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常说“梦回唐朝”,但有位英国历史学家曾这样说道:“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这位西洋老先生说此话也不无道理,如果我们仅以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所立下的千秋伟业作为衡量标准,赵宋王朝无疑是历朝历代中最为无能的一个,以至于被后世冠以“弱宋”的称号。但正是这个文治远远高于武功的朝代却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明。空前繁荣的工商百业、登峰造极的文学艺术、硕果纷呈的科技成就、殷实富足的大宋子民。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曾这样评价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凰山· 南宋御苑寻踪

地址:上城区凤凰山 现状:残留部分摩崖题记

杭城东南有一小山,因形若飞凤而得名“凤凰山”。自隋开皇九年(589年)杨素于山之东麓始建州治以来,这座海拔不足两百米的小山就尽显帝王之气。吴越国都、南宋皇城皆依此峰而筑。千年之后,昔日皇家宫殿别苑已是荡然无存,但在凤凰山的乱石密林间仍能寻觅到早已被历史风尘所湮没的宋室余韵。

吴越后世诸君,在延续先祖所创造的殷繁富庶的同时,也时刻遵循先王之遗训,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纳贡称臣,殷勤有加,前后八十余年。赵匡胤建宋王朝之后,吴越王钱俶为保一方平安,更是倾国所有以事贡献。但天下一统已成定局,钱俶为使吴越百姓免受刀兵之灾,自献封疆,纳土归宋。苏大学士曾这样盛赞钱氏:“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一百多年后,即1127年,金人大举南侵,攻陷宋都汴梁,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王朝就此覆灭。刚登上南宋皇位的高宗赵构为避金兵也是一路南逃,辗转东南沿海各地,扬州、镇江、苏州、越州、建康等地都曾留下赵构仓皇南逃的身影。1129年2月,高宗君臣一行逃至杭州,见此地枕江倚湖,河道湖泊纵横,物阜民丰,既能阻挡金人铁骑长驱直入,又能快速调集四方物资,以备京城之需,于是升杭州为临安府,准备移跸迁都。绍兴元年(1131年)十一月,高宗诏令守臣徐康国措置草创。据说当时皇宫选址曾备有两套方案,一是城西北的西溪,二是城南的凤凰山麓。赵构看后,在西溪规划图上朱批“且留下”三字(西溪留下古镇因此而得名),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原吴越王城基础上兴建皇宫大内。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王朝正式迁都临安。

南宋皇城辟有南北二门,南曰丽正,为正门;北曰和宁,为后门。二门皆列三门,金钉朱户,画栋雕甍,巍峨壮丽。和宁门外有孝仁、登平二坊,为“早市买卖,市井最盛”之处。每日早晚,内廷杂皆在此采购食物,“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即使采购大宗货品,这里也是“随索随应,指挥办集,片时俱备,不缺一味”。皇城大内依凤凰山而筑,宫内殿阁叠进,楼宇森然,有“殿三十,室三十三,阁十三,斋四,楼七,台六,亭十九”,共计殿堂楼阁约130余座。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民间突发大火,殃及南宋皇城,宫内殿堂楼阁焚毁过半。元末张士诚改筑城垣时截凤凰山于城外,昔日皇家宫苑禁地逐渐荒芜,至明万历年间,南宋大内湮灭殆尽。

据考古专家发掘证实,当年的南宋皇城东起馒头山一带,西至凤凰山,南抵宋城路,北达万松岭路,为东西八百米,南北六百米的矩形宫苑建筑群。其殿宇楼阁最为密集的宫殿区位于今天的省军区后勤部仓库内,内埋有大型夯土台基五处,水池遗迹三处;宫殿区北为后宫,即今五四中学和药材仓库一带;而皇宫正门丽正门则位于今宋城路与笤帚湾交叉口西侧,北门和宁门在今杭州卷烟厂内,从所挖掘出的皇城宫门遗迹来看,南北宫门并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而是相互交错,这与历代皇宫格局迥异。可见当年南宋皇城因受地形所限,再加之时局不稳,并未严格遵循帝都制式而建,其规模与气势也难与其他都城相媲美。除大量埋藏于地层两米之下的宫室遗迹外,凤凰山的密林间至今还散落着一些宋时的宫苑遗迹,其中既有皇宫城垣,也有皇室游玩之御苑,更有高宗赵构的御书题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城北城墙

