了。那就再看太原之战后的第二年,王保保趁明军空虚,渡河偷袭兰州城。当时兰州主将叫张温,面对王保保大军来袭,非但不怕反而却说:“胆肥了啊,趁你不知我兰州虚实,我先揍你一顿没商量。”
于是张温反偷袭,先突袭王保保,得胜回来后就开始固守。以绝对劣势兵力,扛住了王保保四个月的疯狂围攻。直至徐达率领大明主力驰援而来,于是著名的“沈儿峪之战”爆发。结果王保保被徐达揍得,再来了一个全军覆没,从此,元廷无力南下。
这就是王保保在天下大乱时的表现,败仗一个跟一个,人们都习惯于用他对标徐达或常遇春,但王保保跟“非主流名将”张温的这兰州一战,如何解释?因此笔者的感觉就一个:朱元璋贬低常遇春,却那么猛夸,猛抬王保保,必有蹊跷!
三、王保保的身后事
皆知,王保保的亲妹妹叫观音奴,嫁给了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在《山河月明》中,还把两人塑造为患难的恩爱夫妻。
在最初时,观音奴根本看不上朱樉,直至由于她当王保保的内应(奸细)事发后。哪料朱樉依旧对她不离不弃,甚至为了保她,不惜跟老爸朱元璋闹翻。
于是在朱樉死后,她也自尽了。但实则在《明史》记载中:两人感情非常差,朱樉更爱侧妃,也就是邓愈之女。
咱不探讨剧情离谱否,只说为何朱元璋要把观音奴嫁给儿子。显然就是为了招降王保保。自然这就让朱樉不爽了,大哥朱标娶常遇春的女儿,四弟朱棣娶徐达的女儿,我难道不是嫡子吗,老爸你非要牺牲我?这大概便是朱樉跟观音奴感情不好的原因。
对此,朱元璋何尝不明白呢?你瞅瞅观音奴嫁给朱樉时,朱元璋说得那话:尔(观音奴)其谨遵妇道,以助我邦家。敬哉!(出自《明实录》)
也就是说,对于朱元璋来言,王保保能否投降,已经不再是“军事上问题”了。那么是什么问题?关系到漠北王廷(北元)的问题。
因为,自元顺帝逃回漠北后,就变成了第二个南唐后主,没事就写诗歌怀念“故国”,在这种心情下,元顺帝岂能活得久?所以当元顺帝死后,元昭宗便继承了所谓的皇位。而王保保便充当了元昭宗的保护神。也就是说若没有王保保,指不定漠北草原中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朱元璋才这么玩命抬王保保,期待他来投降,只要王保保一投降,北元(漠北)还是问题吗?只可惜朱元璋空忙活一遭,王保保至死不降。所谓期待有多大,失落就有多深。
王保保死后,第一个遭殃的是他弟弟脱因帖木儿,在蓝玉的扑鱼海之战中,他被生擒,后来被处死于蓟州。第二个便是他的妹妹观音奴,朱樉死后,朱元璋命她殉葬了。
也就是说从王保保死后这一系列事件来分析,“天下第一奇男子”之说,仅成立在朱元璋期待他投降的那一时期,并不惜贬低常遇春,根本具备什么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