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一部从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系统研究清代贡院历史与文化的论著。作者从社会史的研究视角,对贡院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追溯中国贡院的历史渊源,全面梳理了历代贡院演变情形。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清代贡院级别类型、时空分布、修建途径、建筑形制、人文创造、管理制度、考试思想、设置理念及清代贡院的近代转型等社会、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的情形与特征进行全面史料梳理和分析研究,并提出“以公益求公平”是清代贡院的基本人文特征。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精选了樊锦诗先生多年来撰写的文章三十余篇,深入阐述了敦煌文化贯通中西、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涵,莫高窟科学保护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路径,并深情回忆了文史大家向达、季羡林、饶宗颐、常书鸿、段文杰等先生在敦煌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成就及其与莫高的不解情缘,再现了作者毕生致力于石窟考古与保护研究工作的心路历程。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扣纸制作技艺,于2019年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盛产优质“内山玉扣纸”的“闽西纸都”——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为中心地域,搜集、整理并利用地方档案、调查报告、报刊杂志,以及族谱、契约、仪式观察、口述访谈等民间文献,探讨纸史、纸业史、纸产区社会经济发展史相关议题,认为玉扣纸制作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造纸工匠采用最简易的生料法制作方式,却能通过精细的品质管控,制作出高质量竹纸。玉扣纸制作技艺的磨练,不能脱离技术工人所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文制度环境来理解。追求玉扣纸独特性的延续,营造一种“玉扣美感”,应在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中生成、培育和养护对于玉扣纸的共有知识和共同情感。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子》三十三篇,借寓言见意,文章瑰丽无比,文笔纵横跌宕,肆意汪洋,要捕捉庄子之意甚难。一般以为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最为纯正。

《天人不相胜——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是作者长期教学《庄子》的总结之作,洵为研读《庄子》的踏实导引。

本书全录《庄子》内七篇原文,体例正如副标题“庄子内篇的文本、结构与思想”所示,每篇基本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题解,总括该篇大意,提示要注意的问题;其次按《庄子》行文脉络分章,章解句释,甄别故训;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将内七篇视为网状的意义结构,力图疏通其思想脉络,并在一定程度上敞开内在于《庄子》的精神世界。

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安平秋先生长期从事古籍工作,并有近40年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简称“高校古委会”)工作,担任主任职务长达26年(1996—2022)。本书上册收录作者任职高校古委会期间的工作报告和发言33篇,串起来即是一部高校古籍工作的发展史。下册收录作者的演讲与访谈、纪念与回忆、书评与序跋等文字,也均与古籍工作有关,对于关心古籍事业的读者极具参考价值。

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曹操高陵考古发掘报告出版之后第一项关于曹操高陵的综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园和陪葬墓等关键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各种质疑观点的真实情况,相关画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问题的再分析,相关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等,都在本书中逐一展现。其中陪葬墓等多项考古材料为首次公布,关于各类质疑观点的梳理分析也是首次尝试。

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歌名物百例》收录词条一百六十余,涉及古代生活中的家具、酒器、茶事、香事、文房、佩服、内外日用、仪仗、工艺、纹样诸类,对诗歌物象的名称、用途、用法、样式、演变,等等,推源溯流,扼要阐发;与之对应的考古实物及图像,则与文字共同构成物象解读。自西周至清以来,历代诗笔所涉之物的样貌,已隐没于历史深处,本书为此提供了清晰、直观的解释。

全书内容取自扬之水多年的名物研究,作者梳理呈示了释解要点,甄选文物图版,定立如下入选标准——“一、辞书以及诗歌笺注未曾解释者;二、辞书及诗歌笺注之释而有误者;三、有释而无图、因之仍不得其真确者”。每一词条项下包括:词条名称(以及同一类属下的其他名称)、历代诗例、具体释义、实物图片。全书简体竖排,图文互鉴,末附索引,易读易查。

《诗歌名物百例》是首部详细注解诗歌名物的专著,也是一部关于“诗中之物”的微型百科,从中可一览历代诗词歌咏中所描绘的生活细节,于微物之中探见社会风尚及诗人的精神世界。它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有益辅助,也是了解古人生活与物质文化的重要参考。

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扶霞这一次,选择站在历史的长河里,穿越丝路和长城,给中国传统烹饪智慧找到全球性参照和现代性诠释,眼界开阔、考据精深。——陈晓卿

中餐到底是什么?

从麻婆豆腐、东坡肉、一品锅、醉蟹,到小笼包、刀削面、罗宋汤、慈母菜。

从《礼记》《诗经》《本草纲目》《随园食单》,到晏子、屈 原、苏轼、袁枚。

在扶霞看来,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学;是治愈身心的良药,也是文明与荒蛮的分界。

中餐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烹饪传统。

三十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无论是稻米与大豆的重要渊源、舶来原料的美味诱惑还是佛教素食的悠久历史,你都能在扶霞的观察中读到中餐传统的独有智慧,回应时代的提问和挑战。

中餐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

如果中餐有世界观,一定是食物在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间往复流转。这一次,扶霞以一如既往的幽默笔触、前所未有的精彩视角,从三十道菜出发来谈论中餐的起源、食材、技法乃至思想,仿若一场宴请、一段旅程、一次告白。

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是作者以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经修改,于2003年以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为名,由荷兰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出版。之后,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将其翻译为繁体中文版,2016年由台大出版中心出版。2023年,作者在台大繁体中文版的基础之上加以修订,是为“中文新译版”,2024年崇文书局出版。

本书从政治思想史的视角出发,详细地阐述了荀子以“礼”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社会思想。作者将战国思想史划分为“伦理论辩”(ethical discourse)和“分析论述”(analytical discourse)两个阶段,前者以儒、墨两家为代表,将“仁”“义”等伦理价值放 在核心地位;后者则以道家与稷下学者的思想为代表,用分析性的术语“分”“法”等,以客观且具理论性的方式探讨国家治乱问题。荀子继承了伦理论辩与分析论述两种立场,既是伦理价值的拥护者,又试图以分析性的论述框架,探索政治社会机制,重构儒家的伦理论辩。

荀子构建出最为核心、具有最高工具价值和多种面相的“礼”概念,统合了这两种思想潮流。从个人修身到社会国家的运作层面,荀子以期用“礼”概念解决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议题。“礼”对其他概念的吸收重组,发展了出一种指向伦理目标的,又具有客观性的政治哲学,其以人间的治乱议题为终极关怀,试图解决失序,即实现人类社会的秩序与安定,“治”的达成。荀子的礼治论不仅在汉朝国家体制设计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更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阐明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和辩论、不同的思想流派和主要哲学家。

★ 将中国佛教置于当代话语语境中来揭开中国佛教的复杂性。

★ 涵盖古代八大哲学家,其中包括孔子、老子和庄子。

★ 阐明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联系。

★ 为进一步研究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打开了大门。

《中国哲学导论:从古代哲学至中国佛学》由比较哲学与分析哲学的新视角切入,阐释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佛学,着重概念的分析、论证的阐述,对各哲学基本预设的检证,以及力求简单明了的哲学方法,重建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领域中应有的地位。

全书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先秦儒、道、墨、法诸家以及《易经》一书,强调中国古代哲学的哲学性,针对各家的理论要点、辩论模式、问题症结所在,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探讨中国佛教思想的四大宗派: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以及禅宗,讨论各家的形上学立场、知识论、语言观、伦理学以及总总实践法门,而以对现实世界的肯定作为贯串中国佛学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