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创新药“上桌”,价值正被重估

2024年下半年开始,有一个关键词被各大媒体用得很顺——“上桌”。

“上桌”背后,是权力与资源的流动。

如果说一个群体“上桌”,代表社会地位的重新获取,那么一个行业“上桌”,则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这几年,中国医药行业发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变化:国产创新药企业,终于坐上了全球化的牌桌。

来看一组数据

2023年中国全年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数量高达58个,首次反超授权引进(license-in)数量(45次)。

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仍在持续。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医药企业license-out金额为256.6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规模达到前两年的全年水平,而license-in金额则为3.6亿美元。

2024年11月,维立志博、东阳光、礼新医药、康诺亚、橙帆医药、博奥信等至少6家中国biotech公司实现了创新管线的国际授权合作,合作总金额均在5亿美元以上,最高甚至超过32亿美元。

从这些显著增长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两点信息:

第一,国际化已经深入中国创新药企业家的意识。

说明中国创新药企的部分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得到了外资公司的认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件好事。

出海,无疑是眼下国内创新药企业破除“内卷”困境的一条“明路”。

从市场分布看,以美国为例,这可以说是一个全球规模最大、成熟度最高、药物定价水平最高的市场,据中银证券报道,2022年美国的整体药品价格是其他国家的2.78倍,这样的市场,自然吸引全球逐鹿。

从需求看,跨国公司(MNC)大多面临专利即将过期的境况,亟需填补新的管线以保证其估值、引入投资,《通胀降低法案》(IRA)的颁布更加剧了这一点。

总结就是,海外定价高,空间广。此时,得益于过去十多年的种种积累,中国创新药企已经发展出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管线,因此,具备真正创新实力的国产新药在海外有望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回报。

第二,很多中国创新药公司的管线价值正被重新发现。

比如2024年,默沙东为同润生物CN201支付了7亿美元首付款,占总交易额的比重超过50%,同润生物还有资格获得高达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足见这个产品在这家老牌跨国药企心中的含金量。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license-out金额排名前10的交易中,交易金额的区间在12-60亿美元,远高于国内资本市场对很多一级和二级药企的同类管线估值,甚至高于部分公司的整体估值。

看看这些MNC主导的交易,很明显,跨国药企正在对中国的创新药产品按全球规则定价。

也就是说,中国创新药的价值,正在被重估。

而对于长期赋能中国创新药出海的药明生物来说,这个趋势是再好不过的“天时”。因为出海,向来是属于强者的新征程,那里藏着异军突起的新机遇。

02.

一支出海的穿云箭

如今,从吃的、穿的到用的,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谈出海,但创新药出海更为特殊。一个必须知道的背景是:

在药效相差无几的前提下,全球首个上市的药物能争得64%的市场占有率。

也就是说,创新药的出海,本质上是一场时间和质量的竞赛。

一方面,新药研发过程漫长、复杂且多元,其中CMC(包括生产工艺、杂质研究、质量研究及稳定性研究等,即药学研究部分)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药物研发及生产的全生命周期,是影响药品研发上市进程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欧盟、美国对CMC的监管差异较大,特别是在工艺生产环节,欧盟的要求更为严苛。所以,只有制定令人满意的CMC 策略,兼顾质量与速度,符合目标国家的CMC法规,才能顺利实现出海,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

因此,国内约一半的生物制药企业出海时会将CMC相关工作外包。毕竟,在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尤为重要。

谁来扮演这个角色?

看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据统计,在2024年使用了CDMO的中国生物药出海项目中,超过70%的项目由药明生物赋能。

为什么大多数出海创新生物药企把药明生物作为“首选伙伴”?

因为药明生物能给到的实在太多了,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

速度、技术、质量。

先说速度。热门赛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快人一步抢夺市场先机,则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和更多的选择。

在业内,药明生物速度早就是有口皆碑的金字招牌,在新冠期间创下了2.5月完成从DNA到IND、14个月完成DNA到EUA的极限记录。即便回归日常,药明生物也能够赋能创新药企业实现10个月完成从DNA到IND,对于加急项目还可以进一步压缩到6个月。

而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普遍面临的不熟悉海外市场需求和当地监管法规等挑战,药明生物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和中美无缝衔接的Hybrid CMC项目模式还可以为创新药企业提供全球一站式服务,赋能出海管线开发加速推进、平稳落地。

此外,药明生物还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优势就是海外基地,目前药明生物在海外的产能已占比四分之一,未来将达到40%。他们在欧美的基地能提供本地化研发和生产,产品直供当地临床需求,提高沟通及物流效率,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还能缓解部分客户对地缘政治问题的担心,最终加速项目整体进展的推进。

