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欧阳宏宇
近四米的墙上“星河”,和小朋友玩耍的孙悟空,手捧金币秀肱二头的关小爷……你是否预想过在等待电影开场的百无聊赖中,还能顺道欣赏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如今,在北京CBD万达影城,就不仅是市民观影的场所,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近日,时光里艺术家共创展“BE LOVED & BE RICH”在该影城开展,现场展出了来自歪歪、陈建周、张超级、任萌等艺术家的70件作品;展览为期三个月,来访游客均可免费参观。据该艺术展策展人、万达电影董事长兼总裁陈祉希介绍,策划此展览的初衷在于,希望今天的线下影院承载更多的美好生活期待。
事实上,随着博物馆定义不断向外延伸,越来越多的都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中的艺术馆。中影旗下部分电影院,成都、长春等多地地铁站,上海的部分社区通过与雕塑家、艺术家合作,将场所中的公共空间变身成为艺术展,让市民在等待时、旅途中感受流动的艺术盛宴。对这类新颖的艺术呈现方式,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人流涌动的公共空间打造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展览的一种创新尝试,同时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有益探索。
影院、车站、社区办展览
给市民不一样的艺术之旅
专门修建的展厅、安静参观的人群、固定的开放时间,在你的固有印象里,艺术馆是否还是传统的样子?随着博物馆被赋予更多社会服务属性,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在艺术展览中得到彰显。
如果你经常乘坐成都地铁,还会发现在成都地铁孵化园站有不少雕塑展出,其中不乏朱成、许燎源等大家的优秀作品。除成都地铁外,在上海地铁龙华中路站、南京路站,长春轨道交通6号线多个站点都规划了类似的艺术展。
事实上,将艺术融入生活场景,让更多公共空间变得富有文化气息是很多城市都在进行的一致行动。在上海进贤路街区、南京中影星美VIP影城、北京CBD万达影城都把艺术作品搬进其中,将各类消费混搭跨界,为展览、演出等精神享受提供交换空间。
比如,在时光里艺术家共创展中,不仅能欣赏到艺术作品外,供等待电影开场的参观者休息的椅子也击穿了“次元壁”,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记者看到,现场,原本素白椅子上被艺术家进行了涂鸦,甚至允许访客在此基础上继续创作,使其最终成为“银幕无边界”的实体象征。
“我们希望不了解艺术的人,也能想象到这些画放在家里的样子。”在上海进贤路街区上一个展览的策展人斯顿看来,艺术不应该离生活太远。因为消费不仅是物质需求,也在满足精神乐趣;生活是柴米油盐,但也需要提炼出一些高光时刻。
展览强调社区参与性
让城市属性更加生动
早在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就对博物馆的定义作了修订。在新的定义中,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窗口和社会纽带,还承载着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并更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这也让艺术展的外延拓展变成一种趋势,让艺术馆不再是庙堂式的高高在上。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相连接,以文化名片的形式触达人们的内心。
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中心殷小烽团队负责了长春轨道交通6号线沿途站点展览的布置,该团队成员李贺表示,之所以考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策展,是因为到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心理上都渴望一个美观、明亮、轻松、愉悦的环境,这也就促成了在其中植入公共艺术创作这样一种模式。
不过,在公共空间中布置艺术展不比专业的艺术馆,对于艺术品安全和陈设的考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会向艺术家承诺,出现问题会负责。”斯顿说,布展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展陈效果,“安全其实没有太多顾虑”。
李贺则以地铁站为例谈到,像交通枢纽这种功能属性极强的公共空间,有覆盖面广、人流量大、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同时作为建筑本身的结构特性,身处地下,封闭且单一的空间形态,几乎不受周围环境影响,且人流方向基本固定,全人工照明等因素。“这与美术馆空间环境其实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无论电影院、街区还是地铁站都是最能表现一个展示城市风貌、传递价值的场所。它沉淀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也是一张城市的名片,凝刻城市的历史、生活、发展及未来。在这些地方布展,不仅能让艺术家们的作品得到更多关注,让城市属性更加生动,也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变成艺术馆的原因。
陈祉希也透露,时光里艺术家共创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还将在其全国的影城中,推出一系列内容生态落位,如神奇装置展、非遗文化博览、黑科技大秀、生活好物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