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
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
六项崇州市级非遗成功升级为
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此次新进入成都市级非遗项目名单的“崇州非遗”,包括崇州装裱修复技艺(崇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崇州市皮革制作技艺、崇州天主堂鸡肉制作技艺、蜂蜜酿造技艺(崇州蜂蜜酿造技艺)、蜀派古琴、古琴斫制技艺。这些项目均为传统技艺类别,多来源于“蜀中之蜀”文化底蕴与文明传承,具有极强的地域代表性和表现力。
崇州装裱修复技艺
(崇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
崇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以裱新为主,是在川西书画装裱技艺基础上增加修复技艺,进一步完善装裱技艺的体系后形成的传承流派。崇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在行业上分白裱和红裱,相应的师傅旧称小刀匠、大刀匠。白裱主要装裱文人字画、典籍册页、古旧字画典籍修复。红裱主要装裱红白寿幛裱件,比如家神、寿对、喜对等民俗祝贺、吊唁用品。
崇州市皮革制作技艺
崇州市皮革制作技艺是在成都平原与川西山区物资交换、文化交流的漫长岁月中,从皮革及皮革制品制作的传统工艺中演变而来。在制作过程中,匠人们先用竹扫把或高粱扫把,把灰碱浸涂抹在经过处理的毛皮上,用于生皮的脱毛。随后,用桐油木制的大桶浸酸、鞣制、染色、加脂等。在皮革制品的裁剪制作中,主要以经纬编织法编织产品,更有皮刀、打孔器、磨边刀、砂纸、打蜡线、锥子、顶针等大量工具的使用。
崇州天主堂鸡肉制作技艺
崇州天主堂鸡肉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崇州以聂福轩为首的手艺人将鸡去骨成片,用大钵作容器,调汁水垫于钵底,将鸡片层叠其上,按片计价、沿街叫卖。在众多钵钵鸡制作艺人中,聂福轩集众家之所长,首创大张薄页沿盘窝油的鸡肉,经过严格选料、严把火候、精细刀工、独特调味,创制出“色、香、味、型”俱佳的凉拌鸡肉,后由于一直在正东街天主堂侧边摆摊设点经营,所以被人称为“天主堂鸡肉”,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鸡肉制作技艺。
蜂蜜酿造技艺
(崇州蜂蜜酿造技艺)
作为“中国传统蜂蜜之乡”,崇州蜂蜜酿造技艺主张因地制宜,追求自然与蜂产业的和谐共存,利用“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地理特征,吸收不同地区的养蜂技艺,按“花开之处,皆可养蜂”收集新鲜的花蜜。制作中,通常需要经过选址、制桶、寻蜂、捕蜂、选巢、观蜂、选蜂、养蜂、酿蜜、割蜜、去杂等主要工艺环节,酿造出的蜂蜜晶莹剔透、香甜甘润。
蜀派古琴
蜀派古琴是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一支古琴流派,琴曲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发展一直不曾间断,名家辈出、自成体系,在中国古琴界独树一帜,成就显赫。蜀州古琴是蜀派古琴的重要分支,又称蜀山琴派、蜀派、川派。崇州是中国古琴艺术三大重镇之一,古琴氛围浓厚,琴艺源远流长,琴家辈出;斫琴技艺独辟蹊径,享誉八方。蜀州的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早在隋唐时,著名琴家赵耶利就曾有过“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的评价。
古琴斫制技艺
蜀州古琴斫制技艺以天然生漆、实木为原料,做工讲究,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制品。它以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光泽细润、图彩绚丽著称,在唐代中国漆艺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有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并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金银平脱琴便是最好的代表。唐代最著名的制琴世家雷氏家族就在蜀地,而当时蜀州(今崇州)便是雷氏制琴的基地之一。
截至目前,崇州市共有道明竹编、怀远藤编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元通清明会、金鸡风筝扎制技艺等7项省级非遗项目,严家弯湾桩头盆景制作技艺等11项成都市级非遗项目,街子蜀绣等17项崇州市级非遗项目。
记者|杨蕊荻 强罡
编辑|余霞 周红
天气预报
预计我市3日晚上到4日白天
阴天间多云,有分散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