技术上,药明生物作为全球领先的CRDMO企业,能为出海药企提供全方位支持,包括全球创新药网络链接、CMC服务支持、全球化生产及供应链保障等。

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创新药企业来说,时下跨境交易热门标的——双/多抗和ADC都属于复杂分子,在CMC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测的挑战,如稳定性不佳、产量低等,如果团队开发经验不够充分,很难应付。

而药明生物在复杂大分子开发中积累了强大技术储备,目前公司平台上有123个双抗/多抗项目,涵盖不同的构型,其中一些处于临床三期和商业化生产阶段;还有167个ADC项目,复杂分子项目占比近40%,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

是自己去花费无法预测的成本去试错,还是交给已经走通了这条路的老手避免踩坑?我想应该不难选择。

质量方面,药明生物具有可靠的质量认证体系,满足或超越监管机构要求。

截至目前,药明生物已成功通过全球主要药品监管机构近40次检查,并支持客户获得了69个产品上市批准。药明生物是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同时通过美国FDA、欧盟EMA、中国NMPA、日本PMDA等10余家权威药品监管机构GMP检查的生物制药企业。

据过去几年不完全统计,有70个生物药在收购前后由药明生物平台赋能,其中54个生物药是在药明生物平台开发,另外16个生物药在被收购后,由药明生物CMC赋能,并推进后续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众多license out案例中,有几个引起业界关注的“天价”项目,均有药明生物的身影。

还是拿默沙东和同润生物的那个案例来说,他们以7亿美元超高首付引进的CD3产品(CN201),是潜在同类最佳的CD3xCD19抗体。该产品是通过药明生物WuXiBody、WuXiUP和WuXia三个专利技术平台开发,并结合了公司前瞻性布局的TCE技术能力。药明生物独特的快速结合快速解离的低亲和力CD3抗体,结合行业领先的WuXiBody™双抗平台,所产生的TCE (T cell engager)分子可以保持强效且深度的B细胞清除能力,和较低的细胞因子释放,因而安全性更高。CN201在ASCO上汇报的临床I期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安全性方面,CRS发生率为7%,且均为1级或2级,同时没有神经毒性。

还有最近的一起,药明生物携手杭州多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Biotech公司Aadi Bioscience就三款创新ADC达成了总计超8亿美元的研究服务合作。

这些高昂的交易金额,不仅是一个数据,更代表着美国客户对中国公司技术、速度与质量的高度认可。

就在前几天,药明生物刚刚宣布与中国生物制药达成研究服务合作协议,以赋能其发现一款靶点未披露的“First-in-Class”单克隆抗体。根据协议,药明生物将通过领先的抗体发现技术平台提供一体化研究服务,根据中国生物制药指定的靶点生成抗体,中国生物制药将拥有该单抗的独家权益,并负责后续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临床试验以及产品商业化。

对于这次合作的重要性,中国生物制药首席执行长谢承润直言不讳:“这次合作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只能说,药明生物这支穿云箭,还是太全面了。

03.

全球化不可阻挡

说到药明生物,大家最关心的还有《生物安全法案》。

伴随着2024年落下帷幕,喧嚣了一年的《生物安全法案》闹剧也终于告一段落。

2024年12月8日,经由美国参众两院合并后的《NDAA法案》正式版本中确认不含《生物安全法案》,10天之后,另外一项可能被推动者用以加速落地的《2025年持续拨款和延期法案》(CR法案)同样不含该条例。

至此,《生物安全法案》这项折腾中国乃至全球创新药产业的地缘博弈工具,在2024年想加速落地的想法彻底落空。

这个结果,实际上不难理解。

一方面,中国创新药出海是中国药企寻求新增长点的破局之道,但反过来看,全球医药创新也依然离不开多方的合作共赢。

这背后是,在生物医药这个高度全球分工合作的领域,“区域保护主义”这面破烂旗帜,在立足于全球患者需求出发的面前毫无立足之地。

因此,尽管威胁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是未来还是很明朗的,具体来看有这么几点:

第一,对于药明生物这样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合作的公司来讲,只要公司的技术平台能够继续在各类新兴领域里持续发光发热,那外部的影响终究将被市场的选择所颠覆。

目前,药明生物在药物发现环节拥有包括WuXiBody(双抗/多抗)、TCE、肿瘤相关抗原(TAA)抗体发现平台和单B细胞等平台,基本覆盖了当下最前沿的热门生物制品开发平台。

