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观 形象)

明朝有个叫做韩观的人,这人很不知名,甚至您到网上去搜,都不一定有关于他的词条,可以说是相当冷门了。

此人,大概生于元末或者是洪武年间,永乐时做了朝廷里的一员右军都督同知。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这个职务。

右军,就是右军都督府。

明朝有五军都督府,其下分成五个部门,中军,左军,前军,后军,以及右军。

这五个都督府啊,是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他们分管全国军队的指挥作战,屯田垦荒,人事调动,人员筹措,同时也会执行一些特派任务,其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削弱兵部的权力,二者之间相互制衡,以达到中央集权。

而右军都督府,则分管云南,四川,陕西,广西等地,右军都督府中,大都督是一把手,左都督是二把手,右都督是三把手,四把手就是这个同知都督。

您别看是四把手,级别还是挺高的,按明初的官职来看,还是从一品。

所以说,韩观当时那也是朝廷大员了。

朱棣登基之后,他就任用了这个韩观,把他从京师调到了广西,让他到地方上去督办军务。

广西,那离京师就很远了,他初到广西,是东张西望,左瞧右瞧,正在路上走着呢,就碰到了一群生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阅卷)

我们知道,这朱元璋能做皇帝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取得了士大夫阶级以及天下儒生的支持,所以他很重视科举,从元朝开始衰败的科举制度,在他的手里又兴盛了起来。

本朝科举制度,很复杂,分成了五个级别,也就是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过了童试的叫做童生,而过了院试的,就叫做生员了。

生员是比较学术的说法,当时的老百姓习惯把生员叫做秀才。

这秀才啊,身份地位和普通人就不一样了,就已经不是寻常百姓,而是逐渐的过渡到了“士”的这个级别,享有一定的特权,比如不用完全承担徭役和赋税,或者见到地方官员无须行跪拜大礼等等。

童试和院试虽然是比较基础的考试,可是这两场考试,那也不是谁都能随便通过的,很多人从少年时期开始考,一直考到须发皆白,弯腰驼背,连童试都不过了,所以生员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也属于是国家千锤百炼,严格筛选出来的人才。

既然是生员,他们的衣着打扮,往往和百姓就有所不同,经常是长衫大褂,冠服儒衣,那气派劲头儿就别提了。

只是倒霉的是,这帮生员啊,今天出门没看黄历,碰到了韩观。

这韩观,久在军中,甚至有可能都是童子军,从小就在军营里当兵的,因此韩观很少有机会下到民间,了解到一些社会上的情况。

四时风物,水土人情,他全都不了解,当然他也不是大老粗,科举是什么,他知道,生员秀才是什么,他也明白,但是问题是,他只是限于知道,可从来没见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边地风光)

这回从京师的军营里下到广西,到了地方,一路上见得都是麻衣素布草鞋的百姓,这一群生员的打扮,他属实是没见过,真没见过。

在他眼里,这些儒冠打扮,长袍长袖的,不是文化人的标志,而是一种奇装异服,所以韩观是脑洞大开,疯狂脑补,他就把这一群生员当成了流贼,盗匪,乃至于是蛮夷。

韩观是个十足的大老粗,朱棣把他派到广西之前,就怕他闹这种误会,因此还特地嘱咐韩观,说你到了广西之后,一定要收住性子,不能肆意杀戮。

很显然,韩观根本就没听皇帝的话,他误以为这一群生员是来路不明的贼人,竟然手起刀落,全都给杀掉了。

别说你是五军都督府的同知,你就是皇帝老子,你这么胡乱杀人,一杀一大片,杀的还不是老百姓,而是国家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生员,你也得给个说法啊。

事发之后,韩观的行为很快就被上报到了朝廷里,那大家可能想,韩观滥杀无辜,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谁也没想到,朝廷不仅没有惩处韩观,反而还认为韩观做得对,认为韩观反应迅速,机敏,及时的除掉了身份不明的贼人,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诚然,这事儿很不好办。

韩观是朝廷派下去的,朝廷要是承认了韩观滥杀无辜,杀害生员,那朝廷就要杀掉韩观,还要为此负责,就算不杀韩观,这韩观在广西地方上干出这种事儿,民怨民愤诸多因素,他这个工作也是没法干了。

两害取其轻,朝廷等于是偏袒了韩观,认同了韩观杀掉的人并非生员,而的确是该杀的贼人。

那么这个故事读完之后,很多人就会叹息,说朝廷不公,韩观非人哉,那些可怜的生员就这么白白死了。

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事情疑点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皇帝 画像)

这韩观啊,早在太祖时期就在朝廷做官了,建文时期也做官,永乐时期也做官,担任的都是比较重要的职务,洪武和建文时,韩观履任南京,永乐时他则履任北京,可以说明朝两都,天下繁盛之地,他都去过,他在这种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城市里工作生活,怎么可能没见过生员,甚至连读书人的样子都不知道呢?