万松岭路南,市中药材仓库西侧有段林木葱茏的小土丘,土丘呈东西走向,长百余米,残高两米,宽约十一米。据专家考证,此土丘非一般荒野山坡,而是南宋皇城中唯 一一处露出地面的遗迹皇城北城墙。

圣果寺摩崖题刻

圣果寺为隋唐古刹,当年构筑皇宫大内时,古刹也随凤凰山被纳入皇城御苑之内,改作专门负责内廷供奉的殿司衙,在其旧址崖壁上至今还残留着吴越时期的三尊大佛、十六罗汉造像,以及“白玉宫墙”、“忠实”“凤山”、“飞龙仙窝”、“飞天”、“石门”、“凤凰池”、“通明洞”等十余处摩崖题刻。其中“忠实”二字即为南宋开国之君高宗皇帝亲笔御书。南宋诸帝,虽在政治上略显无能,但却个个精于书法,高宗赵构更是造诣颇深,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忠实”二字书写于绍兴十七年(1147年),字径约一米,虽距今八百余年,但字迹行笔仍显遒劲浑厚,骨力苍劲。二字右下角落有赵构石刻印章,可惜早已被人凿去,留下凹槽一方。题刻上原筑有一忠实亭,现业已不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岩

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是杭州城,乃至全国都闻名遐迩的两处赏月佳景。然而对于南宋皇帝来说,这些月色过于平庸无奇,远不能与皇宫御苑中的赏月胜境“月岩”相媲美。月岩为顶部有一天然圆孔的岩石,每逢中秋月夜,圆月透过月岩顶部的石孔,将月光洒在月岩前的得月池上,形成“月循窦中入,地下玉镜旋”的自然奇观。如今月岩胜迹仍存于圣果寺旧址旁的一石岭上,并留有“月岩”、“高大光明”、“光影中天”、“无影相”等数处摩崖题刻。

御教场

凤凰山巅有一平地,宽约数亩,人称“四顾坪”。相传南宋殿前司衙曾设于此,这片平地旧为禁军演武之御教场,中有一高台,则是皇帝阅兵点将之“将台”。在其附近还立有一组怪石,两行排列,如同卫士拱立,故得名“排衙石”,旁有吴越王钱镠所题摩崖诗文。

八卦田

玉皇山下的八卦田已是杭城市民熟知的一处休闲场所,中有土丘、田塍、水沟,排列整齐,形似八卦。据记载:“宋籍田,作八卦状,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也表示不同方位、颜色,俗称九宫八卦田”。另有记载,宋高宗赵构曾在八卦田举行隆重的亲耕仪式,躬耕以示劝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山门·赵宋北宫门,明清南大门

地址:上城区中山南路与万松岭路相交处的中河畔

现状:水门遗址尚存

杭州有着1400年的建城历史,从隋唐的州治到吴越的都城,从南宋的临安城到明清的杭州府。作为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堡垒,千百年来,杭州城垣的修葺拓建总是历代君王及地方官吏们首抓的重要工程。民国之后,旧时的古城垣不但失去了昔日的防御能力,同时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于是长如游龙、巍峨高耸的城垣城楼瞬间消失,成为大道的路基,宅第的房址。存留至今的,仅有位于中山南路与万松岭路相交处的凤山水门以及万松岭上时隐时现的元代城垣遗址。

