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饭碗,2024年我国稻谷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405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审,优质2级以上占57%,在全球稻米价格下跌、国内大米进出口双下降局面下,国内稻谷最低收购价平稳运行。
引领产业,2024年,30个品种获全国优质稻金奖,10个品种新入选超级稻,14个水稻入选2024年主导品种,水稻品种十强、水稻种企十强排名更新。
致敬经典,2024年是经典大品种“汕优63”问世40周年,“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发布,还有多位水稻育种家斩获大奖。
此外,2024年水稻科技多维度突破,全球野生稻联盟合作开启新篇,“中国种业知识产权第一案”和解,间谍窃取杂交稻亲本引热议,还有多位水稻人离世……
2024年水稻产业还发生了哪些大事件?一起来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我国稻谷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稻谷生产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特点。2024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29006.9千公顷(4.35亿亩),比上年增57.8千公顷(86.8万亩),增0.2%,在连续三年下降后实现恢复性增长;
在产量上,稻谷单产7154.7公斤/公顷(477.0公斤/亩),比上年增17.9公斤/公顷(1.2公斤/亩),增0.3%;稻谷产量20753.5万吨(4150.7亿斤),比上年增93.2万吨(18.6亿斤),增0.5%。

02

405个水稻品种通过国审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新一批国家级品种审定公告,包括“隆晶优4153”等405个水稻品种,通过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审定。

本批国审新品种推出了新一批优质绿色水稻新品种,水稻优质2级以上品种251个、占比57%,兼具优质、高产、绿色(抗病)的“三好”品种31个,耐盐碱优质稻品种4个。

这些新品种能更好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求。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加强品种审定规范管理,全年国审品种数量自2022年以来继续保持平稳回落趋势。

03国内稻谷最低收购价平稳
2024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4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7元、129元和131元。对比来看,早籼稻比2023年上涨1分,连续5年上调,中晚籼稻和粳稻保持平稳。
目前正值新粮上市期,粳稻市场供应充足,主产区受托市启动支撑,新粳稻价格或将围绕在托市价上下运行。

04全球稻米价格曾下跌趋势
国际层面,国际大米自2022年9月开启上涨通道,至2023年底,越南和泰国白米FOB价累计涨幅接近70%。但2024年持续回落,从年初的650-665美元/吨跌至510-523美元/吨,跌幅均超过20%。2024年1至11月,我国海关大米进口单价累计下跌约1000元/吨。
国内层面,2024年大米行情相对平稳,总体呈现跌势但跌幅有限。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截至12月30日,广东广州中等早籼米车站价报4030元/吨,同比下跌170元/吨,跌幅4%,且仍处于5年来的较高位置。
05

国内大米进出口双双下降

在进出口上,2024年1至11月,我国进、出口大米数量总体减少。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1至11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128万吨,同比减少113万吨,减幅46.8%,进口均价4042元/吨,同比上涨8.7%。 2024年1至11月,我国累计出口大米106万吨,同比减少35万吨,减幅24.8%; 出口均价4080元/吨,同比上涨4.7%。

2024年粮食价格下行是国内外粮食供求深刻变化的结果。 全球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供应相对充裕,加上全球发展放缓对粮食等大宗商品需求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剧粮食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我国2024年粮食产量超1.4万亿斤,粮食库存充足。进口量前高后低,但总体维持高位。加上加工消费和主体持仓意愿较低迷,饲料产量同比下降,企业大多保持轻库存随采随用的模式,总体需求较疲软。 粮食供强需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价格承压下行。

06

30个品种获全国优质稻金奖

2024年4月, 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推进会在浙江 杭州 举办,15个籼稻、15个粳稻品种斩获金奖。

“就像百米赛跑的选手,成绩都接近10秒。”评选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对农财君表示,各个品种比较接近,评比难度越来越大。优质稻育种在最近十多年取得长足进步,水平很不错。

评选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指出,今年参评品种的整体水平比往年高,在外观、食味、香味等品质上均有亮眼表现。

获奖品种(籼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获奖品种(粳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7