而且,永乐时这一次被派到广西,其实不是韩观第一次到广西了,他之前就担任过桂林右卫指挥佥事和广西都指挥使,包括明朝其它的一些边地,他多多少少也去过,什么是蛮夷,什么是流民,什么是贼人,什么又是普通百姓,他怎么可能分不清?

事实上,明初的广西地区,社会治安很不好,蛮夷反抗,盗贼风起,韩观被朱棣派到广西去,就是去抓治安的。

一个生员和贼人都分不清的人,朱棣怎么会派他去呢?

还有一问,有关于韩观杀害生员的这个史料,是出自于谁之手呢?

是明朝万历到崇祯年间的大臣朱国桢,他写了一本《涌幢小品》,里面就记载了这个事情,具体的段落,我摘录如下,读者朋友们可以看一看:

都督韩公观,提督两广。初入境,生员来迎。观素不识生员,见其巾衫异常,缚斩之。左右曰:此生员也。观不听,曰:生员亦贼耳。

朝廷闻之,喜曰:韩观善应变,使其闻生员而止,则军令出而不行矣,岂不损威。

说韩观刚刚到了广西界面上,就有一群生员出来迎接韩观,韩观因为不认识生员的打扮,认为他们穿的是奇装异服,就把他们绑缚起来,要处斩,韩观的手下连忙劝阻,说都督啊,这是朝廷的生员啊,是读书人,不能杀,但是韩观不听,还是杀掉了。

而朝廷知道这件事儿之后不仅没有法办韩观,反而非常欣慰,说韩观懂得临场应变,他既然下了军令,那么无论这些人是生员还是贼人,就都应该杀掉,应该让韩观的命令得以执行,不然他初到广西,连命令都执行不下去,岂不是有损朝廷的威严,他在地方上也不好开展工作。

那根据这段史料的记载,韩观就是一个草菅人命的凶徒,朝廷更是成了偏袒恶人的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史料)

可是别忘了,这段史料还有最后一句话,那就是韩观对自己行为的解释:生员亦贼耳。

生员秀才,也不过是贼人罢了。

不单单是朱国桢,清人张廷玉修的《明史》里,也有对这事儿的记载,是这样的:

庆远诸生来迓。观曰:“此皆贼觇我也。”悉斩之。

《明史》里指名了这群被杀之人的身份,那就是来自于庆远府的生员,而韩观对于他杀害生员的解释仍然只有一句话,这些人是贼人,应该杀掉。

庆远府,今天的广西河池市。

这个地点,就很奇怪了,河池在广西的中部,而韩观刚刚到广西地面上,这帮来自于中部地区的生员们,为什么要长途跋涉,大老远的来迎接韩观呢?

再结合一下韩观的自辩,也就是韩观从始至终一直持一个观点,他所持的观点,那就是否认自己杀错了人,自己杀的不是生员,就是贼人。

韩观是在抵赖?是在撒谎?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韩观杀掉的真的不是生员,而的的确确就是贼人呢?

您别说,还真有这种可能。

一来,韩观的身份地位,工作经历,社会阅历表明了他不可能没见过生员。

二来,出发之前皇帝专门交代过他,让他不要滥杀,结果他到了地方就杀害生员,这不符合常理,或者说,韩观没有胆量和皇帝的命令对着干。

三来,广西地区当时治安不好,盗贼风起,贼人出没,叛乱频发,匪徒横行在,这个时代背景我们要考虑进去。

四来,位于庆远府的生员理论上不可能突然出现在广西的边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员 真假难分)

而结合这四点,我们能推理出的,有可能就是最终的真相,那就是——这所谓的生员,其实是一伙通过乔装打扮,意欲接近并试图刺杀韩观的贼盗,被韩观识破,韩观于是将他们诛杀。

这也就是韩观为什么在杀人之后,还口口声声,十分坚定的说自己没有杀错人了。

因为,他真的有可能没有杀错人。

事实上,我们普通人阅读史料总是容易站在弱者的角度上,可实际上,所谓弱者,也有可能是伪装出来的。

代入一下韩观的视角——洪武年间开始,你就在广西做武将,负责平叛剿匪,明初时这里连户籍制度都开展不了,乱的起飞,你在这里杀了不少山贼流寇,保不齐就结了下仇敌。

永乐时你又挂帅出征,重回故地,重操旧业,刚走到广西,路边就突然钻出一伙生员模样的人,要为你接风洗尘,摆宴犒劳,而且是越走越近,越走越快,眼看就要走到你的身边数尺...

那么在这个时候,你是会对这些生员模样的人抱拳施礼,还是高度警戒,将他们控制起来,或者干脆效仿韩观,把他们全都杀掉呢?

作者当然不能凭借推测就证明韩观没有错杀无辜,但人生在世,多个心眼总是没毛病的,网上有句流行语,说要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陌生人,这话其实不无道理,因为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当一个人走到你面前的时候,他是玉竹送君,还是袂中怀刃...

参考资料:

《涌幢小品·卷九》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

朱正.野史的记载与正史的记载.寻根,2000

任建敏.明前期广西编户人口流失的根源与后果.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