高宗营造南宋都城,首筑皇宫大内,次建太庙、景灵宫等礼制建筑,以及国子监、太学、御书院等文化机构,再修秘书省、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直到1158年,才着手营建外城。杭城西濒西子湖,南依凤凰、玉皇诸山,北抵大运河,东临盐桥、菜市、贴沙等诸多河道,因地貌所限,其筑城范围均在这一狭长地带之内。无论隋唐州治、吴越都城,还是南宋临安,其所筑城池皆是南北长,东西窄,城门也多设于东西两侧,而南北往往仅辟一门出入。南宋都城在原吴越城基础上改筑而成(截西北松木场,西南玉皇山等地于城外),城垣沿山岭丘陵逶迤起伏,形如游龙,蔚为壮观。其中东门七,分为艮山、东青(菜市)、崇新(荐桥)、新开(草桥)、保安、候潮、东便;西门四,分为钱湖、清波、丰豫(涌金)、钱塘;南北各一,分为嘉会、余杭(武林);共计城门十三座,另增设北、南、保安、天宗、余杭等水门五座。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占据两浙财赋之区的张士诚为巩固城防,于1359年征集民夫重筑杭城。城垣东拓三里,至贴沙河;南缩两里,截昔日皇城禁地于城外。明清两朝仍沿袭元末旧制,对城垣形制未作较大规模的更筑,杭州城垣城门的规制就此固定下来,即民间俗称的“杭城十门”,由西至北分别为钱塘、涌金、清波、凤山、候潮、望江、清泰、庆春、艮山、武林等。民国初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西子湖畔的钱塘、涌金、清波三门以及满城率先被拆除,修筑大马路,开辟新市场,其余城垣城门也未能幸免,相继被夷为平地。今天的环城路、湖滨路等道路即为旧时明清城垣之城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州城依山傍水,其四方地貌物产也大不相同,古人们便把这十大城门及各门风物编成杭曲小调,世代传唱,直至今日:

钱塘门外香篮儿”,钱塘门是杭州建城以来唯一一处没有更名易地的古城门,其门外自古多佛寺,香火如云,也是前往灵隐天竺进香的必经之路。(今湖滨路与环城西路交会处)

涌金门外划船儿”,西湖渡船游艇多聚集于此。(今南山路与涌金路交会处)

清波门外柴担儿”,清波门通南部诸山,故多产薪炭木柴。(今南山路与河坊街交会处)

凤山门外跑马儿”,门外万松岭一带山峦逶迤,风景迤逦,自古就为杭城百姓骑马踏青览胜之地。(今中山南路与凤山路交会处)

候潮门外酒坛儿”,临贴沙河,绍兴所运老酒皆由此入城。(今候潮路与江城路交会处)

望江门外菜担儿”,东门城郊为泥沙淤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杭城菜圃皆辟于此。(今望江路与江城路交会处)

清泰门外盐担儿”,门外为古代煮海盐处,沿江多盐。(今环城东路与清泰路交会处)

庆春门外粪担儿”,东郊菜农担粪均由此门出入。(今环城东路与庆春路交会处)

艮山门外丝篮儿”,宋元以来就为丝织业兴盛之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今环城北路与建国北路交会处)

武林门外鱼担儿”,杭城著名的淡水鱼集散地。(今武林路与体育场路交会处)

凤山水门是杭城唯一仅存的古城门遗址,筑于元末,与凤山门并置。杭城十门中,凤山门是身份最为特殊的一道城门。早在吴越国时,它是王城的北门“双门”;南宋更为宫城的北门“和宁门”,门内皇宫大内,门外三省六部,署衙林立,戒备森严。元末,张士诚截南宋皇城于城外,和宁门遂由昔日的大内宫门化身为扼守杭州城南的雄关要隘。凤山水门乃元末杭城六大水门之一,其南接南星桥、闸口,与钱塘江相通,北勾中河,与大运河相连,锁江扼水。同时也是商舶云集,樯帆林立的水陆要津。今存水门高约四米,长约二十余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青砖,内筑夯土。城端垛口多已风化坍塌(现为后人所复建)。门内原设有可随意启闭的大型水闸,如今在石砌拱券中还能看见当年安装木栅的门臼闸槽以及券顶中雕有蟠龙的锁石。