10个品种新入选超级稻

2024年5月,全国农技中心发布2024年度超级稻确认品种名单。金香玉1号、申优28、春优83、华中优9326、爽两优138、华浙优261、泰乡优雅占、川康优2115、川种优3607、川康优637等10个品种为2024年度超级稻品种。

同时因推广面积未达要求,Ⅱ优明86、Ⅱ优602、龙粳21、特优582、松粳15、五优116、五优369、内香6优9号、泸优727、吉优615等10个品种不再冠名超级稻。目前,经确认可冠名超级稻的水稻品种共129个。

0814个水稻入选农业主导品种

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推介发布了150个农业主导品种、150项主推技术和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

14个水稻品种入选:川优6203、金粳818、晶两优华占、龙粳31、南粳5718、南粳9108、宁香粳9号、荃优822、泰优390、玮两优8612、宜香优2115、甬优1540、臻两优8612、中科发5号。

“染色体片段缺失型镉低积累水稻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入选2024年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在主推技术方面,“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等13个水稻相关技术入选。

09

经典大品种“汕优63”问世40周年

2024年是经典大品种“汕优63”问世40周年,这是一个扭转中国杂交稻命运、创造世界稻作史记录的品种,创造了多个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育成。

自1986年开始,“汕优63”连续16年位居全国种植面积第一,累计推广10多亿亩,增产粮食1400多亿斤,是我国推广速度最快、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大、增产效益最显著的杂交水稻良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华安院士(右)与助手在田间。

10

“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发布

产业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品种的引领。在杂交水稻推广50余年之际,为充分肯定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杂交水稻品种,进一步激发育种创新活力,推动杂交水稻技术持续进步。

致敬经典,启迪创新,“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于9月21日在首届安江杂交水稻大会上发布。该评选活动由中国种子协会组织开展,依据《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对1985年至2023年累计推广面积进行分析排序,经专家组评议选出10个杂交水稻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

水稻品种十强、水稻种企十强排名更新

2024年10月30日,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上发布多项重磅排名,包括2023年度杂交水稻、常规水稻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名单,以及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商品种子销售总额前10强等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

全球野生稻保护合作启新篇

2 024年3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以及来自24个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共同宣布,全球野生稻保护联盟成立,并发布全球野生稻研究愿景。

该愿景就联盟的使命、任务、共建原则达成了系列共识,旨在尊重生物多样性、促进资源共享的前提下,通过强化国际合作推动野生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这一 愿景的达成,凸显了全球水稻 界对野生稻资源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标志着野生稻研究正式进入全新的、更高级别的国际化合作阶段。

2024年9月,首届全球野生稻联盟国际研讨会暨“澜湄粮仓”学术交流会在海南三亚召开。 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名专家齐聚,共谋野生稻保护利用、共商全球粮食安全大计。

会上还举行了筹备成立全球野生稻联盟基金启动仪式,还 发布全球野生稻联盟16字宣言:“稻源守护,生态为基;澜湄共荣,粮仓满溢”,凝聚了全体参会者的共同心声,将合作精神提升至全球协作新高度的共同愿景,推动、见证“种子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

“中国种业知识产权第一案”和解

2024年,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力促两大种业巨头就杂交水稻品种“五山丝苗”纠纷达成和解,一次性化解涉及1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的纠纷。
2011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授予荃银高科籼稻品种“五山丝苗”除广东区域外的独占实施许可权。2016年,荃银高科与隆平高科签订《使用水稻常规品种“五山丝苗”配组协议》,授权隆平高科及其子公司湖南隆平种业使用“五山丝苗”与其自身拥有知识产权的水稻不育系测配组合。
双方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荃银高科认为隆平高科及其子公司未经授权,私自繁殖生产“五山丝苗”繁殖材料,并作为亲本生产诸多杂交水稻品种,系侵权行为。
隆平高科则称其已按协议约定向荃银高科全额支付了“五山丝苗”品种使用费,对配组品种享有完全的生产经营权包括自繁“五山丝苗”的权利。
2021年7月,荃银高科以隆平高科及隆平种业公司存在侵害植物新品种权为由,向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索赔3亿元的侵权之诉;同年10月,隆平高科以荃银高科在履行植物新品种实施许可合同中单方违约为由向合肥中院提起继续履约的合同之诉。
鉴于两案相互关联、情况复杂,属于重大影响案件,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4月8日依法将两案提级审理。后隆平种业公司在侵权之诉中提出反诉,荃银高科亦在合同之诉中提出反诉并申请追加隆平种业公司为第三人。
两家在稻种市场占有率位于前列的头部公司对簿公堂,成为2022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种子法实施后的第一宗种业大案,也是中国植物新品种权案件中索赔额最大的诉讼,被业界称为“中国种业知识产权第一案”。

