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现象,比如青春期孩子越来越不服管教,亲子对话变得针锋相对,沟通学习就会鸡飞狗跳。

父母的关注本身是好心,问题在于孩子在成长,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孩子”,如果还用同样的要求和方式,孩子接受起来难免比较困难,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

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父母的角色也应随之变化。每个阶段的父母,有各自不同的角色;每个阶段的角色,父母有各自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父母扮演好了相应的角色,亲子沟通才能顺畅和谐,家庭教育才更加有效。

那么,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01

婴幼儿阶段——“玩伴”

婴幼儿阶段,父母是“玩伴”。这里的“玩”,不是父母成天带着孩子四处玩耍就行。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带孩子去那里玩、怎样玩更有意思。

玩只是形式,成长才是目的。玩的内容要根据各自家庭教育的需要有所选择,玩的形式需要一定的设计,并尽可能隐藏教育意图。

关键是,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玩,玩出不同的花样,玩出水平,玩得有意思,让孩子在玩中获得快乐、增长见识、培养能力、促进成长。

但有的家长还是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带着孩子出去,让孩子自己随便玩,父母玩手机或忙其他事情。父母没有跟孩子一起玩,没有发挥“玩伴”的作用,效果就会很有限。

再比如,父母经常带孩子四处游玩,只要孩子玩得开心就行。如果漫无目的随便玩,去的地方越多,玩的花样越多,孩子的心越容易漂浮难定,不太容易养成静下来做事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孩子玩的项目和去的地方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玩的质量,能让孩子从玩的经历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02

小学阶段——“学伴”

小学阶段,父母是孩子的“学伴”。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学习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学阶段,各个学科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对孩子提出了不少要求。孩子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需要父母一路陪伴,精准把脉,共同成长。

此外,对孩子同样重要的实践学习,家长往往容易忽略。生活是一本无字大书,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活实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一点儿不比学科学习弱,孩子的生活经历往往会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原本就是为了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

因此,父母要做好孩子生活实践的“学伴”,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智慧地引领孩子,让孩子经历该经历的,让孩子在大量真实的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从而了解生活常识,习得生活技能,感受生活真谛,磨砺意志品质,形成道德品格。

03

中学阶段——“伙伴”

中学阶段,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是孩子的“伙伴”。所谓“伙伴”,就像朋友一样,要尊重对方。

青春期孩子不再像婴幼儿那样缠着父母玩,家长也不需要再像小学那样对孩子过多关注,更不需要具体指导。因为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他们需要自己做主,父母需要“得体地退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不能还对孩子这不放心那不放心,因为孩子成长的养成教育阶段已经“过期”。如果家长非得再说,那往往就会招来青春期孩子“暴风雨式”的叛逆,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导致家庭教育挫败。

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需要理解和体谅孩子,真正把孩子当成朋友来相处。在坚持基本原则和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孩子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父母学会适当“闭嘴”,往往是青春期家庭教育最好的选择。

04

成人阶段——“同伴”

成人阶段,父母是孩子的“同伴”。同伴,是在一起工作或生活的人,彼此平等,互相尊重。

孩子已经真正长大,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成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基本定型,很难改变,因此父母对这时的“孩子”需要充分尊重,衷心祝福他们即可。

总之,父母需要走在孩子成长的前面,当孩子到了哪个成长阶段,及时调整相应的角色,并履行那个角色应有的责任,尊重那个角色应有的规律和规则。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跟孩子和谐幸福相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有助于孩子成长。

(作者敬军: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