元代城垣遗址 地址:万松岭路北的山岭之上

由杭州卷烟厂西墙外的小巷进入,经过万松岭南10号,沿山路而上,便可见横亘于山林间的元代城垣遗址。遗址呈东西走向,长约四百米,残高4.5米,顶宽4米,其中还残留有当年的墙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部桥·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地址:上城区中山南路六部桥、严官巷

现状:存六部桥、严官巷及高士坊老巷等

“桥影条条压水悬,凤山门小带城偏”,是清乾隆年间文人对盐桥河(今中河)及其凤山古城门的描写。时隔数百年,昔日那“桥影条条”的景致已被贯穿南北的一条长桥所替代,仅留有一座石拱桥依稀再现旧时的中河盛景。石桥名为“六部桥”,现静立于城南中河绿地一隅,偶有几位遛鸟的大叔,或洗衣的婶子从桥旁经过。然而时光回溯到八百年前的南宋,六部桥可是与皇宫大内、三省六部等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仅咫尺之遥,它也是朝中大员们进宫参奏议事的必经之路。

六部桥距凤山水门仅二十余米,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5米,宽5米,因正对南宋最高行政机构“三省六部”而得名,桥东曾设有接待北方来使的都亭驿馆,故又称“都亭驿桥”。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为中国古代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沿袭千余年。三省,分别为掌管决策的中书省、掌管审议的门下省、负责执行的尚书省。三省制度将秦汉宰相之职一分为三,使权高震主的相权得以削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划分明确,下辖二十四司,各司其职,行政效能得以大大提高。南宋筑城时,朝廷将三省六部官署置于皇宫和宁门外,孝仁坊北,依山势而建,衙署丛集。但随着王朝的更迭,时光的流逝,八百年前的国家机构都已随同碎瓷瓦片埋入了两米多深的地下。后经考古发现,南宋三省六部遗址西依云居山,东临中山路,北抵严官巷,南止万松岭路,即今天的杭州卷烟厂、大马厂、高士坊巷、严官巷一带,并发掘出官署房基、水沟、暗井、界河、北围墙址以及雕刻精美的须弥座、花座等大量遗迹。

每逢上朝之时,三省六部的大员们皆需经六部桥由丽正门进入皇宫大内。然而上朝过程中,在这座古石桥之上发生了震惊朝野的“韩侂胄事件”。韩侂胄,北宋名臣韩琦之后,因为是皇亲国戚,又有策拥宁宗即位之功,位居左右丞相之上,权高势重,声威显赫。在“靖康之耻”七十余年后,韩侂胄见金王朝有衰败之态,力主乘机恢复中原,北伐金国,但却接连战败,反被金人全面反攻。在新一轮的议和下,金国开出了割地赔银以及“北伐首谋韩侂胄人头”等议和条件。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初三,宗室大臣史弥远在杨皇后的支持下,令殿司(御林军统制)夏震率兵三百,埋伏在六部桥侧,当韩侂胄途经此桥时,矫称有密旨,截其大轿至不远处的玉津园墙内以乱棍打死,并将其首级送至金廷谢罪。韩侂胄死后,朝政大权再次落入主和派手里。

高士坊巷 地址:中山南路严官巷内

高士坊紧贴卷烟厂的北墙,南宋时也是三省六部官署故地,据说早在北宋时有不谋仕途的高士徐复隐居于此,故名“高士坊”。巷中至今还存有德馨堂等清末民初老宅。

严官巷 地址:中山南路严官巷

严官巷与高士坊相接,相传宋孝宗身患痢疾,宫之中御医也束手无策,在德寿宫颐养天年的太上皇赵构得知此事后深感忧虑,亲自前往大内探视,途经严官巷一小药局,听太监说药局郎中精于治痢,便召其一同进宫诊治,果然是药到病除,严郎中也因此被孝宗封为御医官,并御赐金杵臼一副,“严官巷”之名由此而来。开凿万松林隧道时,位于严官巷地底的南宋御街以及玉牒所遗址(专为皇族撰写宗谱的官署)重见天日,排列整齐的香糕砖街面再次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富庶繁荣的南宋王朝。