14

多位水稻育种家斩获大奖

2024年4月,四川内江市威远县农业农村局水稻专家德入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在非洲国家布隆迪,杨华德带领团队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用八年时间让布隆迪的水稻单产增加3倍左右、总产量增加约4倍,大大缓解当地的吃饭压力,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摆脱贫困与粮食困境的“金钥匙”。

12月,李家洋、韩斌、钱前三位院士同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其中,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家洋院士更是荣获最高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们多年来携手共进、攻坚克难的有力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

水稻科技多维度实现突破

2024年,水稻种业科技进一步实现突破。12月24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入选。

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与普通水稻穗子上种子粒粒分明不同,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因此又被称为“三粒奇”。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机制一直是个谜。

水稻单产突破依赖种质资源中重大基因的发掘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成功破译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奥秘,揭示了油菜素甾醇调控水稻穗粒数的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当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沙漠温室种水稻试验成功。2024年4月,中国农科院科研团队在新疆和田沙漠温室首次试种的快速繁育水稻试种成功,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次水稻试种在温室大棚的三层栽培架上,栽种面积仅占一亩地,从定植到收获只用了两个月,缩短了近一半生长周期。

重磅文章进一步确认水稻源于中国。2024年7月,《科学》期刊在线发表一项关于水稻起源的重要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利用植 硅 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十万年连续演化史, 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及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利用植物工厂实现水稻一年5-6代快速繁育。2024年11月,中国农科院科研人员通过研发植物工厂快速育种技术,实现水稻快速繁育,并揭示了水稻品质特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

第三代“太空水稻”成熟收获。2024年11月,在生长100多天后,第三代“太空水稻”稻穗基本全部变黄成熟,迎来收获。 早在2022年,在神舟十四号乘组执行任务期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获得了成熟的太空水稻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多位水稻育种家辞世
2024年5月,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水稻育种家郑家奎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4岁。郑家奎老师和团队先后构建出杂交水稻新不育系 40 余份和恢复系 30余份,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100余个,应用生产创造社会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7月,浙江农科院资深研究员、水稻育种家王贤裕逝世。王贤裕老师与团队成员共同育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稻新品种"原丰早"。该品种以早熟、高产、适应性广的特点,有效解决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季节矛盾紧张的问题,为我国水稻生产做出巨大贡献,荣获1983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8月,菲律宾华商联总会名誉理事长林育庆博士逝世,享年72岁。林育庆打破“地处热带的菲律宾并不适合种植杂交水稻”的论断,钻研推广多个适合菲律宾土壤气候的杂交稻品种,被誉为“菲律宾杂交水稻大王”。

17间谍窃取稻种亲本引热议
2024年4月,国家安全部披露5起国家安全领域典型案例,一种业领域事件入选,并登上热搜。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加大对我国粮食领域渗透力度,窃取我国核心科研情报,对我国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与粮食安全造成显著危害。
针对这一突出情况,国家安全机关主动出击,2022至2023年集中破获系列间谍窃密案件,依法调查审查涉案人员近百名、查处重点涉案企业11家。其中,国家安全机关就破获一起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窃取我国稻种及制种技术案件。
在本案中,犯罪分子以“合作制种”名义出售亲本稻种。境外某间谍情报机关在国内设立了一个公司,以非法搜集我国亲本种质资源。警方对该公司进行侦查,顺藤摸瓜破获此案。

来源丨农财君综合整理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