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为全世界上了一课,它也让我们明白了“中国制造”的意义。
过去很久一段时间里,印度的经济增速位居世界首位,西方媒体也为它编织了一个“超越中国”的美梦。
然而,就在2025年开年第一天,英国媒体就讽刺印度,说其想要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路,已经走不下去。
那么,究竟是印度什么样的表现,能让曾经吹捧自己的西方媒体,反倒发来讽刺和质疑?
“虚胖”的大国梦昙花一现?
要说印度咱这位老邻居,一直以来就喜欢和中国比较,不止要在人口数量上进行比较,就连各方面的发展也要将中国视为比较对象。
说到人口数量,那印度在2023年4月份就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了,而它也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这样看来印度的实力还是很不容小觑的。
实际上,为了对标“中国制造”,莫迪上台以后特地推出了“印度制造”的计划,而这期间印度是一直生活在国内外编织的美梦里。
2023年印度独立日的那一天,印度前外交部长维贾伊·凯沙夫·戈哈勒表示,按照印度经济发展当时的增速,25年之后,印度就能超过中国的。
国际国币基金组织,更是给出了预测,说是2026年印度或许能超越欧盟或者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大国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掩盖下,或许要成为现实,就如:2023年印度季度GDP取得了8.7%的好成绩,“印度经济学”也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词汇。
然而,再美的梦总会有醒来的时候,摩根士丹利将印度去年的GDP增长下调到了6.3%,这已经和中国5%的GDP增长差不多,在基数相差很大的情况,印度想要超过中国的可能性又缩小了。
其实,印度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着明显的问题,这也导致着它曾经繁荣经济发展的表象背后有着“虚胖”的内核。
印度经济的下滑与多方有关
虽说印度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两国庞大人口数量内部的结构却是大相径庭。
202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是14.9%,而2023则是15.4%,到2030年我国估计就进入超级老龄化的时代,可以说老龄化程度是非常严峻的。
而印度就不同了,从彭博社的报道中可以得知,其25岁以下人口占比在50%左右,这就说明它们用于制造业的劳动力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但让人很奇怪的,从英国媒体的报道得知,印度制造业总增加值增长率(衡量实际产值)从2023年9月份的14.3%下降至了2.15%,要知道莫迪“印度制造”的战略目标是25%,而我国在2021年的占比是27.4%,也就是说仅制造业一项印度与中国的差距就非常大。
他们的经济学家阿尔温德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不发展基础制造业的基础上得到中高收入。
这句话也直接反映了印度以往GDP快速增长的虚胖。
此外,高达6.5%的基准贷款利率直接让民间创业者失去了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国内投资、创业的环境不景气,在国际市场中又被称为“世界外企坟场”。
足以看出,印度这营商环境是多么的不友好,而7年间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在印度业务,就是对它们糟糕营商环境的回应。
营商环境的不友好促使跨国公司关闭在印业务,业务的关闭导致了印度制造业产值的下降,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印度的金融、股票市场,从2021年以来完成IPO的183家公司中,有44家股价跌破了发行价。
美西方曾经想要利用印度庞大的市场和人力优势,打造出一个可以专供他们的、可以替代中国的制造业大国。
但是印度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方面的失衡,以及糟糕的营商环境和复杂的种姓制度都制约着他们目的的达成。
这一点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死结。
《道德经》中有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莫迪的“印度制造”和大国梦不能光有雄心壮志,必须全面的考虑到每一个方面,必须完善好一切的基础设施以此服务于经济发展。
印度的发展现状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制造”的难能可贵,之所以中国能成为如今世界上制造业最强大的国家,是因为曾经一度被别国“诟病”的中国制造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