六部桥为八十年代整治中河时仿清代石桥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紫阳泉井·古井、泥马与康王

地址:上城区中山南路281、283号之间,白马庙巷口

现状: 保存尚好

沿六部桥北行,过严官巷、高士坊巷,有一小巷名曰“白马庙巷”。小巷依紫阳山而筑,曲折逶迤,拾级而上,屋舍参差错落,颇有几分野趣。巷中虽无多少旧迹可寻,但其巷名却来自南宋历史上那则著名的故事,泥马渡康王。

在中国古代,大凡成帝业者或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无不延续千百年来“君权神授”的传统,假托天命,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旨意。陈胜、吴广的“鱼腹丹书”、汉高祖刘邦的“斩杀大蛇”、王莽的“铜匮谶言”、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洪秀全的“天兄下凡”……无不是一台台精心策划的好戏。身为徽宗九子的康王赵构自然对这御人之术驾轻就熟,一待时机成熟,便粉墨登场。

相传那年宋金和谈,康王赵构作为人质被押往金营,途中乘乱逃脱,原本仓皇逃难的过程被极富想象力的康王描绘得出神入化,什么庙中神人托梦,泥马现身,驮其渡江,后又饮水为泥。有了这则神人相助的典故,康王赵构自然成为受天命之人,此后的黄袍加身当然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的事了。赵构定都临安后,没有忘记他当年曾编撰的谎言,紧临太庙修筑白马庙,供奉崔府君及白马,“马作人像,垂旒秉圭,称白马明王”。并亲率文臣武将四季祭祀,后又尊其为“护国天王庙”,历届朝廷拨专款修葺拓建,规模得以不断扩大。明清时,庙前小巷也更名为“白马庙巷”(原名“寿域巷”,北宋名为“粮料院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文物考古部门长达大半年的考古发掘,白马庙大殿后檐廊、东厢房、天井、过道、边门、排水沟、砖砌佛座等部分遗迹重见天日,让我们能有幸一睹当年那座独享皇室最高待遇的古庙遗韵。除地下白马古庙遗址外,白马庙巷口处的双眼古井据说也与古庙有关。古井位于中山南路281与283号之间,两旁多是些嵌有界碑石的旧时老铺。古井为青石垒砌,井圈呈联体八角形,内凿双眼,井壁上刻“紫阳泉”三字,另有阴刻铭文百字,全文如下:“此井起自宋,清雍正年间里人重修,立碣其上。今毁一角,余复剥落不堪。或曰此‘饮马泉’也,亦有‘白马泉’者。而碣额‘马泉’上缺一字,不可考。余以其位紫阳山麓,拟号‘紫阳泉’,居邻碱首肯。是岁淘井面,铺水泥,并置斯圈,附志数言。潜庐。中华民国纪元十有六年丁卯夏日。”又据清乾隆年间《杭州府志》记载:“白马庙外左首有井二口,相传马至此,汲井水与之饮而化为泥,有碑记,今已没矣。”有关专家由此推测,紫阳泉井凿于宋代,其位置与史籍中所描述的白马庙二井极为接近,井圈铭文也有“饮马泉”、“白马泉”一说,因此紫阳泉井有可能就为当年南宋白马庙外的古井。

