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1039年3月17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此后历任多职,并在文学、政治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并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散文以策论见长,风格淳朴无华,著有《栾城集》等传世。
大雪三绝句 其一 北宋 · 苏辙
闰岁穷冬已是春,当寒却暖未宜人。
阴风半夜催飞霰,稍净天街一尺尘。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闰年冬季的特殊气候景象,以及大雪降临前后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首句“闰岁穷冬已是春”,点明了时间和节气的特殊性。在闰年中,由于多出了一个月,使得冬季的时间似乎被拉长,但即便如此,到了深冬时节(穷冬),却已隐约透露出春天的气息。这里的“已是春”并非实指春天的到来,而是形容气候上的微妙变化,或许是因为阳光的增多,或是因为人们心中对春天的期盼,使得寒冷的冬天似乎不再那么严寒难熬。
次句“当寒却暖未宜人”,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特殊的气候现象。尽管已经到了深冬,但天气却并未如预期般寒冷刺骨,反而带有一些暖意。然而,这种不合时宜的温暖并未给人带来舒适感,反而因为与季节的常态不符,让人感到有些不适应。这种描述,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感知,也隐含了对生活常态的尊重与向往。
第三句“阴风半夜催飞霰”,笔锋一转,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阴风呼啸,似乎在催促着雪花(飞霰,这里指雪花或冰霰)的降临。这句诗通过“催”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势的猛烈和天气的急剧变化,为接下来的大雪场景做了铺垫。
末句“稍净天街一尺尘”,则是对大雪后景象的描绘。大雪纷飞之后,街道上的尘土被覆盖,变得干净整洁。这里的“一尺尘”并非实指尘土的厚度,而是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大雪的覆盖面积和厚度,同时也暗示了雪后世界的清新与宁静。这句诗不仅展现了雪景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环境的向往。
大雪三绝句 其二 北宋 · 苏辙
玄冥留雪付勾芒,桃李虽忧麦未伤。
膏泽较迟三十日,问天此意亦茫茫。
首句“玄冥留雪付勾芒”: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玄冥是冬神,象征着寒冷和冬天的力量。勾芒则是春神,代表着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诗人用“玄冥留雪付勾芒”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冬神将大雪交给了春神的场景,寓意着季节的更迭和自然界的循环不息。
次句“桃李虽忧麦未伤”:桃李通常象征着春天的花朵和生机,但在这里,诗人却表达了桃李对大雪的担忧。麦则代表着农作物,是农民们生计的依靠。
诗人通过“桃李虽忧麦未伤”这一句,展现了不同生物对同一自然现象的不同反应,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各有其时,大雪虽然给桃李带来了困扰,但却并未对麦苗造成伤害。
第三句“膏泽较迟三十日”:膏泽在这里指春雨的滋润,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较迟三十日则意味着春雨的降临比预期要晚了一些。诗人通过“膏泽较迟三十日”这一句,表达了对春雨降临时间的关注,同时也隐含了对农作物生长的担忧。
末句“问天此意亦茫茫”:诗人面对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不禁产生了疑问和困惑。他试图通过“问天”来寻找答案,但却发现天意茫茫,难以捉摸。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奥秘的敬畏之心,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大雪三绝句 其三 北宋 · 苏辙
连岁金明不见冰,上春风雪气棱棱。
台中曾奏五行传,到此施行愧未曾。
首句:“连岁金明不见冰”,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气候状况,突出了今年气候的异常。金明池作为繁华之地,过去多年未曾结冰,而今却遭遇风雪严寒,暗示了气候的剧烈变化。
次句:“上春风雪气棱棱”,进一步描绘了风雪交加的严寒景象。用“气棱棱”来形容风雪,既表现了风雪的凛冽,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四句:“台中曾奏五行传,到此施行愧未曾。”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愧疚之情。作者曾在朝廷中奏议过关于五行灾异的传文,但面对如今的气候异常,却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未能真正施行有效的防灾措施。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更寓含了诗人对未能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自省和感慨。诗人通过对比“连岁金明不见冰”和“上春风雪气棱棱”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现象,突出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和难以预测。同时,他也通过回忆自己过去讨论五行学说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尊重。然而,面对当前的大雪场景,诗人却感到自己所学并未能带来实际的帮助或改变,因此感到惭愧和自省。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实践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