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珠区印发实施《广州市海珠区推进落实广州市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了到2035年的美丽海珠建设目标,明确了4大工作原则、5个示范样板、10项重点工作、49条重点任务和69个重点工程,将依托其江、涌、湖、园、林为特色的江岛生态资源优势,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生态环境品质,谋划环海珠湿地价值圈美丽单元,开展美丽河湖创建,建设“环境秀美、生活低碳、经济绿色、制度创新、文化繁荣、公众幸福”的美丽海珠,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生态优先,打造城央绿心
海珠区塑造“拥江揽园、河网交织”的自然山水格局,打造“一环一心、多廊多点”的蓝绿生态空间格局网络。
“一环”:构建由珠江前后航道围合而成的环海珠生态绿环。因地制宜对生态岸线进行修复及景观品质提升,形成景观优美、色彩丰富、生物栖息、植被层次分明的生态绿色长廊。
“一心”:维育海珠湿地生态绿心,打造最美城央湿地,助力城市品质提升。通过海珠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区域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相继发现“海珠斯萤叶甲”“海珠珐轴甲”等2个世界新物种以及9个中国新纪录种。
“多廊”:结合河涌水系等线性开敞空间,构建蓝绿通廊,实现自然与城市的充分衔接。至今累计建成碧道93.6公里、绿道184公里,构建了游客在城市和绿地间穿行、在珠江和湿地间漫步的自由空间。
“多点”:打造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多级公园节点,构建均衡可达的城市公园体系。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着力发展小微绿地和立体绿化,全区绿化覆盖率达30.43%。
“一环一心、多廊多点”生态空间格局
价值转化,引领绿色发展
海珠湿地不仅拥有超高的“颜值”,更具备重要的生态价值。作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和岭南水果的发源地,它发挥着全方位的城市生态服务功能。
海珠区碧道建设规划图
同时,湿地还通过“广州碳普惠”接口和碳普惠打卡点等方式,吸引群众参与低碳生活,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海珠区还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重点打造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塔数字文旅区、环中大科技创新区、海珠新活力文旅融合圈,石溪至沥滘新兴产业聚集区、环海珠湿地价值圈,以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海珠区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全域推进,建设绿美空间
海珠区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生态保护,还注重全域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具有海珠特色的“大环岛+小环岛”的碧道网络建设(大环岛:为海珠区环岛径,小环岛:包括历史人文环、现代都市环、湿地生态环),通过一体推进碧道、绿道、生态廊道建设,营造推窗见绿、行路成荫的绿美空间。
同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践行绿色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具体抓手,列入全区重点工作有序推进。1-11月,海珠区环境空气质量同比改善成果显著,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9.9%,PM2.5、PM10、二氧化氮、臭氧等4项主要污染物分别同比下降16%、14%、6.7%、4.2%。15条重点河涌“长制久清”,东朗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优于考核目标一个类别。石榴岗河、海珠湖入选广州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弘扬理念,共筑绿色家园
海珠区积极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湿地日”,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开展“绿美广州”志愿活动、“无废理念”宣传等各类活动,搭建政校企多方合作平台,创新自然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的“海珠模式”,全方位、多样化展现新时代绿美海珠生态建设的亮点与成效,为美丽海珠注入绿色动能。
展望未来,海珠区将继续以建设美丽广州、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为引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协同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江岛生态资源优势,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书写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来源丨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海珠分局
部分图源 | 谢惠强
编辑丨杨枝甘露
校对丨文森蓝
初审丨阳倚西楼
复审丨田心君
签发丨吴美美
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