潜庐 地址:中山南路303号的紫阳卫生院内

早在1926年夏天,由于天旱,凤山门一带连续大火,屋舍几去其半,紫阳泉井也在大火中遭到毁坏。次年,街中一富户出资对古井进行了修缮,并留铭文于井壁之上,此善举为何人所为,铭文中并未提及,仅落“潜庐”一款。后经考证,修缮古井之人为民国著名实业家,有“中国砩矿第一人”之誉的何绍韩,“潜庐”乃其斋名。几经寻访,我们终在古井身后的紫阳卫生院内找到了昔日的潜庐旧址。据何绍韩后人介绍,潜庐原为胡雪岩女儿的产业,后转入其父亲名下,原占地约两亩,前为上书“潜庐”的门楼,中为中式风格的两层主楼,后为花园,内置书房及花厅。解放后,潜庐改为紫阳卫生院大部分建筑被改建,现仅存书房、花厅两栋陈旧颓败的老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庙巷·宋室祭祖之遗构

地址:上城区中山南路西侧太庙巷 现状:太庙遗址广场

南宋时,出皇宫北门和宁门,过孝仁、登平二坊,沿宽阔的御街一路向北,经三省六部、封椿所、玉牒所、白马庙、瑞石泉,便是赵宋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皇室宗庙太庙。“靖康之难”后,高宗赵构为避金兵辗转江南一带近十年之久,直到绍兴八年(1138年)才定都杭州。在此之间虽疲于奔命,但敬天祭祖等仪式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局势稍事稳定的绍兴四年(1134年),赵构便兴建太庙、景灵宫等礼制性建筑,以尽快恢复赵宋王朝的统治秩序。

太庙为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夏商周及两汉,均为一庙一主,自魏晋之后,帝王宗庙才改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南宋太庙依“左祖右社”的礼制设于皇城左侧,即今太庙巷一带,原建有大殿七楹十四室,供奉着自宋太祖以来宋朝历代皇帝的牌位,两旁列文武功臣。在中国古代,能衬祀于帝王宗庙是人臣死后最高的荣誉,每代也仅二三人。如太祖庙,以功臣赵普、曹彬配享;太宗庙以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神宗庙以富弼、王安石配享;哲宗庙以司马光配享;等等。每逢大祭之日,皇帝携文武百官进入太庙,献祝、上香、三跪九拜之后,祈求先皇保佑国泰民安、社稷长久。

南宋末年,太庙随着赵氏宫室毁于大火,华丽宫殿荡然无存。直到1995年,其部分遗址才重见天日。厚达1.7米的东围墙、宽约五米的东门门址、雕有祥云盘龙的巨石台基,这些藏于地底八百年的南宋遗构仅仅只是太庙一角,但其大尺度的墙垣、精雕细刻的石雕、工整考究的方砖墙面,足以让我们想象出昔日太庙的宏伟庄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察院前巷·署衙丛集地

地址:上城区中山南路察院前巷

现状:老街陋巷,古韵犹存

旧时都市城郭,多有一条名为“察院”的小街里弄,走得多了,也就知道脚下的街巷在百年前,甚至数百年前,是朝廷办理案子的地方,即专门“察吏以安民”的检察机构。杭州太庙北的察院前巷就是这么一条旧时的老巷。如今巷内老屋深邃,天井重重,市井百相,倒还真切自然。而此前的近八百年间,这片旧迹始为历朝署衙丛集之地。

南宋所绘《咸淳临安志·京城图》中显示,太庙左(今察院前巷一带)为南宋“五府”所在地。五府又称“五寺”,分别为掌管礼乐的太常寺、管理皇帝宗族事物的宗正寺、掌管刑狱的大理寺、掌管粮食仓廪的司农寺、掌管府藏会计的太府寺,皆为中央一级的官署;蒙古大军占据杭州后,设地方监察机构“南察院”于原五府旧地,“察院前巷”由此得名;入明后,元南察院,更为明“巡按察院”,继续对地方官吏施掌监察举劾。明按察院规模宏大,置有仪门、正堂、穿堂、后堂等主要厅堂,以及东西写本房、乌台、监生书吏房、观风楼、池亭、箭厅、东西坊、土地祠、诸属侯厅、三司侯厅、公润泉亭等附属建筑。清朝初年,按察使司衙门移至今劳动路一带,原明按察院故地也未闲置,被浙江巡抚改建为“万寿宫圣”,宫内筑有一座万寿龙亭,每逢皇帝太后诞辰,不能前往京城祝寿的巡抚大人则率所属官吏在此供奉万岁牌位,举办隆重的祝寿仪式,朝着京城的方向行三叩九拜之大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柳巷·帝王宫苑,皇家御园