换句话说,要想在各治疗领域开发人无我有的创新疗法,基本绕不开药明的技术平台。

而在开发工艺和生产环节,公司拥有WuXia(细胞系开发)、WuXiDAR4(药物抗体比技术)和WuXiHigh(高浓度制剂产品定制化开发)等创新开发平台,以及WuXiUI(超强化分批补料生物工艺)和WuXiUP超高效连续生物工艺)等新兴生物制药工艺,能满足各类型大分子药物从概念到产业化阶段的落地。

第二,中国在美国产业链中参与的CXO环节,目前还无法被其他国家所替代。

有人马上抬出韩国和印度。

没错,一些大力主张《生物安全法案》的漂亮国政客们指出,中国在产业链中参与的CXO环节,可以由其它亚洲国家替代,其中就包括了韩国和印度。

但说句实话,这只能是某些政客的一厢情愿,但凡对行业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轻易下这种结论。

先看韩国,韩国CXO的优势在于生物药生产端,发展模式在于通过扩大产能服务于MNC的规模化供应,而其新增的天量产能要用需求来填满,市场导入期需要以价去换量,增长的持续性,说到底还是一个未知数。

再说印度,印度的优势在于仿制药端口,主要做的是小分子药物生产和活性药物成分(API)生产,对于创新药尤其是生物类的比较陌生,从工艺的先进性、人才的完备性、服务的覆盖度上来说,印度的CXO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补全到中国目前水平。此外,印度CRO企业还面临着质量问题频频红灯,以及国内生物技术资金疲软等情况。

一言以蔽之:

韩国能部分解决规模问题,但解决不了技术深度的问题;印度不但技术是未知数,行业活力还堪忧。

而像药明生物这样主打“发现、开发、生产”一体化服务的CRDMO企业,长期以来的目标就是和biotech客户共同成长,其服务内容涵盖了企业从创业第一年到产品上市十年的完整周期。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生产、还是商业化,“药明生物”们的综合赋能实力不是韩国、印度等主攻单项的选手可以相提并论的。

他们所代表的,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构建,是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整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充足的人才市场、规范化的政策环境。

这些积累,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岂是政客们说“替代”就“替代”的?

药的本质就是消除病痛,创新药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这个宏伟目标必将激励更多人抹平分歧,共同奋斗。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医药产品258.2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这些国家并非真的没有需求,他们同样存在着大量患者,只是自身缺乏足够的研发能力。如今,来自中国的更可及、可负担的创新药物正给他们带去希望。

一位生物医药行业的朋友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一款PD-1药物,在东南亚某人口大国高达8万美元,当地仅有极少数患者能够使用。一旦中国的PD-1药物能够进入当地市场,制定更加实惠的价格,可能会惠及几十万患者。

如果未来中国优质的创新药能顺利进入这些国家的用药程序,治愈当地患者,将是真正的患者获益,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4已经过去,全球化大潮仍在滚滚向前,在这波不可阻挡的浪潮中,中国的创新药企业,不仅要“上桌吃饭”,还能“上桌吃饱”!

参考资料:

1、创新药:《陈奇锐:我确信,中国创新药的春天来了!》

2、深蓝观:《穿云破雾:法案落空,药明生物再助力中国创新药出海》

3、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回望2024 | 创新药的出海、内卷和破局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 中国集成电路“黄埔军校”,如今在走什么样的“芯”路(关键词:黄埔军校)
  • 中国蓝莓的命运齿轮,被这家研究所拨动了(关键词:蓝莓)

  • 阿满百香鸡大战紫燕百味鸡,为何选择南京(关键词:紫燕百味鸡)

  • 无锡一个区,一年机器人产值50个亿(关键词:机器人)

  • 擅长打造爆款的常州,有了新目标(关键词:爆款常州)

  • 浙江非网红小县城,正在闷声发大财(关键词:浙江小县城)

  • 扬州毛绒玩具卖家做跨境,靠一个创意狂赚美金(关键词:毛绒玩具)
  • 如果不是苏州这个园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可能要晚来两年(关键词:苏州园区)
  • 中国版英伟达,在无锡设总部了(关键词:英伟达)

  • 阿那亚入局,常熟狂飙(关键词:阿那亚)

  • 药明生物,走向下一个波峰的路径依然清晰(关键词:药明生物)

  • 昆山20连冠冷思考:挑战者在哪,从哪里超越(关键词:昆山挑战者)

  • 从人才日到人才月,湖州到底还有多少惊喜(关键词:湖州惊喜)

  • 复活的苏州,焦灼的东莞(关键词:东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