地址:上城区东河西岸五柳巷、西河下一带

现状:民风淳朴的老街陋巷

东河原为临安城外一护城河,元末筑城时,城垣东扩三里,这条护城河遂被纳入城郭之内,成为内河。由于地处东门菜市,杭城百姓为这条河渠取了个形象的名字“菜市河”。当年船夫菜贩往来的菜市河如今已大为改观,河水清澈,两岸花木参差,楼宇林立,是杭州市民理想的河畔寓所。然而当菜市河水流至安乐桥时,小河沿岸却是另一番景致,乌瓦粉墙,小桥流水人家,这便是杭州城内最后的一片水乡五柳巷。在今天看来,这片与繁华为邻的老屋陈旧破败,但当光阴回至七八十年前,出入老屋的不是经商多年的殷实富户,就是步入仕途的栋梁之才。如果再将时光追溯至八百年前的南宋,这片区域可就不是我们寻常百姓所能涉足之处,而是皇亲贵戚们栖身游玩的皇家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传当年高宗赵构在南逃过程中因惊吓过度而丧失了生育能力,再无子嗣,唯一的儿子元懿也在三岁时夭折。在诸多压力下,高宗被迫将皇位禅让于养子,赵匡胤七世孙赵奋,即后来的孝宗,自己当起了太上皇,大宋的皇位终在开国两百余年后再度回到宋太祖嫡系子孙的手中。孝宗即位后,对退位在家的父皇那是侍奉有加,恭谨孝顺。为了让父皇颐养天年,特将原赐与秦桧的太师府精心改造一番,广筑楼台亭榭,遍植奇花异卉。还“于宫中凿一池沼,引水注入,叠石为山,以像飞来峰之景”。新筑宫苑雍容华贵,蔚为壮观,与皇宫大内遥相呼应,有“北内”、“北宫”之称。赵构对这一养老之所自然是满心欢喜,为其取名“德寿宫”。继高宗之后,孝宗、宪明太皇后、寿成皇太后均先后入住德寿宫,其宫名也相继易名为“重华宫”、“慈福宫”、“寿慈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寿宫南起望江路,北至佑圣观路,西临中河,东抵城墙(今城头巷一带)。在经历八百年沧桑巨变后,这些皇家宫苑早已荒废殆尽,废为民居。五柳巷正是当年御花园“五柳园”所在地,其左右有孝宗潜府(即皇帝登基前所居府邸)、郭皇后宅、谢皇后宅、福王府(宋理宗弟)等皇室宫苑。孝宗潜府位于五柳巷西侧的佑圣观路一带,其儿子光宗赵惇、孙子宁宗赵扩都降生于此。孝宗即位后,将过去居住的府邸改为“佑圣观”,奉祀“北极佑圣真君”。佑圣观路旁原有一梅石园,园中梅为疏影横斜的古苔梅,石为嶙峋剔透的太湖石,梅石合璧,令人称奇。明时,大画家蓝瑛与孙杕相约来到东圃梅园赏梅观石,见此胜景,画意大发,一幅《梅石双清图》瞬间挥笔而就。当地官员请名匠镌刻成碑,筑亭覆之。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相中了这块前朝古物,连同芙蓉石一并带回了京城(古苔梅已于明末枯死),置于圆明园中(现立于北京大学内),并令人另摹刻一石安置原处。再后来,昔日花木扶疏的赏梅胜地东圃也逐渐荒废,就连那块摹制的梅花碑也在“文革”期间不见了踪影。

如今,人们在佑圣观路旁再度摹刻梅石双清碑,重建梅石园,虽然古韵难已重现,但多少还能让后人知道,早在八百年前这里曾有一片如此雍容华美的皇家宫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藩署·赵宋京师府

地地址:上城区劳动路旧藩署路 30、32号(杭州市公安局旁)

现状:尚存老宅两栋,挤满了住户

凡曾作为国都首府的城市,往往多有两处官署衙门集中的区域,一为中央所辖各部诸司,二为地方所属衙署。宋室南渡后,赵构筑皇宫大内于凤凰山麓,中央所属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置北宫门(今凤山门) 外,而掌管地方行政的临安府治则设于吴山北麓,清波门内。

赵宋定都杭州,临安府随即升级为京师最高地方行政机构,知府一职也较之前高出了数级,其职务多由皇亲贵戚的卿监从臣们所兼任。据《咸淳临安志·京城图》记载,京师临安府治位于清波门与涌金门之间,四周司理院、府院、判厅、推厅、府判厅、府学、转运司、施药局等诸多署廨衙门棋布,方圆数里,蔚为壮观。后来的元明清三朝仍沿袭旧制,置元中书省、明布政使司、清藩台衙门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于此,前后八百年。如今府衙故地多为市廛新居所湮没,仅在曾经的故址上留下旧藩署、藩司前、司前街、旧仁和署、荷花池头等古老地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劳动路与延安路之间,市公安局旁,有条长不足百米,宽不过数尺,名为“旧藩署”的狭窄小弄,弄中30、32号院是这片衙署故地上最后的两栋老屋,据住户介绍,老屋始建于明代,过去数百年间一直为浙江最高行政机构“藩台衙门”的所在地。

藩台衙门,即明清布政使司署,掌管全省财赋民政,相当于今天的省政府,其旧址位于劳动路旧藩署路,今市公安局所在地。早在南宋初期,这里为拱卫皇宫大内的禁军驻地“殿司寨”,后改为掌管国家实录典籍的“秘书省”,内设藏书六万卷的道山堂,即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元代,原秘书省改作江浙行中书省,统辖两浙、闽赣四道,为东南军政中心;明清后改置布政使司,即藩署,宋时的国家图书馆“道山堂”也更名为“紫薇堂”。藩署内设金库,系全省财赋银钱重地,但在清嘉庆年间却屡屡被盗。经查后方知,盗贼正是利用了署衙前的百狮池,由地下水沟自由出入藩署金库,频频得手。藩台大人得知后,特意从太湖购得数只牙齿锋利、凶狠无比的巨鼋饲于百狮池内,金库从此·太平。此后,“百狮池巨鼋”成为杭城一景,人们常聚集池边,投食观鼋。民国后,藩署等旧时衙门署廨多改作政府机构驻地,剩下的屋舍也标价拍卖,更为民居。宋元遗构百狮池也逐渐荒废填埋,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残留有部分遗迹。

旧藩署的两栋老屋高两层,砖木结构,内有石匾门楼、古井等物。但从其建筑风格及工艺来看,应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与住户所说的明代老屋相距甚远,更不可能为当年明清藩台衙门的遗构。但作为昔日府衙林立的五朝衙署故地,旧藩署路30、32号院或许算是最后的见证者。

明清部分署衙分布:

按察使司署:即臬台衙门,掌全省司法刑狱,位于劳动路社区一带;

都指挥使司署:掌管一方军政,位于劳动路社区一带;

两浙转运司:掌漕运,位于今省军区招待所、中国美术学院一带;

学政署:掌教育,内设文昌阁、将军庙、范文正公祠等,即今杭州四中之前身;仁和县衙门,位于今旧仁和村;

杭州府学、仁和县学:位于劳动路西,即杭州碑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图片来源《寻城记·杭州》田飞 李果著,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想更多了解杭州,请购买原版

非商业行为,只是让大家更多认识杭州,

如有侵权,告知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